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475-1564年)作為文藝復興的巨匠,以他超越時空的宏偉作品,在生前和后世都造成了無與論比的巨大影響。他和達芬奇一樣多才多藝,兼雕刻家、畫家、建筑家和詩人于一身。他得天獨厚活到89歲,度過了70余年的藝術生涯,他經歷人生坎坷和世態炎涼,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帶有戲劇般的效果、磅礴的氣勢和人類的悲壯。
米開朗基羅13歲就進了佛羅倫薩著名畫家多梅尼科·吉蘭達伊奧的工作室,在那里他最初接觸了終生所從事的神圣事業,并以神奇的速度掌握了繪畫技巧。后來他又進了佛羅倫薩統治者羅倫佐·美第奇開辦的“自由美術學校”,由于他的超群才華倍受羅倫佐的重視和愛護,宮廷中大量的藝術品成了他學習、研究的對象,經常出入于宮中的人文主義詩人和學者也給了他極大影響。短短四年中,他在美第奇宮里獲得了一個偉大藝術家所必須具備的一切條件,為他整個藝術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羅倫佐的府邸里,設有一個“柏拉圖學院”,學者們聚在一起研究學問,他們在羅倫佐的支持下創立了一種新的思想體系——人文主義,他們的思想是要把世界歸還給人,把人歸還給他自己。把人的藝術、文學和科學,還有作為個體的獨立的思想和感情歸還給人,人絕不能像一個奴隸一樣被捆綁在教條之上,在鎖鏈中死亡腐朽。
米開朗基羅還經常去聽宗教改革家、修道士薩伏納羅拉揭露教會黑暗的演說,這位為了拯救人類命運而不怕宗教法庭審判的修道士給他的靈魂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哀悼基督 |
羅倫佐·美第奇死后,米開朗基羅失去了保護人,佛羅倫薩陷于一片混亂,他深感故鄉非久留之地,而赴威尼斯和波倫亞,后轉道羅馬尋找發展機會。羅馬到處林立古代雕像,猶如走進巨大的古代藝術寶庫。23歲的米開朗基羅受法國紅衣主教委托,為圣彼得教堂制作 《哀悼基督》雕像。這件雕像的問世,使米開朗基羅名蓋羅馬,自多納太羅之后又一顆雕刻巨星升起。26歲的米開朗基羅載譽回到故鄉佛羅倫薩,便立即從事《大衛》云石雕像的制作,三年后完成,安放在韋吉奧宮正門前,作為佛羅倫薩守護神和民主政府的象征。
1505年應教皇朱理二世邀請,米開朗基羅赴羅馬為教皇在圣彼得教堂內建造陵墓,雕刻家歷經艱辛磨難為陵墓留下名雕《摩西》和奴隸等雕像,米開朗基羅的雕塑成就,使教皇的藝術總監勃拉曼特極為妒忌,他唆使教皇暫不修陵墓,強求雕刻家去畫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米開朗基羅以超凡的智慧和毅力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壁畫《創世紀》。
41歲的大師重又回到佛羅倫薩,出生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利奧十世又強迫米開朗基羅為其祖宗圣羅倫佐陵墓制作雕像,著名的《日》 《夜》《晨》《暮》雕像就是安放在這座陵墓的石棺上。
創世紀 |
已經61歲的雕刻家又被教皇召到羅馬,在25年前完成的《創世紀》天頂畫下的祭壇壁面上繪制《末日的審判》。米開朗基羅是人類天才、智慧和勇氣的結晶,他的光榮與成就屬于全人類。
《布魯特斯胸像》 |
《布魯特斯胸像》,大理石雕像,高74厘米,米開朗基羅創作于公元1537-1538年,現收藏于佛羅倫薩國立美術館。
米開朗基羅生活的年代,正處于意大利社會動蕩的時期。他的生活始終是在為教會和佛羅倫薩執政者美第奇家族服務,他們令人窒息的統治使藝術家深感苦悶,因此,米開朗基羅一直在向往著一位偉大的英雄來鏟除暴君。這尊《布魯特斯胸像》就是對封建暴君蔑視和對英雄渴望的象征。
布魯特斯(公元前85-公元前42年)是羅馬共和時期的第一任行政長官,早期曾參加過刺殺羅馬獨裁者凱撒的行動,他有著光明磊落的性格,在歷史上,是一個維護民主,不徇私情,大公無私的執政官形象。米開朗基羅選擇他為刻畫對象,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雕像中,布魯特斯身披古羅馬長袍,臉向左側有力的轉動著,嘴角緊閉著,專注的眼神凝視著前方,面部神情表現出勇敢、公正、機智、堅定和決不妥協的英雄氣概,顯示了面對嚴酷現實所具有的大無畏精神。如果說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和《摩西》都是完美的理想化英雄化身,那么這尊《布魯特斯胸像》則可以認為是現實中的實實在在的、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英雄形象,具有一種行動的意志力和內在的精神力量。雕像的頭部并沒有象作者的其他作品一樣經過細致的打磨,這反而更賦予了英雄人物以粗獷的性格,增加了雕像的現實感。這件作品是米開朗基羅晚期的代表作品之一,體現了作者對現實中能夠拯救祖國的英雄的渴望,也寄托著他對破除黑暗統治的美好愿望。
最后的審判 壁畫 1370 x 1220 cm 西斯汀禮拜堂祭壇墻壁 梵諦岡 |
西斯汀禮拜堂天花板壁畫完工二十四年之后,反對宗教改革的教皇保羅三世委托米開蘭基羅為祭壇墻壁繪制一幅壁畫。當時,米開蘭基羅正經歷著精神與信仰的危機。他選擇「最后的審判」這一主題,展現了他的痛苦。
米開蘭基羅于作畫其間不斷從贊美詩「最后的審判日」和但丁的「地獄篇」中汲取靈感。壁畫的中心主題是人生的戲劇,人注定要不斷背離上帝,罪孽深重,但終將得到拯救。由于墻壁面積廣大,藝術家面臨著一個難題:如何將大約四百個人物安排在這一空間。必需有一種像旋風一樣的主要力量將整個空間結合成一體。
最后,畫面采用了水平線與垂直線交叉的復雜結構。畫中人物趨于在水平面上組成群體,隨著位置的升高,人群愈加密集。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左側升入天堂和右側走向毀滅的畫面中突出的豎向運動。同時,一種周而復始的活動將上升與墮落和左右著整個人群活動的審判者基督這一中心人物聯結在一起。
米開蘭基羅奮力解決畫中人物在從下面仰視時所應呈現的比例這一難題。他將上面的人物畫得大些,底部的小些,以適應自下而上的觀賞效果。在 1541 年揭幕時,這幅獨自完成的巨作引起轟動。然而,巨作中的裸體人物卻引起爭議,一些人認為猥褻了神靈。在米開蘭基羅剛去世不久,教皇庇護四世下令給所有裸體人物畫上腰布或衣飾。受命的畫家們于是被謔稱為「內褲制造商」。
大衛 |
大理石雕刻,高410cm,1501-1504年作,現藏于佛羅倫薩·藝術學院美術館。
《圣經》中說,在大衛還是個牧羊少年的時候,以色列人經常和非利士交戰。一天,兩軍剛剛擺開陣勢,忽然,非利士營中沖出一員大將。他頭戴銅盔,身批鎧甲,虎背熊腰,身高七尺……這人就是迦特人歌利亞。見此情景,以色列營中無一敢出來迎戰。一連40天,歌利亞罵陣不止。
大衛有三個哥哥在以色列王掃羅的軍中當兵,一日,大衛給他三位兄長送飯,恰逢歌利亞罵陣,大衛聽到這狂言笑罵氣得渾身發抖。見到兄長和以色列王掃羅,他堅決要求出去迎戰,大衛沒有帶盔披甲,沒有帶兵器刀槍,他仍然穿著平日的牧羊服,拿著牧羊時的打狼棍和彈石器,又順便撿了5個石子來到了陣前。歌利亞看到只是一個牧羊的孩子,根本沒有把他放在眼里。就在歌利亞拿著鋼刀惡狠狠地直沖過來,將要接近大衛的一瞬間,大衛使勁一拉早已準備好的彈石器,石子正中歌利亞的腦門兒。這位迦特巨人一頭栽到在地再也爬不起來了。非利士被這意想不到的結果驚呆了,頓時,營中大亂,以色列人乘勝追殺,非利士人落荒而逃……
米開朗基羅創作這尊雕像時,還不到30歲,但他的藝術風格已趨于成熟。過去的藝術家們多半表現大衛割下敵人的巨頭,已經取得勝利的情景。米開朗基羅表現的卻是:大衛左手上舉,握住搭在肩上的"甩石帶",右手下垂,似將握拳。頭部微俯,怒目裂眥地直視前方,處于迎接戰斗的狀態。從藝術效果來看,這種矛盾高潮到來之前的狀態更富有吸引力。從思想效果上說,雕像充分體現了一種頑強、堅定和正義的精神氣質。米開朗基羅把大衛作為保衛共和制城市的一名青年戰士的典型來塑造,這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在藝術技巧上,藝術家以解剖學為基礎,對人體結構和全身的筋肉都表現得極為合理極為自然,同時對手的關節和大腿加上夸張加長,手和腳稍大,這對一個少年來說是正常的。面部表情也非常逼真,他雙眉緊鎖,目光炯炯,全神貫注,顯示出壓倒一切敵人的威武姿態。這件作品成為后世藝術家學習雕塑的楷模,是雕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摩西像 |
大理石雕像,高235厘米,米開朗基羅創作于公元1513-1516年,(局部完成于1542年-1545年)現位于羅馬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
十六世紀初,教皇尤里烏斯二世向往給自己修建一座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陵墓,并將著名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招來為他工作。但由于教皇的反復無常,陵墓的施工幾起幾落,米開朗基羅遭受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失望。在陵墓已完成的雕塑中,最著名的就是這尊《摩西像》。
摩西(MOISE,又作MOSCHE)是先知中最偉大的一個。他是猶太人中最高的領袖,他是戰士、政治家、詩人、道德家、史家、希伯來人的立法者。他曾親自和上帝接談,受他的啟示,領導希伯來民族從埃及遷徙到巴勒斯坦(PALESTINE),解脫他們的奴隸生活。他經過紅海的時候,水也沒有了,渡海如履平地;他途遇高山,高山讓出一條大路。《圣經》上的記載和種種傳說都把摩西當作是人類中最受神的恩寵的先知。
這樣一個摩西,米開朗基羅用壯年來表現。因為青年是代表尚未成熟的年齡,老年是衰頹的時期,只有壯年才能為整個民族的領袖,為上帝的意志作宣導使。
波提切利在西斯廷禮拜教堂的壁上,也曾把摩西的生涯當作題材,那是一個清新多姿態的美少年;十九世紀法國浪漫派詩人維尼歌詠暮年的摩西,孤寂地脫離人群;米開朗基羅描繪的摩西則是介乎神人間的超人。同一個題材,三種不同的表現,正代表三種不的精神。
摩西的態度是一個領袖的神氣。頭威嚴地豎立著,奕奕有神的目光,曲著的右腿,宛如要舉足站起的模樣。牙齒咬緊著,像要吞噬什么東西。許多批評家爭著猜測藝術家所表現的是摩西生涯中哪一階段,然而他們的辯論對于我們無甚裨益。摩西頭上的角,亦是成為博學的藝術史家爭辯不休的對象。在拉丁文中,角在某種意義上是“力”的象征,也許就因為這緣故,米氏采取這小枝節使摩西態度更為奇特、怪異、粗野。
眼睛又大又美,固定著直望著,射出火焰似的光。頭發很短,如西斯廷天頂上的人物一樣;胡須如浪花般直垂下來,長得要把手去支拂。
臂與手像是老人的;血管突得很顯明;但他的手,長長的,美麗的,和多那太羅的絕然異樣。巨大的雙膝似乎與身體其它各部不相調和,是從埃及到巴勒斯坦至處奔波的膝與腿。它們占據全身面積的四分之一。
這樣一個摩西。他的人格表露得如是強烈,令人把在像上所表現的藝術都忘了。但,安放這像的位置很壞,我們只能從正面看。照米氏的意思,應該是放在離地四公尺的高度,三方面都看得見的地位,那么,若干刺目的處所(因為現在的地位,使觀眾離得很近),因為距離較遠之故,可以隱滅。
他的衣服,如在米氏其他作品中一樣,純粹是一種假想的;它的存在不是為了寫實,而是適應造型上襯托的需要。因了這些衣褶,腿部的力量更加顯著;雕像下部的體積亦隨之加增,使全體的基礎愈形堅固。
末了,我們還得注意,《摩西》大體的動作是非常簡單的:這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斯翡冷翠派藝術的特色,亦是羅馬雕刻的作風,即明白與簡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