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腎病患者來說,蛋白無法轉陰總是讓人煩惱的,但說到蛋白無法轉陰的原因,大多數患者可能答不上來。其實,蛋白能否順利轉陰,與三個因素有關。
因素一:病理類型
人們根據腎臟受損之后,主要病灶部位和病理呈現形式的不同,將腎病分為各種不同的病理類型,常見的比如膜性腎病、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糖尿病腎病等。病理類型通常被認為是“天生的”,即由基因決定的,我們只能預防和延緩,卻無法進行選擇。
在多達三十多種的病理類型當中,雖然大多數都會出現尿蛋白,但由于形成尿蛋白的原因和腎小球上皮細胞受損程度和速度不同,因此尿蛋白的治療難度也有很大差別。
比如微小病變型,一般情況下就比膜性腎病的尿蛋白更容易轉陰。
因素二:激素敏感度
大家都知道,消除尿蛋白的常用藥物就是激素,但為什么有人療效好,有人療效差呢?
除了病理類型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激素敏感度,也就是身體對口服激素的接受程度。
我們知道,激素本來是腎上腺分泌的,但隨著腎臟的損傷,人體自身激素分泌不足,炎癥反應無法得到及時控制,才需要口服激素來補充。但這些激素吃下去,能否充分被身體利用,就與每個人的體質有很大關系,臨床上將其稱之為“激素敏感度”。
比如,同樣是膜性腎病二期,同樣是尿蛋白定量1.5g/24h,甚至年齡、性別等等也都一樣,在同一名醫生的治療下,效果依然差別很大,很可能就是因為兩個人的激素敏感度不同。
因素三:激素減量方案
激素是需要緩慢減量的,這一點已經不必過多解釋,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激素減量方案的重大意義。
激素緩慢減量,除了預防尿蛋白突然復發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使命,就是幫助醫生“查明”患者的身體免疫恢復狀況。具體來說,就是人體自身激素分泌能力的恢復狀況。
可以說,那些五花八門的激素減量方案,都是各位醫生以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為基礎,對患者自身激素分泌能力恢復情況的探索。
上述三個因素,基本上都不受患者本人控制,卻是尿蛋白能否順利轉陰的重要原因。所以我們在治療過程中,應該放寬心態,不拘泥于尿蛋白克數的變化,只需積極配合醫生治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盡自己最大努力去控制病情,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