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云南中醫學院》 , 2017
通過系統收集、整理《吳佩衡醫案》中附子類方劑及相關醫案,探討吳佩衡臨證運用附子配伍規律,為臨床辨證論治,中藥配伍運用提供相關依據及思路,以此來更好的傳承吳佩衡學術思想。
采用文獻整理研究與數據統計分析相互結合的方法,借助中醫傳承輔助平臺以及結合Microsoft Excel建立“吳佩衡醫案附子類方劑相關醫案”數據表,通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自帶的數據挖掘分析等功能對相關數據進行頻次、配伍組合、關聯規則、層次聚類等統計分析。
1.通過對《吳佩衡醫案》進行文獻整理及篩選,得出吳佩衡附子類方劑155條,相關醫案57條。其中吳佩衡運用附子類方劑的核心藥物配伍組合為附子、干姜、肉桂、甘草,即吳佩衡所創的“大回陽飲”。核心藥物依次為附子、干姜、甘草、肉桂、茯苓、細辛、砂仁、桂枝、法半夏、丁香。
2.吳佩衡醫案附子類方劑中,運用熱性藥物397次,百分比占到37.17%,溫性藥397次,百分比占37.17%,平性藥物212次,占19.85%,寒、涼藥物運用較少,各47次和15次,百分比各占4.4%和1.4%。從藥物五味角度來看,吳佩衡運用辛味藥物739次,百分比占47.65%,甘味藥物605次,百分比占39.01%,苦味藥物運用164次,百分比占10.57%,酸味藥物出現29次,百分比占1.87%,澀味藥物和咸味藥物運用較少,各出現9次和5次,百分比各占0.58%和0.32%。
3.運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對吳佩衡醫案附子類方劑相關醫案用藥模式進行分析得出附子-干姜、甘草-附子、附子-肉桂、干姜-肉桂、附子-干姜-肉桂、甘草-干姜、甘草-附子-干姜、甘草-肉桂、甘草-附子-肉桂、甘草-干姜-肉桂等藥物組合為吳佩衡附子類方劑常用配伍組合。
4.《吳佩衡醫案》中運用附子類方劑常見癥狀有發熱、咳嗽等,其中發熱癥狀出現16次;咳嗽癥狀出現11次。其中吳佩衡治療具有發熱癥狀的疾病時,證候多為少陰病證,少陰寒化證,陰極似陽證,所治療的中醫疾病多為麻疹、傷寒、虛勞咳嗽等。而其治療具有發熱癥狀的疾病時所用的核心藥物為附子、干姜、甘草、肉桂、茯苓、細辛、砂仁、法半夏、桂枝。吳佩衡治療具有咳嗽癥狀的疾病時,所治療的中醫疾病多為麻疹、虛勞咳嗽等。而起治療具有咳嗽癥狀的疾病時所用的核心藥物為附子、干姜、甘草、茯苓、細辛、砂仁、肉桂、法半夏。
5.在對吳佩衡醫案中附子類方劑藥物間關聯分析結果的基礎上應用聚類方法得出吳佩衡在運用附子類藥物的常用藥物核心組合8個。為肉桂-白芍-大棗、桂枝-砂仁-細辛、敗醬草-蒼術-茵陳、花椒-黃柏-烏梅-黨參-川楝子、肉桂-大棗-干姜、砂仁-細辛-麻黃、敗醬草-茵陳-佛手、花椒-黃柏-烏梅-黨參-黃連。基于吳佩衡醫案中附子類方劑用藥核心組合的基礎上,進行“提取組合”得出新方組合肉桂-白芍-大棗-干姜、桂枝-砂仁-細辛-麻黃、敗醬草-蒼術-茵陳-佛手、花椒-黃柏-烏梅-黨參-川楝子-黃連。
1其扶陽抑陰,重視先天心腎及后天脾土。除大回陽飲外,亦有茯苓、細辛、砂仁、桂枝、法半夏、丁香等藥物為核心藥物。而這些藥物與附子配伍組合的歷史也非常悠久,自仲景之后,歷代醫家多有使用。
吳佩衡在運用附子類方劑時根據病情輕重,隨證加減,酌情運用附子用量。重視辨證論治,推重仲景扶陽大法,善用經方,師古而不拘古。為我輩中醫人學習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