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結構性存款這個產品,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真正能搞清楚這個產品本質的人應該還不多,很多人雖然在買,但也是糊里糊涂的。并不清楚這個產品究竟有沒有風險,它的風險到底在哪里?
很多人搞不清楚,結構性存款究竟是銀行存款還是銀行理財產品?
2019年10月18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在通知中對結構性存款進行了明確的的定義,確立了結構性存款的本質,對銀行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進行了規范。
結構性存款,被大眾所熟知,是在理財新規發布之后,由于銀行打破剛性兌付,傳統的保本理財不再承諾保本。老百姓對非保本的理財產品持懷疑態度,不敢再像以前那樣閉著眼睛買了,但大家的需求還是有的,市場需要一款保本理財的替代品,來滿足大家的投資需求。
正是在這樣一種歷史機遇之下,結構性存款走進了大家的視野,當仁不讓地填補了保本理財消失后留下的市場空白。
結構性存款新規中,對結構性存款,給出了如下定義:
“結構性存款是指商業銀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產品的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者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基礎上獲得相應的收益?!?/p>
通俗的來說,就是我們在買入結構性存款的時候,銀行會把資金分成兩部分,大部分錢作為定期存款獲取穩健收益,用小部分資金購買“金融衍生品”獲得高額回報。
金融衍生品是一種特殊類別買賣的金融工具統稱,是基于原生基礎資產衍生而來的,這些基礎資產可以是黃金、股票、債券、利率、匯率、指數等。
常見的衍生工具類型有期貨、期權、遠期合約、互換等。
我們知道了結構性存款的本質是銀行存款,那么它和銀行普通定期存款一樣具有保本的特征,即本金是安全的。
由于結構性存款掛鉤了金融衍生品,而金融衍生品本身風險是非常高的,收益波動性也非常大,極端情況下,這部分的收益可能為零。
觀察有些銀行發布的結構性存款產品,收益浮動幅度最大的區間是0~9%。最高可以達到9%,是銀行5年普通定期存款的3倍;最低也有可能是0。
所以說結構性存款具有一定投資風險,其風險大于普通銀行定期存款。主要表現為收益的不確定性。
通過上面的講解,我想大家應該明白了結構性存款的定義和本質。
也了解了結構性存款和普通銀行存款,和銀行理財產品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這樣我們在選擇購買銀行結構性存款的時候,就會心中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