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凱迪
捷克與斯洛伐克,這兩個國家的稱謂對于很多有點閱歷的成年人而言,分開來讀是在太過別扭。在我們的固有印象中,他們的名稱更合適被當做一體來記憶。捷克斯洛伐克,他們共同的國名,對于我們而言才更加熟悉,因為在蘇東劇變之前,這個國家曾經以獨立民族國家的姿態長期存在于世界舞臺,更是在開國大典之后的第五天就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是什么讓這個曾經統一的民族國家分裂為兩個獨立的邦國呢?
01 斯拉夫人的往事
捷克人與斯洛伐克人之間具有十分親近的族屬關系,他們都屬于公元5-6世紀民族大遷徙后期從東歐草原遷徙過來的西斯拉夫人后裔。最初,捷克、斯洛伐克與波蘭南部都屬于一個強盛的斯拉夫大摩拉維亞國,這個王國的公元9世紀十分強盛,一度與西歐的查理曼帝國對峙稱雄,當時并沒有所謂捷克與斯洛伐克人的概念,他們全部屬于西斯拉夫人的這個大帝國之中,是絕對的統一民族。
然而,西斯拉夫人的強盛只是過眼云煙,強盛一時的大摩拉維亞帝國在公元10世紀初就因為封建割據而解體。當時,來自歐洲內陸路的馬札爾人由西向東,越過喀爾巴阡山脈進入侵斯拉夫人的地盤,并以潘諾尼亞平原(匈牙利)為基地繼續掃蕩。靠東的斯洛伐克地區成為匈牙利的附庸,而西部的捷克地區人民為求自保,就近加入日耳曼人的神圣羅馬帝國。
圖/捷克與斯洛伐克附近地形圖
02 近代風波
當資本主義萌芽在西歐大陸上迅速鋪展開來時,較早進入西歐朋友圈的捷克經濟快速走入快車道,而先歸屬匈牙利而后遭受奧斯曼帝國戰爭洗禮的斯洛伐克則在經濟上長期保持著相對疲軟的表現。
兩個本來統一的民族開始因為歷史站隊的問題出現了經濟與文化上的不同,一邊是倒向日耳曼集團的捷克大富商,一邊是依附匈牙利王國艱苦度日的斯洛伐克窮小子,雙方的差距逐漸顯現出來。從16世紀開始,捷克斯洛伐克全部地區共同成為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疆土。不過,距離哈布斯堡王室核心奧地利更近的捷克當然接受到了更多來自近代化的先聲,依舊被匈牙利農奴主奴役的斯洛伐克人享受這個福利則要困難的多。
圖/繁華的布拉格
03 聯合與分離
雖然雙方貧富有別,但是反抗民族壓迫者的共同愿望依舊讓這兩群陌生又熟悉的伙伴走在了一起。一戰之后,兩個壓迫者組成的奧匈帝國成為了歷史,捷克人托馬斯·馬薩里克、愛德華·貝奈斯與斯洛伐克人米蘭·雷斯提斯拉夫·什特凡尼克共同領導了捷克斯洛伐克人掀起了民族獨立的斗爭。
在反抗侵略者爭取自由的斗爭中,窮人與富人可以并肩作戰,而打下天下之后,面對富人精英兄弟,窮人的日子過得也不盡如人意,捷克人依舊在這個新興國家里面享有更多的社會資源(盡管這也是國家發展的必經之路)。這種不愉快的兄弟感情一直延續到了蘇聯時代。
圖/布拉格之春
東歐解體之后,捷克與斯洛伐克依舊在意識形態與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存在諸多分歧,但是同文同種的民族基礎依然存在。然而,以斯洛伐克部分民族主義政客的鼓動與操縱為抓手,斯洛伐克上層組成的議會依然在1992宣布脫離布拉格主導的國家。
圖/捷克與斯洛伐克分裂
捷克斯洛伐克的分裂具有十分復雜的內外部因素,外部歷史因素導致的兩個民族經濟文化上的差異是雙方分道揚鑣的主要原因,而蘇聯解體之后集權政治體制的迅速自由化使得這個國家陷入了民粹主義與寡頭政治的漩渦,最終讓本應統一的國家分崩離析。
參考文獻:1.地球知識局:《人民盼一統!捷克斯洛伐克卻為何分裂?》
2.世界全史百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