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本號:
【摘要】本文通過剖析以存單加金融衍生工具投資為操作模式的結構性存款的法律屬性,分析了結構性存款質押的理論可行性及現實法律障礙。提出了適合于結構性存款的特有的質押模式,即將結構性存款項下基礎資產部分與衍生交易部分分別單獨質押,以進一步保障銀行作為質權人的權益。
結構性存款以其風險可控、收益較高等特征,已經成為諸多公司及個人客戶資產配置的重要方式。同時,以結構性存款進行質押也日漸成為客戶融資的重要增信措施。但結構性存款是否能夠作為質押標的,商業銀行接受其質押是否存在不可控制的風險,在銀行法律實務中仍缺乏系統性研究與論證。
鑒于此,本文結合我國《物權法》、《擔保法》等法律法規、監管規定及司法實踐,選擇定期存單加衍生品交易為典型模式的結構性存款,分別從結構性存款性質與特征、質押的可行性及風險防范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并據以判斷結構性存款質押的效力,同時為防范其中存在的質押效力不確定的風險,而相應設計了適于結構性存款質押特有的擔保模式,以期在充分揭示風險的基礎上,通過擔保結構的優化設計,實現風險防范與業務發展的有機統一。
一、結構性存款定義及實踐特征
何為結構性存款,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及相關監管規則中并未有明確的定義。但根據商業銀行與投資者簽署的相關結構性存款協議,較為典型的結構性存款通常是指,投資者將合法持有的人民幣或外幣資金存放在銀行,由銀行通過在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于遠期、掉期、期權或期貨等),將投資者收益與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商品價格、信用、指數及其他金融類或非金融類標的物掛鉤的具有一定風險的金融產品。
關于結構性存款的業務屬性,《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銀監會令2005年第2號)明確將向個人銷售的結構性存款納入到理財產品的范圍,并將結構性存款業務納入個人理財業務的監管范圍。因此,現階段結構性存款可視為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的一種。但同時,根據《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第22條規定:商業銀行銷售的理財計劃中包括結構性存款產品的,其結構性存款產品應將基礎資產與衍生交易部分相分離,基礎資產應按照儲蓄存款業務管理,衍生交易部分應按照金融衍生產品業務管理。業務實踐中,結構性存款本金通常以“定期存款”的性質存于投資者在銀行開立的定期賬戶中,銀行就該本金部分為其開立定期存單。收益部分亦即衍生交易部分通過結構性利率掉期等方式進行投資運作。在該結構性存款產品正常到期時,其本金及收益將于產品到期日后約定的時間內根據實際投資情況一次性支付給投資者。
在我行現發行的結構性存款產品中,通常我行將向投資者開立單位定期存單,并在單位定期存單中載明“某某理財產品”,而單位定期存單上所示賬號即為投資者的結構性存款的留存賬號。上述結構性存款項下衍生品部分的預計年化收益率按如下方式進行計算:如果在聯系標的觀察日約定的時間,掛鉤標的“某(幣種)的A個月/年LIBOR利率”小于或等于某一區間,產品年化收益率為某一固定的數值α;如果在聯系標的觀察日約定的時間,掛鉤標的“某(幣種)A個月/年LIBOR利率”大于某一區間,產品年化收益率為某一固定的數值β。
二、結構性存款的法律屬性
如前文所述,對于結構性存款,無論是從監管規則的角度,還是商業銀行的操作實踐,均將結構性存款產品的基礎資產與衍生交易部分相分離,即基礎資產應按照儲蓄存款業務管理,衍生交易部分應按照金融衍生產品業務管理。該種規定及操作實踐決定了結構性存款不同于傳統的定期存款,亦不同于普通的理財業務。
就定期存款部分,客戶在銀行存入定期存款后,銀行會向其出具定期存單。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本金在投資期間系從客戶的一般結算賬戶劃轉至其在銀行開立的定期存款賬戶,并在投資期間處于凍結狀態,換言之,銀行并未真正扣劃投資者的資金用于所謂的“投資”,即在投資期間,本金仍在客戶的定期存款賬戶中作為資產存在。在此種情形下,銀行與客戶建立儲蓄合同法律關系。在存款到期時,依據銀行與客戶簽署的相關協議,銀行負有無條件向其支付存款本金的義務,即結構性存款理財產品項下的保本義務。
其次,就衍生品部分而言,根據《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衍生產品是一種金融合約,其價值取決于一種或多種基礎資產或指數,合約的基本種類包括遠期、期貨、掉期(互換)和期權。業務實踐中,客戶在購買結構性存款時與銀行簽署了《理財產品說明書》或其他法律文件,其中載明了結構性存款的預期收益率,并揭示客戶須承擔的流動性、政策等一系列風險。最終,衍生品部分的收益取決于實際投資標的的投資情況,亦即收益存在不確定性。對于該部分而言,銀行與客戶通過協議的方式建立了委托投資關系,銀行根據客戶委托對其資金進行投資,并根據投資情況向客戶返還投資收益。
另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應當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存款利率的上下限,確定存款利率,并予以公告”,綜上而言,結構性存款雖冠以存款之名,但由于其收益存在不確定性,因此,不可將其直接視為存款,同時由于該產品項下為客戶單獨開具定期存單,且該產品項下定期存款與衍生交易相對獨立,因此其作為一種綜合性的理財方式,其又有別于普通的理財產品。
三、結構性存款質押可行性分析
結構性存款作為一種財產性權利,以其質押,屬于物權法及擔保法規定的權利質押的范疇。根據物權法及擔保法理論,可以用于出質的權利應具備下述條件:
(一)必須是私法上的具有財產性內容的權利。質押的目即在于債權人的債權得不到清償時,可以對質押標的行使優先受償權。可見質權行使的目的不是追求質押標的的使用價值,而是質押標的的交換價值。因此,質押財產具有財產性內容則是質押標的具有交換價值從而能予以質押的前提。而結構性存款作為客戶資金投資及資產配置的一種方式,其具有財產性內容,毋庸置疑。
(二)必須是可讓與的財產權。質權系以質物或者出質權利的價值擔保債權的實現,如果出質的權利不能轉讓,則無法變現,質權設立的意義也無從體現,故可出質的權利必須具有可讓予性。民法上所謂不得轉讓的權利,有依權利性質不得轉讓,如養老金請求權、撫恤金請求權退休金領取全以及基于當事人之間委任關系成立的權利等;有依法律規定不得轉讓,如三年內不得轉讓的公司發起人的股份、依行政許可取得的特許經營權等;有因當事人的約定不得轉讓,如票據上記載有不得轉讓限制的票據權利。結構性存款不屬于上述不可轉讓之情形,其具有可轉讓性亦屬當然。
(三)權利出質不侵犯第三方權益、不違反社會善良風俗。結構性存款屬于投資人自有財產,投資人有權依個人意志自由處分該財產。該處分行為系財產所有人對自有財產的處分,是民法意思自治原則的體現。在結構性存款權屬清晰、無查封凍結等情形時,以其處置將不侵犯他方權益,亦不違反社會善良風俗。
綜上所述,以結構性存款作為質押標的進行質押,具備權利質押一切之實質條件,亦即具備作為權利質押標的的可行性。
四、結構性存款質押的法律障礙及風險防范
(一)質押效力分析
根據前文分析,結構性存款因具有理財產品的屬性,監管機關仍將其作為理財產品進行監管。如從整體上將其作為權利標的予以質押的,該質押則有可能被視為理財產品質押。由于我國《物權法》奉行物權法定主義,即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不允許當事人自由創設。根據我國《物權法》第二百二十三條規定,只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出質的其他財產權利”才可以出質。而在我國現行的法律框架下,并無法律與行政法規明確規定理財產品可以用于質押。因此,雖如前文分析,結構性存款質押具備權利質押之實質條件,但現階段,在合同簽署及具體操作中按照理財產品質押對待,將存在質押無效的風險。實踐中,我行也已發生質押的理財產品被查封而法院判定我行不享有優先受償權的案例。
(二)綜合性質押模式建議
根據前文所述,結構性存款產品包括基礎資產部分與衍生交易部分。在業務實踐中,基礎資產部分的存在形式為銀行開立的定期存單,衍生交易部分的存在方式為理財協議或委托投資協議項下的理財產品(收益權)。鑒于存單質押已經為物權法明確規定可以用于出質,司法實踐中亦認可了存單質押的效力。因此,實踐中,可以在權利質押合同中,將質押的標的界定為定期存單及衍生品部分項下投資收益,而非直接界定為理財產品或結構化存款。同時將結構性存款項下定期存款及衍生交易部分作為質押標的在合同中分別列示,并在質押清單中詳細載明定期存單及衍生品部分的各項要素。以此將質押效力不確定的風險限定于收益部分。
上述操作方式,雖有利于保障銀行對定期存單部分的優先受償權,但對于衍生品部分,鑒于其具有投資性質,具有理財產品的屬性,因此,以該部分質押仍存在質押效力不確定性的風險。就該風險,在實踐中,銀行可依據定期存單本金金額限定授信金額,確保授信本息余額在存單本金金額范圍之內。同時,對于衍生品部分質押,也應追加保證金賬戶質押。即在實際中除將衍生品及其收益權進行質押外,同時應將該部分資金對應的確定的收益回款賬戶作為保證金賬戶進行質押。具體操作時,在協議中載明保證金質押事項的同時,應確保在投資到期后,衍生品部分項下投資款項直接回籠至該賬戶。同時,質押期間,出質人應保證該賬戶為衍生品項下唯一回款賬戶,且未經銀行允許投資人不得變更該回款賬戶。
結構性存款質押存在的效力不確定性風險,源于物權法定的強制性規定。物權法中關于權利質押標的許可性的列舉規定,導致任何權利質押下的質押標的創新均可能存在不確定性風險。因此,在結構性存款沒有被法律行政法規明確接受為權利質押標的之前,包括本文在內任何的擔保結構優化建議,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風險,而非完全消除風險。實踐中,業務部門仍應在充分認知相關風險并在綜合權衡風險與收益的基礎上,最終作出是否接受其擔保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