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的萬圣節,華燈初上后,街上總有年輕人玩起cosplay,來場“百鬼夜行”。西方國家的萬圣節,華燈初上后,街上總有年輕人玩起cosplay,來場“百鬼夜行”。西方國家的萬圣節,華燈初上后,街上總有年輕人玩起cosplay,來場“百鬼夜行”。
生死沒有國界,無論在哪兒,最大的事情莫過于此。在中國古代,人們“事死如事生”,有相當久遠的厚葬的習俗,安置死者的墓葬非常講究。
借這個時點,今天就來聊聊古代中國幽冥世界里的那些事兒。夏商周時期,源自石器時代的靈魂不滅的觀念仍然盛行不衰。在當時的人看來,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結束,而僅僅是肉體的消滅,靈魂將繼續存活。因此,墓葬就是死者將來的居所,人死后,靈魂必定要按照生前的生活方式延續。當時的社會盛行以親緣關系聚族而葬的制度,也就是說,某一族的人希望安葬在一起,死后繼續生活。而墓葬的形制,一般是將遺體置于木棺中,木棺外套以木槨,再安葬于長方形的豎穴土坑中。隨著文明時代的到來,社會階層的分化也日漸成熟,國家出現了上下不同的等級,上有王室貴族,下有黎民百姓,他們的墓葬的規模、大小肯定是不同的。這個時候的墓葬產生了比較明顯的特點:一是墓葬規模的差距空前拉大,貴族的墓葬和平民的墓葬產生了特別大的差異;二是墓葬的等級秩序進一步明顯,形成了比較規范的喪葬禮制。我們能看出墓葬產生了很多“講究”,孝道觀念逐漸發展起來。這一時期,興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厚葬高潮。在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中,還沒有發現作為社會金字塔塔尖的王陵級大墓。到了與安陽殷墟同時的商代晚期,墓葬等級與墓主身份、地位的關系已經十分明顯。不同等級的墓葬,其形制、墓室規模、棺槨配置、隨葬品種類及數量等方面都有顯著的不同。簡單從大小來區分,墓葬可以分為有木槨的大墓和沒有木槨的小墓兩種。而大墓依據形狀結構和臺階數,也有大小之別。大墓照例有大量的陪葬品,還常見人殉現象。這既可以保證墓主身后的奢華,又可以炫耀他所擁有的財富。小墓的主人一般屬于下層階級,也可以分為有差別的幾等。通過觀察墓葬中的細節,我們可以了解社會和政治分層的狀況。墓葬的大小直接體現的是等級。晚商時期等級非常高的墓葬,現在已經發現了九座,其中八座分布在安陽殷墟,另一座發現于山東青州。這類等級非常高的墓葬,一般在墓室前都修建有四條甬道,這種甬道也稱為墓道。在安陽殷墟的王陵區,有四條墓道的大墓很可能是王陵。此類墓葬不僅規模宏大、結構復雜,而且隨葬品豐富,殉人較多。在殷商時期,貴族生前身邊有許多隨從、侍衛和仆人,他們希望自己死后,這些隨從和仆人能繼續為他們服務,于是主人去世后,往往需要大量的人來陪葬。這就是人殉。以殷墟的1001號大墓為例,該墓的面積接近260平方米,四條墓道長寬不一,其中最長的南墓道長達30.7米。墓內發現人殉、人牲160多人。由此可知,到了商代晚期,慘無人道的人殉、人牲制度達到了頂峰。殉人的墓葬中有的帶有墓坑,有的還有棺,有的身旁還陪葬著青銅禮器、兵器或玉石配飾。在晚商時期的大墓中,除了四條墓道的大墓外,也有不少兩條墓道的大墓、一條墓道的大墓以及規模較大的豎穴土坑墓。推測墓主人應該是王室成員或與王室有關的地位極高的貴族,墓主人的地位應該僅次于商王。而殷墟以外的此類墓葬的墓主人很可能是商代方國的首領和貴族。這些墓葬大多有制作精美的棺槨,隨葬有大量青銅禮器以及玉石器、白陶器、漆器等,墓道可見馬坑、殉葬坑,墓室有大量殉人、殉牲。為什么我要詳細介紹墓葬的細節呢?這是因為考古學家通常喜歡通過觀察建筑和墓葬來分辨人們社會地位的差別,據此還原當時的社會結構。這也是我們在前面關注二里頭都邑建筑特征的原因。在具體的考古工作中,地上的宮殿、房屋的原址很難保存,因此埋藏于地下的墓葬的具體細節和特征就成為考古工作者判定當時的社會特征的重要依據。在殷墟出土的墓葬中,最負盛名的就是婦好墓。1976年,婦好墓被考古工作者發掘,這是當時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該墓建有享堂,據說是商王武丁為祭祀妻子婦好而修建的宗廟建筑。這是迄今發現的沒有墓道的大型豎穴土坑墓中規格最高的一座墓葬。墓室內有木槨和木棺,棺木上有紅黑相間的“彩繪”。墓內發現人殉16人,有的人殉被砍頭或腰斬。該墓的隨葬品十分豐富,共有各類器物1928件。在出土的青銅器中,有半數以上有銘文,其中“婦好”銘最多。經器物研究和銘文考釋,學術界多認為此墓墓主為武丁之妻。上面講到的墓葬都是有墓穴的,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沒有墓穴的墓葬。這類墓葬數量不多,通常見于居址近旁的文化層或灰坑中,沒有棺槨,沒有隨葬品。一般認為這類死者可能是奴隸或非商族的俘虜,或者是兇死者。從這里可以看出,在商周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等級鴻溝是非常巨大并且難以逾越的。你處于什么樣的等級,不僅代表著你生前能享受到多少社會資源,更決定了你死后的地位。而如果你不幸成為仆人或奴隸,那么你的生命或許就要隨著主人的死去而結束。除了最高等級的王陵和最低等級的非正常埋葬之外,在商代晚期,墓葬一般在分布上形成一個個獨立的墓區,這些墓區之間有空地隔開。各墓區有的有族徽,不同的墓區,族徽也不同。據此,有學者認為這些不同墓區的墓葬應該是以血緣和親屬關系為紐帶的商代同一族系下不同族的“族墓地”。值得注意的是,族墓地內部的等級關系十分明顯,在同一墓地中,不僅有貴族墓和平民墓,而且貴族墓有不同的等級,平民墓也有貧富和地位高低的不同。研究族墓地的意義在于,可以比較直接地了解當時人們之間的血親關系,特別是人們之間的親屬組織結構。例如,通過殷墟的族墓地中夫婦合葬方式的考察,我們可以知道商周時期貴族和平民的婚姻形態。另外,同族而葬符合《周禮》中“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的原則。這是說,同宗的族人,在世時居住得較為接近,互相幫助,死后也相鄰而葬,繼續互相扶持。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殷墟的晚商文化已經對周代的禮儀和禮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商周文化的異同是學術界探討的重要課題之一,具體到考古學而言,商和周的墓葬比較對認識商周的社會、文化、禮制也具有意義。在西周王朝的都城豐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近郊),發現了許多中小型墓葬,但周王墓至今尚無任何線索可尋,所以西周墓葬的等級序列并不完善。就墓道數量而言,除了北京房山琉璃河燕侯墓外,還沒有發現四條墓道的大型墓。其他兩條墓道的長方形豎穴墓,基本上與商代墓葬相同。但是,就墓葬規模而言,西周相同墓類的規模也無法與商代墓葬相比,要小得多。這說明在商代,“尚鬼”“尊神”、重視人神相通、重視厚葬的觀念要比周代更為突出。而在棺槨禮制上,西周與商代有明顯的不同。從保存較好的西周墓葬可以看出,西周時外槨是用加工規整的方木圍砌而成的,這種形制應當就是文獻記載的“題湊”葬制,也就是指方木的頭一律向內排列。這種禮制到了東周時期非常流行。而內棺在西周以前均為單棺,也即一重木棺,西周時期出現了二重或三重內棺,表明用棺槨的重數來規范墓主人等級秩序的一套制度正在孕育中,而這套喪葬禮制到東周時期基本形成。到了西周時期,墓內以人殉葬遠不及商代墓葬流行,但流行隨葬拆解的車馬。墓外也有附葬車馬的風習,并且附葬車馬的數量開始與墓主人的身份等級發生一定的對應關系,為以后作為喪葬禮制的組成部分的車馬隨葬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礎。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知道,到了東周末期,孔子那句很有名的話“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就是在破口大罵人殉制度,而批判人殉、反對人殉的文化土壤,起碼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從墓內隨葬品的內容來看,商人尚酒,墓內常見青銅酒器。周人重食,墓內流行隨葬鼎、簋等盛食器,并開始醞釀、形成一套用于規范墓主等級的使用禮器的列鼎制度,從而構成周代喪葬禮制的又一重要內容。此外,墓內隨葬品的種類更豐富,數量更多。墓葬中所使用的專門給死者做的各類明器,無論種類還是數量,都有了顯著的增加,人們似乎更加相信死后到另一個世界的需求,死后有靈的觀念更加根深蒂固了。在商周時期,人們開始在墓上興建建筑,但并不高大。從現有的考古資料看,墓上豎立的高大墳丘出現于春秋戰國之際,最早見于春秋末年的江淮一帶,到戰國時期流行起來。高墳丘墓的出現,是社會深刻變化的結果,是春秋戰國之際舊禮制崩壞、新禮制創出的結果。高大墳丘一出現,很快就在各諸侯國之間流行開來,成為各國強化政治秩序、炫耀國力的工具。在一些諸侯國,形成了一套以墳丘為中心的地面設施,包括墳丘、陵園、陵寢建筑、陪葬坑和陪葬墓等,此后秦漢時代墓葬地面建制的內涵已基本具備。槨室
青銅犧尊
在商周墓葬中,墓內的槨室是一個完全封閉的空間。無論是作為葬具的棺槨,還是作為隨葬品的鼎、簋和車馬,一旦深埋于地下,除非遷葬或被盜,否則墓葬將不再打開,它們將永不示人。西周和東周時期注重埋葬的過程,墓葬形制和墓葬規模可以反映墓葬的等級,所以周代墓葬等級制度的核心是棺槨制度、青銅列鼎制度以及車馬隨葬制度。墓主人的身份等級通過這些埋葬的細節得以體現。通過對商周時期墓葬禮制的了解,我們可以知道,每一個朝代都有它特定的文化特點,這些特點體現在當時人們的墓葬中,而商周時代的文化特征也不可避免地對此后的時代產生了重要影響。隨著商周墓葬禮制的沿襲和演變,中國傳統的儒家禮儀到了東周時代已經基本形成。這種儒家喪葬禮儀不僅隆重、煩瑣,而且還有等級森嚴的禮制規定,在當時人們的墓葬中得到了較為充分的反映。這是儒家文化中特別重要的一點,也是我們能夠真正了解古人思想世界的一個突破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