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激勵會點燃員工的激情,促使他們的工作動機更加強烈,讓他們產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將潛在的巨大的內驅力釋放出來,為企業的遠景目標奉獻自己的熱情。
1.鯰魚效應:激活員工隊伍
當壓力存在時,為了更好地生存發展下去,懼者必然會比其他人更用功,而越用功,跑得就越快。適當的競爭猶如催化劑,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人們體內的潛力。
2.馬蠅效應:激起員工的競爭意識
沒有馬蠅叮咬,馬慢慢騰騰,走走停停;有馬蠅叮咬,馬不敢怠慢,跑得飛快。這就是馬蠅效應。馬蠅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一個人只有被叮著咬著,他才不敢松懈,才會努力拼搏,不斷進步。
3.羅森塔爾效應:滿懷期望的激勵
運用到管理中,就要求領導對下屬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別的誘導,使下屬得以發揮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如領導在交辦某一項任務時,不妨對下屬說:'我相信你一定能辦好'、'你是會有辦法的'┉這樣下屬就會朝你期待的方向發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產生。一個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是經過激勵后,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也就變成了行。
4.彼得原理:晉升是最糟糕的激勵措施
每個組織都是由各種不同的職位、等級或階層的排列所組成,每個人都隸屬于其中的某個等級。彼得原理是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升的相關現象研究后,得出的一個結論:在各種組織中,雇員總是趨向于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原理。
5. 保齡球'效應:贊賞與批評的差異
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贊賞,是每一個人的正常心理需要。而面對指責時,不自覺的為自己辯護,也是正常的心理防衛機制。
6. 末位淘汰法則(活力曲線):通過競爭淘汰來發揮人的極限能力
末位淘汰法則'顧名思義是'將工作業績靠后的員工淘汰掉',其實質是企業為了滿足市場競爭的需要,在對企業員工的工作表現做出科學的評價后,進行分類或排序,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標準,將末幾位予以調崗或辭退的行為。
7. 默菲定律:從錯誤中汲取經驗教訓
我們在日常排隊時也不是總排在最慢的隊伍中,排上快或慢的隊伍發生的概率大致是相同的,也是一個隨機的事件。在一些其它的事情上,原因也與此很相似。
8.垃圾桶理論:有效解決員工在工作期間偷懶的問題
在處理員工偷懶問題上,加強溝通很重要。須注意的是,讓員工超時且拘束地工作,已是不合時宜的管理方法;給員工多點理解、關心和體諒,會有助于發揮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力。
9.比馬龍效應:如何在'加壓'中實現激勵
任何一個組織都應該給新參加工作的人員以必要的壓力,為他們提供成長鍛煉的機會和施展才華的舞臺。松下公司的'中級人才'觀以及'讓B級人做A級事'等都是高期望式激勵,這些無一不是人力資源管理中'比馬龍效應'的具體實踐。
11. 肥皂水效應:將批評夾在贊美中
你看見過理發師給人刮胡子嗎?他要先給人涂些肥皂水,為什么呀,就是為了刮起來使人不覺痛。'
12. 威爾遜法則:身教重于言教
哪里有問題需要解決,部門負責人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趕到現場,帶領自己的員工以最快的速度解決問題。正是這些保證了惠普公司對問題的快速反應能力和解決能力,并成就了它的輝煌。
13. 麥克萊蘭定律:讓員工有參加決策的權力
成就需要理論:成就的需要是權利的需要、歸屬的需要、等等需要中的一個重要的需要。
必要的時候,為自己的員工貼上一個權力的標簽,可以極大地提升他們的工作熱情與主人翁意識,而且它所產生的效果許多時候是其他激勵方式所不及的。
14.藍柏格定理:為員工制造必要的危機感沒有壓力便沒有動力。
壓力只有在能承受它的人那里才會化為動力。
對一個企業的發展來說,壓力的促進作用尤為明顯。對于一個成功者來說,壓力越大,動力越大。
15.赫勒法則:有效監督,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當人們知道自己的工作成績有人檢查的時候會加倍努力。沒有有效的監督,就沒有工作的動力。
企業不僅要建立起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還必須要進行科學的實施和管理,監督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有效的激勵機制能大大加強員工的工作主動性和熱情。但光有激勵是不夠的,建立一個有效的監督機制。
16. 激勵倍增法則:利用贊美激勵員工
員工從管理者的贊美中所得到的要遠遠大于管理者的付出。學會使用激勵的杠桿,就會明白做人和管理的真諦。
想要成為合格的高管讓自己的人生更進一步,就要主動學習更多更有效的管理知識,借此,推薦一款個人成長課程:涵蓋“運營、銷售、營銷、管理、商業、文案”等,都是實用的工作方法和優秀經驗案例。
如果感興趣,請點擊下面的'了解更多'鏈接,助你的2019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