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名校偏愛這樣的學生”
“哈佛大學喜歡招收這樣的學生”
“天才少女19歲被12名校錄取,21歲與霍金同臺”
“北京四中道元班女生李江獲哈佛等12名校錄取”
這樣的新聞標題是否奪眼球?的確如此!但是讀完這類文章之后,讀者對美國名校的錄取規則是更加清晰了,還是更加迷茫了?我相信多半的讀者不但更加迷惑,而且也更加焦慮了,因為“我的孩子”既不是天才,也不是北京四中的學生,怎么辦?
成功的故事,再灌一點雞湯,很容易被宣傳,也容易被接受,因為事后諸葛亮的報道總是言之有理。但是故事主人公的生活經歷往往無法復制,聽此類故事的更大作用是勵志,而非解決實際問題。相比較于探討某學生如何征服12所名校,我覺得一個更有價值的話題是:
“申請同一所名校,為什么兩位同等優秀的申請者,一位被錄了,另外一位卻被拒了?這背后的細微差異到底是什么?”
如果讀者對美國大學申請有所了解,你會發現絕大多數的網絡文章或者線下講座分享存在一個共性,都是從申請者的角度來分析如何成功進軍名校,總結起來無非是表達以下兩點。
硬件要強:全A高中成績、令人羨慕的SAT/托福/ACT成績
軟件要好:高級別競賽、獨特的課外活動、突出的領導能力等
這些成功的案例幫助我們認識名校錄取的高標準,但是他們的缺陷是無法回答為何同等優秀的學生會被拒絕。這篇文章將從一個全新的,最根本的角度來解答這個關鍵問題,幫助大家了解美國名校錄取的真正游戲規則,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美國大學的自身需求
要徹底了解美國大學本科錄取的游戲規則,關鍵在于換位思考。我們必須先拋開錄取的具體要求,先來談談美國大學自身的需求。
一所美國高校,好比一個家庭,有自己的需求和發展目標。
一個家庭的需求:
夫妻在職場上快速攀升
為孩子提供最佳教育資源
希望父母的身體持續健康
家庭財務穩健發展等等
這些需求直接影響家庭的行為,如平時的時間安排、人際關系維護和發展,以及理財的策略等等。總而言之,家庭的各種決策都是圍繞著家庭的核心利益和目標而進行。
大學和家庭存在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高校的需求更加復雜:
保持一流學術競爭力
擁有強大的體育隊伍
具有最高端的藝術人才
體現校園人群的多元化
保證財務的穩定和長期健康
鞏固全球的影響力并加強品牌的認可度
生源是任何一所大學的生命線,因此招生辦責任重大,必須源源不斷地為學校提供高質量的學生。但是在學校內部,不同部門對高質量的學生有著不同的要求:音樂系教授需要更多的長笛人才,體育部門需要更強大的籃球后衛,學校的多元化辦公室希望招到更多少數族裔學生,財務部門希望招到更多有能力支付全額學費的家庭。每個部門都想要更多自己想要的學生。
招生辦不僅僅要招滿預定的人數,而且必須最大化滿足各個部門對學生的需求,這就是招生辦每年所面臨的最大難題!
需求決定行為,所以大學的需求決定了招生的要求和流程。
換位思考,重新認識招生要求
從大學的需求出發,重視錄取要求:
硬件因素:高中成績、標準化考試成績(SAT/ACT/托福等等)
硬件要求的主要目的是來預測學生將來4年的學術表現并是否順利畢業。如果不能存活,其他都是空談,因此硬件要求是最根本的。很多家長問,高中成績和標化成績,哪個更重要?當然是前者要比后者更加重要,因為高中成績預測學生在大學的學術表現要比標化成績更加準確。
軟件因素:課外活動、競賽得獎、家庭背景、特殊能力(音樂、體育等等)
為什么要考慮這么多的軟件因素?招生辦圈子里有個關鍵詞,叫做“institutiaionl fit”,即“學校匹配度”。簡單解釋:申請者的軟件清楚地告訴學校申請者是否滿足了學校的某一個或者多個方面的需求。顯而易見,一個學生倘若能夠滿足學校的需求越多,那么匹配度也就越高,那么該學生的錄取勝算也就越高。
那么最常見的學校匹配考慮有哪些方面?
體育特長生、校友的子女、富裕家庭(支付全額學費,甚至還可以捐錢)、天才型才能(如精通10種語言)、少數族裔(即稀缺人群,如某島國公民或敘利亞難民等)
換位思考,重新認識招生流程
從大學的需求出發,重新認識招生程序:
篩選學生,不是進行一一對比, 選出最棒的。一個學校每年收到上萬份申請,會把學生分類到不同的池子(applicant pools),然后會在每一個池子里選出最棒的。
大部分學校先通過硬件條件來決定學生是否勝任學術挑戰。如果沒有問題,那么學校會根據4個維度來分類學生:
1. 是否是少數族裔?
2. 是否是校友的子女?
3. 是否有能力支付全額學費?
4. 是否擁有任何大學需要的特殊能力?
我在這里舉一個鮮活的例子,來說明這個道理。
2014年我在一家教育咨詢公司工作,當時我的一位助手是普林斯頓大學的間隔年實習生。她就是美國名校招生游戲規則和潛規則之下典型的受益者。
首先她的硬件很優秀,不僅僅畢業于最頂尖的高中(弗吉尼亞的Thomas Jefferson High School for Sicence and Technology),而且高中成績3.9,相當不錯,但不是最優秀的。
更重要的是軟件:她的父親和哥哥都是普林斯頓校友,自己在高中期間是學校劃船隊的舵手,后來成了普林斯頓劃船隊的舵手,而且她的家庭有能力支付全額學費。也就是說,以上4個維度,她滿足了3項,那么她的錄取明顯要比同等優秀的學生要有優勢。這些優勢就是隱性的規則,不論是學校官網還是招生官的問答,我們都沒有可能了解到這些。
中國學生名校之路的先天不足
了解了招生要求和流程,那么我們來看一看中國學生爭取名校為什么難上加難?
中國學生是少數族裔嗎? 可能15年前還是,但是現在不是了。
中國學生的父母畢業于這些名校嗎?絕大多數不是。可能香港的或者臺灣的中國學生有這樣的基礎。
中國學生擁有某種大學需要的特殊能力嗎?絕大多數沒有。
中國學生是否有能力支付全額學費?是的,很多人可以。
顯而易見,中國學生的優勢除了支付能力,沒有其他明顯的優勢。這也是為什么如果一個學生只想通過拼分,進名校,幾乎不可能。
最后我們做個總結。爭取名校,如何提高自己的錄取機會?
硬件:至少達到學校的平均或者偏上的水平。這些數據每個學校都是公開的。
軟件:按照這四個維度來準備。
是否是少數族裔?這個你改變不了,除非你現在就移民去什么島國。當然你若是中國的少數民族,我建議你一定要在申請的時候突出這點。或者女生申請男性居多的工程學院)
是否是校友的子女?除非你重新認爹媽,這個你也改變不了。
是否有能力支付全額學費?這個應該沒有問題。
是否擁有大學需要的特殊能力?這個倒有一定的空間,比如說體育。普林斯頓有劃船隊、達特茅斯有擊劍隊、康奈爾有冰球隊、哈佛耶魯有美式橄欖球隊、斯坦福有壁球。你若真的有條件,也喜歡體育,那么完全可以從小培養這些所謂的“爬藤”項目。當然你得達到高水平。
如果你認為美國名校招生的游戲規則不公平,恭喜你終于看明白了。競爭任何優質資源,尤其是教育資源,本來就是既拼爹,又拼娃。一所大學,如同一個家庭,如同一個政府,為了鞏固自己的品牌和地位,他們必須要為自己的核心和長遠利益著想,這是人之常情。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作為優質資源的受益者,包括我本人在內,我們需要做的是要為那些既沒有家庭背景,又沒有支付能力的人群爭取利益,讓他們也有機會享受到優質的資源。我相信為底層人爭取社會公平,從長遠的角度來講,不但不會傷害現有的受益者,反而會讓社會更加安穩,這才是我們所有人的共同利益。
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文章每周一更新。需轉載,請閱讀《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