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區教科所 廖榮德
歷時四天,緊張、有序、隆重、精彩的重慶市第十屆小學語文青年教師優質課競賽活動閱讀教學賽場即將落下帷幕。在此,我謹代表評委組,向對本次活動大力支持的興龍湖小學的領導和廣大師生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誠摯的敬意。
這次活動,來自全市的22名選手表現出良好精神風貌和教學素養,來自全市的500余名老師始終精神飽滿,全神貫注觀摩學習,表現出良好會風學風,這讓我們看到了重慶市小學語文教育的希望,令人欣喜。
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談本次大賽比較突出的亮點、不足及建議。
評委們一致認為,這次的22節課,多數都準確把握了語文課程的定位,都不約而同地體現了本次小語優質課競賽活動明確提出的三大教學理念:鮮明的育人導向、完整的學科立場、人本的學習方式。具體體現在:
第一,注重了語文核心素養的綜合發展。“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語文課程核心素養的基礎,思維、審美、文化的教育應該和它融合在一起。如《七顆鉆石》(江北區)設計了三個板塊:聚焦關鍵詞句,感知相同與不同,初探反復寫的秘密;學習“找相同,比不同”的方法,再探反復寫的秘密;由篇及類,發現反復結構的童話故事結尾的相同之處,讓學生在“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的基礎上,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審美能力。
第二,注重了教材內容的重組或教學化處理。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或教學化處理,著力體現知識的結構化、條件化和情景化。如:《凡卡》(巫山縣)、《燈光》(城口縣)、《女媧補天》(永川區)等課均有體現。《女媧補天》在引導學生去發現了文章的表達密碼后,引導學生拓展閱讀《淮南子 覽冥訓》,選擇其中的一件事,學習課文“先寫自然災難,再分人類困境”的方法,展開豐富的想象,創編神話故事的起因,并嘗試給自編的神話故事取題目。
第三,注重了閱讀策略的建構。閱讀策略的教學能夠有效促進兒童的閱讀能力提升。閱讀策略的融入,無疑為語文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閱讀學習提供了重要切口。如《刷子李》(榮昌區)、《湯姆·索亞歷險記》(巴南區)、《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潼南區)、《點金術》(云陽縣)、《蝙蝠和雷達》(渝北區)、《臨死前的嚴監生》(沙坪壩區)等課均作了很好的探索。《臨死前的嚴監生》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形成強烈對比或反差的細節閱讀諷刺小說,習得了新的閱讀策略。
第四,年段特點更加突出。努力地去除無用、低效環節,使教學過程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突出年段特點。如《大象的耳朵》(渝中區)、《蜘蛛開店》(合川區)、《廬山的雨霧》(大渡口區)、《太陽》(墊江縣)、《索溪峪的“野”》(石柱縣)、《扁鵲治病》(奉節縣)、《“鳳辣子”初見林黛玉》(綦江區)、《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萬州區)、九龍坡區《草船借箭》等。特別是《大象的耳朵》,很鮮明地體現了低年級字詞教學的重點,采用了多種方式認識生字,真正是在閱讀中識字,在閱讀中鞏固字詞;九龍坡區《草船借箭》一課,就將借助章回小說題目“人物+事件”的表達特點,推想故事的主要經過,再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作為教學目標之一。
第五,多媒體運用更加恰當。學習情境的創設對于調動學生主體性,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激活學生思維具有重要作用。如《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酉陽縣)、《月光啟蒙》(大足區)等課體現得非常充分。《點金術》(云陽縣)等課充分利用微課技術突破難點,《蝙蝠和雷達》(渝北區)等課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實時將學生的學習情況上傳展示,便于及時總結學習的規律和方法。
第六,學生學習更加積極主動。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學生閱讀能力發展的主渠道。老師們的辛勤付出和智慧奉獻,使孩子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感悟能力、欣賞能力和評價能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我們常常看到,每一節課上,孩子們都興趣十足地參與閱讀活動,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他們喜歡閱讀。沐浴在閱讀教學的快樂課堂,孩子們的閱讀能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第一,教學目標不夠準確。一是目標定位過高,難達要求。如《太陽》(三年級)目標2:抓住要點和關鍵句,概括文章主要內容。二是目標定位過低,原地踏步。如《索溪峪的“野”》的教學目標3:學習作者先概括表述后具體描寫的表達方法,感受文章語言的節奏美。三是目標定位過散,重點不突出。如《蜘蛛開店》,三個目標都是重點。四是目標定位過偏。如《七顆鉆石》(三年級)目標2:運用“找相同,比不同”的閱讀方法,發現這個童話反復寫的秘密等。
第二,練習設計有待優化。有的課對文本解讀不夠深入,如《燈光》忽略了文章開頭“清明節前”,學生不能很好地體會倒敘是為了更好的緬懷;《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中,教師讓學生把蛙聲替換成其他聲音進行拓展延伸,價值不大,且破壞其本身的意境。有的略讀課文教得過多,沒有體現精讀課文教方法,略讀課文用方法的原則。
第三,教師素養有待提高。如內涵不夠,功力不足。有的老師只顧演繹教案,不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學生明顯的錯誤不能發現,不予糾正;對學生的學習,不評價等。有的課設計很精當,但老師在課堂上,由于經驗不足,課堂生成處理能力不夠,調控課堂能力有限,效果不太好。
第四,“教·學·評”一致性有待加強。如有的課教學目標是“能借助部件的搭配,提升學生書寫的審美能力”,教學中書寫時重點指導的卻是筆畫、筆順,而引導學生評價時重點關注的又是“部件間距要合適,大小要照應。”
第五,把學生的認識引向深入的辦法不多。如《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引導學生對科學精神“見微知著、善于提問、反復實踐”的體會,教學策略與路徑相對較少。
第六,語言積累重視不夠。“多讀多背”是傳統語文學習的寶貴經驗,在閱讀教學中要得到應有的重視。但這次的課普遍重視不夠。
第七,板書設計隨意性較大。能做到“三思于一體”(作者的寫作思路、教師教的思路和學生學的思路),體現“三美”( 語言美、內容美、形式美)的板書還不多。
小語閱讀教學要充分彰顯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廣大語文教師要從忙于“教語文”到明白“為什么教語文”,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此,在指向語文核心素養的的閱讀教學中,我們要著力研究三大問題:
(一)如何精準設定教學目標
01
要具有清晰的課程視野
首先,教學目標要指向語文核心素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語文課程核心素養的基礎,思維、審美、文化的教育應該和它融合在一起。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課程的核心學習結果,語文核心素養相應也就成為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
其次,教學目標要指向課程標準的一致性。我們要運用課程標準分解與敘寫技術,將課程標準(學科核心素養)分解為年段目標,再將年段目標分解為單元目標、課時目標。例如,“培養學生講故事的能力”課標一學段要求“能教完整地講述小故事”,二學段要求“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統編教材是這樣體現這一目標分解的:講故事(1、2)——詳細復述(3)——簡要復述(4)——創造性復述(5)。云陽《點金術》將3年級“詳細復述”這一目標具化為“記住大結構,講清小細節”,再將“講清小細節”具化為“抓關鍵字,提問題,想畫面”,引導學生進行詳細復述。
第三,教學目標要指向單元目標的結構化。我們在解讀文本時,要思考學生在學習“這一篇”之前已有的閱讀經驗是什么?“這一篇”在課程中的地位是什么?如何在“這一篇”的基礎上補充新的閱讀經驗,為“下一篇”做準備?例如統編語文二下七單元,編者因文而異,在課后練習中提供“借助提示講故事”的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復述課文,進而有效地落實“能用自己的話,說故事的內容”的語文要素。如《大象的耳朵》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關鍵句子練習復述故事;《蜘蛛開店》利用多向度的關鍵詞語,形成清晰的網狀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按示意圖復述故事;《青蛙賣糖泥》通過提問,引導學生了解故事緣由復述課文;《小毛蟲》引導學生結合提示圖展示小毛蟲的蝶變來復述故事。通過本單元的語文學習,學生在系統性的語文訓練中,學習復述課文的多種方法,復述能力得以扎實提升,同時為進一步學習簡要復述、創造性復述奠定堅實基礎。
02
要準確把握文本特征
現行的語文教材基本上是“文選型”教材。從作品成為教材再成為教學內容,至少要有兩次開發過程:第一次是編者經過遴選和改編,把作品編成教材,盡量適合某一年級的教學。如《月光啟蒙》原題為《月光母親》,課后練習題:“默讀課文,討論一下,作者為什么用‘月光啟蒙’作為課題?”由此看來“啟蒙”一詞的重要。編者將原文中最能打動人的章節刪去,而留下大段篇幅的歌謠、童謠,這些都與“啟蒙”有很深的聯系,于此將是我們的教學重點、難點。
第二次是教師細讀文本,從教材中開發出對本班學生最有價值的教學內容來。語文的規律不能機械遷移,文體思維解決類的問題,在具體的文本,還要抓住其個性特點,從內容到形式,從形式到內容,走好閱讀教學的兩個來回,讓學生在有效理解的過程中習得語言學習的規律和方法,以篇達類,以類解篇。例如,《臨死前的嚴監生》(沙坪壩區)根據學生在本冊五單元的《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三篇課文學習獲得的已有閱讀經驗中,調用已具有的借助注釋疏通文意,并通過特定情境、典型細節讀人物形象的閱讀基礎,結合“這一篇”的文本特征,將習得新的閱讀經驗——諷刺小說的閱讀策略作為教學重點,并讓學生帶著這樣的閱讀經驗去閱讀本單元的另一篇諷刺小說節選《金錢的魔力》,逐漸養成閱讀“這一類”文章的能力。《女媧補天》(永川區)一課,結合學生已有認知起點和課標要求,將本課教學的重點定位在引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想象畫面”的方法,去感悟女媧補天的神奇,領略女媧的慈愛和偉大,初步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豐富想象力;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表達方法,展開豐富的想象去創編神話故事,增強學生對神話故事的感受,培養了學生閱讀“這一類”文章的能力。
03
要有鮮明的兒童立場
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我們要充分思考:學生感興趣的是什么?學生的已有基礎是什么,需要提升的又是什么?學生會發生錯誤的是什么?學生容易忽略的是什么?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基于真實學情,有效定位學生在課堂上的生長點。
例如《大象的耳朵》一課所在單元語文要素是“朗讀時要注意語氣和重音”,其教材1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朗讀時“要注意語氣和重音”,具體涉及問句要讀出問話的語氣,疑問句要上揚、重讀等。根據學生已有的閱讀經驗,此課將“引導學生在理解問句意思與角色心情的基礎上,發現問句的語氣不同,進而讀好不同的問句”確定為本課教學的增長點。
《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中人物肖像描寫和語言描寫及其精彩。在人物形象的把握上,學生容易僅根據“鳳辣子”說話的內容感悟到她的熱情周到、關心體貼等性格特征,而對其說話的真實意圖(話里的人情世故)很難體會,因此不能深入的感悟到“鳳辣子”虛假、喜炫耀、善討好、見風使舵等性格特征;更不能根據她說話的方式,聯系當時的場景感悟到“鳳辣子”極其聰明、心機極細和能說會道。學生對“鳳辣子”這一形象的認識是扁平的,對作者如何通過人物語言來刻畫人物形象更是體會不深。同時肖像描寫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且解讀難度過大,學生極不易理解也沒必要掌握。因此,如何通過品讀語言,感悟“鳳辣子”復雜鮮活的人物形象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再關聯《夜鶯的歌聲》(四下)、《將相和》(五下)、《橋》(五下)等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已初步掌握了通過分析人物的言語內容、意圖和形式來感悟人物形象的方法 ,因此,本節課學生學習的增長點就可以是:在繼續學習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的基礎上,發現“心口誤差”這一新的語言表達方式。
(二)如何有效設計語文活動
一是目標突出,目的明確。語文活動首先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這樣才能確保課堂核心與方向的正確性,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二是情境真實,任務多樣綜合。首先,要創設真實的任務情境。學生在真實的任務情境中運用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去解決實際問題,才能形成語文能力。例如:《月光啟蒙》《蜘蛛開店》《廬山的云霧》《大象的耳朵》等課,特別是《月光啟蒙》讓學生在文字、音樂、圖片及板書營造的優美意境反復朗讀,在讀中體味、感悟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愛和感激之情。
其次,要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把學習內容設計成探究性任務,讓學生自己探究發現,尋找規律,得出結論。引導學生說明自己的思考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形成正確的思想方法。這個過程不能匆匆忙忙走過場。例如《湯姆·索亞歷險記》(巴南區)基于學生閱讀起點新課標理念對六年級學生閱讀能力要求,通過喚醒、優化學生已有的經驗,采用“提取信息”“可視化呈現”“推測內容”“印證閱讀”“作出判斷”等方法,按照“讀出——可視——推測——判斷”這一主線展開閱讀活動。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下,以任務為目標,將語文實踐活動“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含在具體任務下綜合完成,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三,要優化練習設計。要精心設計練習,通過練習、拓展和實踐活動,整體提升學生得的語文素養。在優化練習設計時,我們要充分考慮練習難度,過難或過易都影響效果;要充分考慮練習層次,分層練習能加強針對性;要充分考慮練習時間,做到既充分又緊湊;還要充分考慮練習人數,努力擴大訓練面。如《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萬州區)聚焦三個事例,品讀感悟后,可借助借助表格(發現現象、不斷發問、反復實踐、找到真理)引導學生豎著發現,體會作者說明的道理:見微知著、善于提問、反復實踐;橫著發現,體會詳略等,發現這樣的表達與文章題目的關系,進而學習作者用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方法。
三是激活學生主體,由教過到學會。課堂上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勇于發現和提出問題、勤于思考和解決問題、善于和老師同學合作交流等。例如:《蝙蝠和雷達》(渝北區)為了突破“從不同角度出發提有價值的問題”這一難點,采用了三步推進:初讀,設計“個人問題清單,引導學生側重文本內容提問;精讀,小組合作篩選梳理問題,完成《小組問題清單》;指向文本理解,同時關注表達特點引發思考,學會就表達方法提有價值的問題;讀后引導學生關注單元導讀抓住單元主題,針對感受啟示再提問。教師讓學生自主活動,自己去體驗環境,完成任務,有效地發展了學生個性,增長了思維能力,形成理解,應用系統。
(三)如何做到“教·學·評一致性”
教·學·評一致性是有效教學的基本原理,它要求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課堂的評是一致性的,而不是各自為政、四分五裂、互不相干的。這種一致性體現在教、學、評必須共同指向學習目標:教師的教,是為學習目標的教;學生的學,是為學習目標的學;課堂的評,是對學習目標的評。首先,學習目標要從似有若無走向核心統領。要精心設計“該學”、“能學”、“可教”、“利評”的學習目標。只有這樣,教學目標才能成為合理的“課堂核心”,也才能使“教·學·評一致性”成為可能。其次,課堂設計要從始于教學走向始于目標。“始于目標的課堂設計”,它遵循的線路是“學習目標——評價任務——教學活動”,首先設計學習目標,確保課堂核心與方向的正確性;然后根據學習目標設計評價任務,評價任務用以檢測學習目標,確保教師對課堂教學效果有基于證據的把握;最后才是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活動的設計內嵌評價任務,通過有序的環節幫助學生達成目標。第三,課堂評價要從隨心所欲走向理性導航。在“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教學中,課堂評價乃是課堂推進的“導航系統”,它不斷地檢測學生的學習進程,不斷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以決定、調整教學過程。這樣的課堂評價是有依據的評價、“為學習”的評價和在學習中的評價。
2018年4月20日·永川
(略有刪減)
(點擊圖片可放大)
在重慶小語
與美好的人
一起行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