奧杜邦獎章(以獎勵在保護野生動物工作中有突出成績的個入)獲得者理查德.洛夫在《林間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癥兒童》中,第一次提出了自然缺失癥兒童的概念,他說“自然缺失癥”并非是醫學診斷,只是借用這個詞來討論我們都了解的一種現象,即人類因疏遠自然而產生的各種表現,如感覺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生理和心理疾病的高發。
而這樣的疾病在個人、家庭和社區里均可發現。
他說,自然缺失甚至會改變城市人的行為及思維模式。
對于現在的許多兒童來說,從他們出生開始,可能面對的是高樓大廈,電視網絡,和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時間和機會少之又少。
在三毛寫的文章《塑料兒童》中,她也表達了這種可惜和遺憾。她說,烤肉,生火,拾枯樹枝,在我做來都是極有樂趣的事,但是這幾個孩子悄悄耳語,抱著分到的漫畫書毫不帶勁的坐在石塊上。四周清新的空氣,野地荒原,藍天白云,在他們,都好似打了免疫針似的完全無所感動,甚而連活動的心情都沒有了。
作為父母,有多少人愿意自己的孩子患上自然缺失癥,讓孩子沉迷電視和網絡成為塑料兒童呢?就像自然之友理事長楊東平先生所說,一個從小對生命和自然失去敏感的人,長大之后怎么會關心地球環境和人類命運呢?
所以,我們的孩子需要自然。
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教授在1983年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力理論,涵蓋了兒童和成人中更廣泛的人類智力范圍,包括: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和自省智能。1999年,時隔16年后他又補充了第八種智能:自然智能。他說,自然智能的核心,是人類對植物、動物和自然環境中其他部分的認知能力,是為了處理自然中的狀況發展起來的。
雖然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說,有關自然經驗對早期兒童發展影響的研究還不夠徹底,但加德納自然智能的提出,為學校和父母們的提出了新的實踐領域。而幾十年前,在蒙臺梭利的教育活動中已經將其聯系起來了。
而自然智能,是對大自然有極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善于觀察自然界中的生物,了解生物之間的細微差別,并對物體進行辨析和分類的能力。
這種能力,是每個孩子都可能擁有的,但觀察到自然界事物之間的聯系,一定是和自然中的體驗分不開。如果經歷了適當的發展體驗,孩子們就能自我調整適應各種各樣的學習。
從這種角度來講,發展孩子的自然智力,是促進孩子學習能力的良好途徑。
我們無法脫離自然來談孩子的自然智能。
在丹麥曾經進行了一項比較研究,一組被試來自傳統幼兒園,另一組被試來自“自然幼兒園”,自然幼兒園的孩子全天都待在戶外。經過一學年,自然幼兒園的孩子更機靈、更擅長運用他們的身體特質,而最顯著的差別在于他們更喜歡創造自己的游戲。
伊迪絲.科布經過數年對游戲中兒童的觀察以及對兒童和自然關系之間的思考,寫了一本很有影響力的書《童年想象力生態》,她說,在她研究過的富有創造力的人中,幾乎所有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都根植于他們早年的自然體驗。我們越來越覺得,就創造性知覺而言,詩人和孩子的思維模式是很接近的。有創造力的思想家會從記憶中獲得創造的能量和動力,正是這種創造的源泉,可能是某種經歷,不僅僅在有意識的情況下顯現出來,同時也在人們所感知到的與外部世界的鮮活緊密聯系中體現出來。她相信,這些經歷,首先發生在孩童時代的中期。
這讓我想起自己的孩童時代。
我的童年,是在鄉村度過的。家門前有一個小魚塘,我常把它幻想成大海,在海中乘帆破浪。夏季的黃昏,三兩好友在蘆葦叢中捉螢火蟲,一閃一閃的微弱光像是天上星星在人間飛舞。那些短暫而美好的圖片常以夢的形式進入到腦海里,成為潛意識的一部分。或許,也支撐著我天馬行空的思考。支撐著創造性和充滿愛的工作。
如果我們的孩子不能格物致知,不了解自然這部巨著,就很難從這個四季流轉的星球獲得創造力。水要流向何方,格桑花何時開放,小燕子怎樣從蛋殼里爬出來,毛毛蟲成蛹變蝶的過程之精彩,孩子們就很難體會了: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奇跡,一種創造力的多角度融合和加工。
所以,孩子創造力的發展離不開自然環境。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教授羅賓.摩爾,在他研究“自然學習行動”項目中,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孩子們通過感覺來生活,感官體驗將孩子們內心深藏的情感世界和外界聯系起來。自然環境是感官刺激的主要來源,因此,有時間有地方感知世界,自由自在的在戶外環境中探索和玩耍,對于兒童內心生活的健康發展是至關重要的。。。。。。這種自我驅動,自主的互動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由游戲。孩子們各自通過和周圍環境的互動、激發自身潛能以及重新建立人類文明概念的方式來考驗自己。”
每一個自然的地點,都是一個無線大的信息寶庫,哪怕只是很小的自然地點,對于孩子來說,可能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新發現。
同時,親近自然會幫助兒童擴展注意力范圍。南希.威爾斯教授說,綠色空間增加了兒童的注意力資源,使他們能更清晰的思考,更有效的應對生活壓力。
瑞典的研究者比較了處于兩種不同環境下的幼兒園小孩:其中一個幼兒園,有安靜的玩耍空間,周圍高樓環繞,只有矮樹和磚砌的小路;另一個幼兒園無論什么天氣都在戶外,孩子們活動在有草地和綠樹的果園里,在繁茂的花園中,在攀巖的巖石上。研究表明:無論任何天氣,每天都在戶外玩耍的孩子,比沒在戶外玩耍的幼兒園孩子有更好的運動協調能力和更強的注意力集中能力。
還有學者和研究者已經把自然療法納入到對多動癥兒童的研究中,如果研究成功的話,或許自然可以拯救更多的孩子。
威爾斯和埃文斯研究了居住在郊區的三到五年級之間家庭內部關系和周圍自然環境對兒童心理的影響,結果發現:在行為異常、焦慮癥及郁悶癥狀發病率方面,來自周圍自然景觀豐富家庭的孩子比來自相反狀況家庭的孩子要低,并且前者比后者更容易發現自我價值。
一項對芬蘭十幾歲的孩子研究表明:孩子們會在心煩意亂的時候走到自然環境中去。在那里,他們理清思路,多角度的看問題,重新釋然放松。
太多的研究證明了自然對兒童成長發展的重大影響。
我們的生命從大自然來,如果遠離了大自然,那么孩子們又到哪里去尋找他們生命的起源呢?
或許,從現在開始,父母可以開始重視這個問題,關上電視和手機,拉著孩子的手,去欣賞日出和日落,聆聽風吹樹葉的聲音。
散步在栽滿銀杏樹的路上,小手牽大手,我們一起走,走啊走,走啊走,走到大自然的盡頭。
這些記憶、經歷、體驗一定會成為陪伴彼此最美好的禮物,飽含生命饋贈的喜悅和無限深情。
來一場和大自然擁抱,一次永不停止的遠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