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lin Nutr:飲酒與冠狀動脈疾病嚴重程度研究
小到適量的酒精攝入量可能會對心血管起保護作用,本研究旨在評估飲酒和冠狀動脈疾病的嚴重程度之間的關聯。
方法:冠狀動脈造影患者的橫斷面研究,對患者的年齡、心血管危險因素(吸煙、系統性動脈高血壓、血脂異常和糖尿病)和飲酒習慣進行了調查。酒精攝入量分為三類:不喝酒、適度飲酒(女性小于15克酒精/天或男性小于30克酒精/天)和重度飲酒。介入心臟病學專家對患者行冠狀動脈造影的Friesinger Score (FS)進行冠狀動脈疾病嚴重程度的評估。
結果:最后的樣本包括363名成年人,其中228(62.81%)是男性。平均年齡為60.5±10.9歲。未經調整的分析發現,性別、年齡、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和酒精攝入是與FS相關的主要變量。適度飲酒與不喝酒的患者比較,FS也更低(RR 0.86; 95% CI 0.79-0.95)。
結論:在接受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的可疑冠狀動脈疾病患者中,與酗酒相比,適度飲酒與更低的冠狀動脈疾病嚴重程度有關。(梅斯醫學公眾號首頁回復“ Clin Nutr:飲酒與冠狀動脈疾病嚴重程度研究 ”,即可查看詳細內容)
【2】Lancet:挑戰指南!血小板功能監測并沒有改善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治療ACS老年患者的臨床結局 (ANTARCTIC)
老年患者是缺血性和出血事件的高危患者。血小板功能監測為個體化抗血小板治療提供了可能以提高治療的風險效益比。本研究旨在評估急性冠脈綜合癥安放支架的老年患者中血小板功能檢測及治療調整的效果。
此多中心開放標簽隨機對照試驗在法國的35個中心進行。納入75歲以上行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治療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患者。隨機分配(1:1)分別接受口服普拉格雷,每日5毫克,或在反應不足情況下調整藥物(監測組);和口服普拉格雷,每天5毫克,但是并不監測和調整治療(常規組)。血小板功能試驗在監測組患者隨機后14天和調整治療后14天完成。
主要研究終點包括隨訪12個月內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腦卒中、支架內血栓形成,緊急血運重建,以及出血學術研究聯合會定義的出血并發癥(2,3,或5型)。研究中做了意向治療分析。
結果2012年3月27日至2015年5月19日期間隨機分配877名患者至監測組(n = 442)或常規組(n = 435)。監測組120名(28%)患者達到了主要終點,常規組123名(28%)患者(危險比(HR),1.003,95% CI 0 . 78 –1.29;P = 0.98)。組間出血事件的發生率無顯著性差異。
總而言之,治療調整的血小板功能監測并沒有改善冠狀動脈內支架置入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的老年患者的臨床結局。在許多中心和國際指南中仍推薦高危患者使用血小板功能測試。而該研究結果并不支持這種做法或這些建議。(梅斯醫學公眾號首頁回復“ Lancet:挑戰指南!血小板功能監測并沒有改善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治療ACS老年患者的臨床結局 (ANTARCTIC) ”,即可查看詳細內容)
【3】J Am Heart Assoc:鈣補充劑的使用可增加冠狀動脈鈣化的發病風險
最近的隨機數據表明,鈣補充劑或可增加心血管疾病(CVD)事件的發生風險。在此縱向隊列研究中,我們評估了從食物和補充劑中所獲得的鈣的攝入量與冠狀動脈鈣化(CAC)之間的關系。
研究共納入了來自動脈粥樣硬化多種族研究的5448名非CVD(52%為女性;年齡在45-84歲)患者。評估基線時期研究對象從食物(使用食物頻率問卷)和鈣補充劑(藥物庫存)中獲得的鈣的總攝入量,根據攝入量劃分為5個等級。使用CT測量基線時期研究對象的CAC 情況,并在2742參與者(≈10年后)中重復測量CAC。
結果,基線時,平均鈣攝入量的5個等級分別為313.3,540.3,783,1168.9,和2157.4毫克/天。女性的鈣攝入量較男性高。校正潛在的混雜因素后,1567名基線時期無CAC的研究對象中,根據攝入量1-5等級,10年后發生CAC的相對風險(RR)分別為1(參考),0.95(0.79-1.14),1.02(0.85-1.23),0.86(0.69-1.05),和0.73(0.57-0.93)。計算完總的鈣攝入量后,鈣補充劑的使用與CAC的發生風險增加相關(RR = 1.22,[1.07-1.39 ])。基線時期CAC>0的參與者中,基線時期的鈣攝入量與10年后發生CAC的風險之間無關。
總而言之,通過長期的隨訪發現,在未使用鈣補充劑的情況下,較高的鈣攝入量高與CAC較低的發生風險相關,但是在使用了鈣補充劑后則可增加CAC的發生風險。(梅斯醫學公眾號首頁回復“ J Am Heart Assoc:鈣補充劑的使用可增加冠狀動脈鈣化的發病風險 ”,即可查看詳細內容)
【4】NEJM:非冠狀動脈疾病引起的癥狀性收縮性心力衰竭預防性植入ICD并不會降低長期死亡率
已知冠狀動脈疾病引起的癥狀性收縮性心力衰竭使用植入式心臟復律除顫器(ICD)治療效果較好。然而,對于非冠狀動脈疾病引起的收縮性心力衰竭預防性使用ICD的治療效果主要來源于亞組分析。自里程碑式的ICD試驗以來心臟衰竭的管理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現在很多患者接受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RT)。
在此隨機對照試驗中,共納入了556名非冠心病引起的癥狀性心力衰竭(左室射血分數,≤35%)患者接受ICD,560名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對照組)。在這兩組中,58%的患者接受CRT。主要研究結果是全因死亡。次要研究結果是心源性猝死和心血管死亡。
結果,中位隨訪67.6個月后,ICD組120名(21.6%)患者和對照組131名(23.4%)患者達到了主要結果(風險比,0.87;95%可信區間,0.68-1.12;P = 0.28)。ICD組24名(4.3%)患者發生了心源性死亡,對照組46名(8.2%)(風險比,0.50;95% CI,0.31-0.82;P = 0.005)。ICD組27名(4.9%)患者發生設備相關的感染,對照組20名(3.6%)(P = 0.29)。
總而言之,在這項試驗中,對于非冠狀動脈疾病引起的癥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來說,與常規治療相比,預防性植入ICD并不能顯著降低長期全因死亡率。(梅斯醫學公眾號首頁回復“ NEJM:非冠狀動脈疾病引起的癥狀性收縮性心力衰竭預防性植入ICD并不會降低長期死亡率 ”,即可查看詳細內容)
【5】NEJM:遺傳風險和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冠狀動脈疾病的影響
近日,頂級醫學期刊NEJM上發表了一篇探究遺傳風險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冠狀動脈疾病影響的研究文章。
研究者采用DNA序列多態性的多基因得分,對三項前瞻性隊列研究的冠狀動脈疾病遺傳風險進行量化,在社區動脈粥樣硬化風險(ARIC)的研究中有7814名參與者、女性基因組健康研究(WGHS)中有21,222名參與者和在Malm?飲食與癌癥研究(MDCS)有22,389名研究者,而且在橫斷面生物圖像研究中4260名參與者的基因型與協變量資料都可以獲取。研究人員采用包括四個因素:無吸煙、無肥胖、定期的體力活動和健康的飲食的評分系統來確定參與者健康生活方式的依從性。
研究者發生高遺傳風險的參與者(多基因得分位于最高五分位數范圍)發生冠脈疾病的相對風險比那些低遺傳風險的參與者(多基因得分位于最低五分位數范圍)要高出91%(風險比為1.91;95%可信區間為1.75-2.09)。
不論遺傳風險是何種級別,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指四個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素至少有三個)與不良的生活方式(是指沒有或只有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素)相比,其冠狀動脈事件的風險大大降低。
高遺傳風險的參與者中,相比于不良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可降低冠狀動脈事件46%的相對風險(危險比為0.54;95%可信區間為0.47-0.63)。這一發現與標準化的10年冠脈事件發生率在ARIC研究中從不良生活方式10.7%降低至良好生活方式的5.1%,在WGHS研究中從4.6%降低至2%,在MDCS研究中從8.2%降低至5.3%相一致。在生物圖像研究中,在每個遺傳風險級別,良好的生活方式可顯著減少冠狀動脈鈣化。
橫跨四個研究共有55,685名參與者的數據表明,遺傳和生活方式因素與冠狀動脈疾病的易感性獨立相關。在高遺傳風險的參與者中,相比于不良生活方式,一個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冠狀動脈疾病近50%的相對風險。(梅斯醫學公眾號首頁回復“ NEJM:遺傳風險和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冠狀動脈疾病的影響 ”,即可查看詳細內容)
【6】NEJM:ANGPTL4突變與冠狀動脈疾病風險相關
甘油三酯(TG)高于正常水平是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一個危險因素。脂蛋白脂酶能減少甘油三酯水平,而血管生成素樣蛋白4(ANGPTL4)能抑制脂蛋白脂酶的活性都已被證明。
方法:研究人員在42930例具有歐洲血統的參與者樣品中對ANGPTL4基因的外顯子進行了測序,樣品來自人類遺傳學發現研究(the DiscovEHR human genetics study)。研究人員完成了血脂水平與E40K錯義變異體(與降低血漿甘油三酯水平有關)和其他的失活性突變之間的關聯測試。然后在10552名冠狀動脈疾病參與者和29223例對照者中檢測冠狀動脈疾病與E40K變異和其它的失活性突變之間的關系。研究人員還通過用小鼠和猴子的血脂水平來測試人單克隆抗體對ANGPTL4的影響。
結果:研究人員在75名參與者中確定了E40K變異的1661個雜合子和17個純合子,這75名參與者有其他13個ANGPTL4基因失活性突變。E40K變異體攜帶者比非攜帶者的甘油三酯的水平低了13%,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水平高了7%。E40K變異體攜帶者比非攜帶者更不可能發生冠狀動脈疾病(比值比,0.81;95%置信區間,0.70到0.92;P = 0.002)。K40純合子比雜合子有顯著的低水平甘油三酯和高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非攜帶者相比,其他的失活突變攜帶者也有較低的甘油三酯水平和較高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并且不太可能有冠狀動脈疾病。單克隆抗體抑制ANGPTL4在老鼠和猴子中對甘油三酯水平的降低作用。
結論:與非攜帶者相比,ANGPTL4的E40K變異或其它失活性突變攜帶者有較低的甘油三酯水平和較低的冠狀動脈疾病風險。在小鼠和猴子的動物實驗中,ANGPTL4的抑制作用出現了相應減輕。(梅斯醫學公眾號首頁回復“ NEJM:ANGPTL4突變與冠狀動脈疾病風險相關 ”,即可查看詳細內容)
【7】NEJM:ANGPTL4、LPL、SVEP1基因編碼變異與冠狀動脈疾病風險的關系
低頻率編碼變異體影響冠狀動脈疾病風險的發現,有利于治療目標的識別。
方法:通過基因分型,研究人員測試了54003個變異的編碼序列,這些序列來自72868例冠心病和120770名沒有冠狀動脈疾病的對照者中的13715個人類基因。通過基因測序,研究人員研究了被選基因功能喪失突變的影響。
結果:研究人員證實了先前觀察到的冠狀動脈疾病與LPA和PCSK9基因的低頻率編碼變異體之間的顯著關系。研究人員在研究 SVEP1基因時發現,冠狀動脈疾病和低頻率編碼變異體之間的顯著關聯(p.D2702G;最小的等位基因頻率,3.60%;OR:1.14;P = 4.2×10?10),同樣顯著相關還有ANGPTL4基因(p.E40K;最小的等位基因頻率,2.01%;OR,0.86;P = 4×10?8),且ANGPTL4基因編碼血管生成素樣蛋白4。
通過對ANGPTL4基因測序,研究人員確定了6924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9例功能喪失突變攜帶者,而對照組6834例中有16例攜帶者(OR,0.47;P = 0.04);與沒有攜帶功能喪失等位基因的受試者相比,ANGPTL4功能喪失等位基因攜帶者的甘油三酯水平低了35%(P = 0.003)。因為ANGPTL4抑制脂蛋白脂酶,所以研究人員探索LPL突變,確定了功能喪失變異體與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增加有關(p.D36N;最小的等位基因頻率,1.9%;OR,1.13;P = 2×10?4),確定了功能獲得變異與防止冠狀動脈疾病相關(p.S447 *;最小的等位基因頻率,9.9%;比值比,0.94;P = 2.5×10?7)。
結論:研究人員發現,ANGPTL4功能喪失突變攜帶者比那些非攜帶者有更低的甘油三酯水平;這些突變也與冠狀動脈疾病的保護有關。(梅斯醫學公眾號首頁回復“ NEJM:ANGPTL4、LPL、SVEP1基因編碼變異與冠狀動脈疾病風險的關系 ”,即可查看詳細內容)
【8】Circulation:非體外循環下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也是安全可靠的!!!
最近,心血管領域權威雜志《Circulation》上發表了來自英國利物浦心胸醫院胸心外科Bilal H. Kirmani醫生及其研究團隊的研究文章。研究者所在醫療機構進行非體外循環(OPCAB)和體外循環(CPB)冠狀動脈搭橋術已有15年的經驗,該研究旨在比較兩種方法之間的長期死亡率和血管再生情況。
研究者進行了一項回顧性隊列研究,將在2001年-2005年期間就診于利物浦心胸醫院胸心外科并進行冠狀動脈搭橋術的13226例患者納入該研究,研究者采用了意向性治療分析方法,通過調整和匹配的傾向得分來進行風險調整。總體而言,研究對象中5882例進行OPCAB;另外,7344例進行CPB;并且中位隨訪時間為6.2年。
研究者發現,在5882例進行OPCAB的患者中,只有76例(1.3%)轉為CPB。在兩組中1年、5年和10年的生存率相似(OPCAB vs. CPB:96.7%、87.9%、72.1% vs. 96.2%、87.4%、72.8%)。而且兩組的長期生存率也無統計學差異(調整后的危險比為1.03;95%可信區間為0.94–1.11;P=0.56);同樣,兩組患者術后的死亡率和再次手術率也無統計學差異(調整后的危險比為0.98;95%可信區間為0.92–1.06;P=0.23)。
接受OPCAB的患者有較高EuroSCOREs評分(中位數[四分位數]:2.81 [1.53–5.57] vs 2.73 [1.51–5.22];P=0.01)。進行OPCAB對手術者也有更多的要求和訓練計劃(15.3% vs 12.5%,進行OPCAB的患者心肌酶升高程度較小,住院時間較短,并發癥(如心肌梗塞)也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