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實用心電學雜志/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心電生理室
隨著心臟電生理研究的發展,人們對預激綜合 征的認識逐漸清楚。本文就典型預激綜合征的發病 機制、心電學特點、臨床特點及處理原則作一簡要 概述。
1 預激綜合征研究概況及流行病學特點
1.1 研究概況
1913年,StanleyKent首次提出心房與心室之間 除房室結外,可能存在額外的附加旁道。1930年, Wolff等報道了 11例年輕患者,有陣發性心動過速 或房顫病史,其心電圖表現為竇性心律時存在束支 阻滯 及 短 PR間 期。1933年,Holzmann等 認 為, Wolff等報道的病例不是發生了束支阻滯,而是除房室結外,房室之間存在一條附加通道。1944年, Ohnell證實了房室旁道的存在,并將預激綜合征定義 為“起源于心房的激動經旁路提早激動心室的一部分 或全部”[1] 。隨著心臟電生理研究的不斷發展,人們 逐步掌握了預激綜合征的電生理特征。房室旁道 (Kent氏束)的存在形成了典型的預激綜合征(W-P-W綜合征),而結室、房束和束室間的連接(Mahaim 纖維)引起了變異型預激綜合征;以往認為房室結旁 道(James氏束)引起短 P-R綜合征(L-G-L綜合征)。但現代電生理研究中并未發現 James纖維,故認為 L-G-L綜合征可能是由房室結加速傳導而非旁道所產 生的預激。
1.2 流行病學特點及發生機制
經心電圖檢查發現,預激綜合征的發病率約 為 0.1‰ ~0.3‰,但考慮到部分患者的預激波呈 間歇性出現,行心電圖檢查時可能表現為正常,故 實際發病率應高于統計值。絕大多數患者為散 發,現認為其發病機制主要是房室環解剖及電生 理連接發育異常。胚胎早期,房、室間心肌相連;胚胎發育過程中,心內膜墊和房室結組織形成中 央纖維體和房室環,替代了房、室間心肌相連;而 發育過程中遺留的一些散在的房室相連心肌最后 沒有凋亡,則形成了 預 激 綜 合 征 的 病 理 解 剖 基 礎———房室旁路。少部分預激綜合征患者可能存 在家族史,PRKAG2基因異常與家族性預激綜合征 的發生相關[2] 。
1.3 與其他先天性心臟病的關系
7% ~20%的預激綜合征患者合并有其他先天 性心臟病,其中最常見的為 Ebstein畸形,在這些患 者中,旁路常位于右側[3] 。其他先天性心臟病類型 還包括肥厚型梗阻性心臟病、二尖瓣脫垂、房間隔缺 損、室間隔缺損、大動脈轉位、主動脈狹窄、右位心、 冠狀竇想室、心房動脈瘤、心臟橫紋肌瘤、Marfan綜 合征等。
2 預激綜合征的心電圖特點
2.1典型預激綜合征的心電圖特點及其認識
2.1.1 預激綜合征的。電圖3點
① PR間期縮短,小于0.12s;
② QRS波群增寬,時限大于 0.10s, 起始部有粗鈍的 δ波;
③ 繼發性 ST-T改變;
④ PJ 間期正常,小于 0.27s。若同時伴有陣發性心動過 速病史,可診斷為預激綜合征。
2.1.2 對預激圖形的解釋
預激圖形的本質是旁 路與正路(房室結)下傳激動產生的一個融合波,其 融合程度的大小主要取決于旁道與房室結傳導功能 的差異,差異越大,預激成分越明顯。δ波表示激動 經旁路提前激動心室;旁道與房室結傳導功能的差 異越大,δ波越明顯。由于 δ波的存在,QRS波增 寬。PJ間期表示從心房開始除極到心室完全除極 所需時間;預激綜合征只是通過旁路提前激動心室 部分心肌,即部分心室提前激動,而并不影響心房到 心室除極的總時間,故 PJ間期正常。若 PJ間期延 長,則提示房內、房室結或室內傳導功能受損。
此外,有研究表明,預激綜合征不僅影響 QRS 波起始部分,也可影響 QRS波中間及終末部分[4] 。這一特點有利于鑒別不完全潛在性預激綜合征。
2.2預激綜合征的分型
根據心電圖表現和旁路前傳功能,預激綜合征 可分為顯性、間歇性、不完全潛在性、潛在性、隱匿 性,其特點見表 1。絕大部分旁道屬于快反應纖維, 前向傳導速度快、傳導時間恒定,在心房遞增刺激時 S-δ間期不變,不隨刺激頻率增加發生傳導時間延 長,無頻率或周期依賴性遞減傳導(“全或無”特 點)。部分旁路可表現為類似房室結的遞減性傳 導,如房束旁道。
根據胸導聯 δ波方向,顯性預激可分為 A型、B 型及較少見的 C型,
① A型預激:V1 ~V6導聯 δ波 向上,旁道多位于左室;
② B型預激:V1、V2或 V3導 聯 δ波向下,V4~V6導聯 δ波向上,旁道位于右室;
③ C型預激:V1、V2或 V3導聯 δ波向上,V4 ~V6導 聯 δ波向下,旁道位于左側壁。
罕見C型預激綜合征一例報告
需要注意的是,預激綜合征的分型是依據 δ波 方向,而非只考慮 QRS主波方向(圖 1和圖 2)。另 外,部分患者同時存在房室多旁路,其中又以 2條旁 路(圖 3)多見。多旁路會引起復雜多變的預激圖形 和心動過速,有時鑒別較為困難。
2.3 預激綜合征與心律失常
與預激綜合征相關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主要包 括兩方面(圖 4~圖 7、表 2):① 房性異位激動(房速、房撲、房顫)經旁道下傳心室;② 激動在旁道 與房室結或旁道與旁道之間形成房室折返性心動 過速。
2.4 預激綜合征相關鑒別診斷
2.4.1 預激與心肌梗死
由于預激綜合征時, 心臟的除極順序發生改變,負向 δ波往往酷似病 理性 Q波而被誤診為心肌梗死[5] 。若旁路位于 左側壁,起始除極向量方向 向 右,則 在 側 壁 Ⅰ、 aVL導聯上出現 Q波,酷似高側壁心梗;若旁路 位于右側壁,則起始除極向量向左,右側胸導聯 上可見明顯的 Q波,酷似前間隔心梗;若旁路位 于后間隔,則心室除極起始向量指向上方,使得 下壁導聯出現 Q波,酷似下壁心肌梗死。
同理,正向 δ波可以掩蓋病理性 Q波,從而 妨礙心肌梗死的診斷[5] 。需結合患者病史,尋找 ST-T原發性改變的證據,并結合心肌酶學檢查, 或者通過運動加快心率、藥物或食管心房調搏暫 時消除 δ波或射頻消融術永久消除 δ波進行鑒 別。若 δ波消除后 Q波消失,則支持預激綜合征 酷似心肌梗死心電圖改變;若 δ波消除后新出現 Q波,則需考慮預激綜合征掩蓋心肌梗死的可能 (圖 8)。
2.4.2 預激與心室肥大
若旁路位于左側,心 室除極向量向右,則右側胸導聯表現為明顯的 R 波,可酷似右心室肥大心電圖改變;若旁路位于右側,則正好相反,可酷似左心室肥大心電圖改 變。鑒別診斷的要點仍為藥物或食管心房調搏 暫時消除 δ波,或射頻消融永久消除 δ波。
2.4.3 預激與房室或束支阻滯
預激可合并房 室或束支阻滯,其顯著特點為 PJ間期延長。以 下對這兩種情形分別予以闡述。
對于預激合并房室阻滯的情形,因同時有正 路(房室結)及旁路下傳,旁路下傳可掩蓋正路阻 滯,包括如下兩種。① 合并一度房室阻滯:激動可 沿旁道下傳,PR間期不延長,但 PJ間期延長,可誘 發 AVRT;且由于 RP′較長,AVRT頻率較低,異位 房性激動(房速、房顫、房撲)可沿旁道下傳形成心 動過速。② 合并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激動只能沿旁道下傳心室,QRS波呈完全性預激圖形,PJ間期 延長,不能誘發 AVRT,但異位房性激動可沿旁道 下傳。
對于預激合并束支阻滯的情形,右束支阻滯時, 需先激動間隔部、左心室,再沿心室肌向右除極激動 右室。若合并右側旁路(B型預激),本應延遲激動 的右室此時提前除極,掩蓋了典型的右束支阻滯圖 形;同樣,左側旁路(A型預激)可以掩蓋左束阻滯 圖形。此時,消除 δ波仍然是最可靠的鑒別診斷方 法(圖 9~圖 12)。
綜合圖9~圖12所示,最終診斷如下:B型預激 綜合征掩蓋完全性右束支阻滯及 O-AVRT。
2.4.4 間歇性預激與室性早搏
間歇性預激綜合 征與室性早搏的鑒別診斷有時較為困難,尤其是當 室性早搏的起源部位接近預激旁路部位時。鑒別的 要點是觀察 QRS波之前有無相關 P波:P波固定出 現在 QRS波之前,且隨其頻率的提高而提高,PJ間 期恒定不變,支持間歇性預激的診斷;否則,支持室 性早搏。食管心房調搏檢查可顯露或消除預激波, 有利于鑒別診斷。
2.4.5 預激掩蓋早期復極綜合征
預激綜合征因 繼發性 ST-T改變,可掩蓋 J波及 ST段抬高,從而掩 蓋早期復極綜合征。近年來研究發現,早期復極綜 合征與室顫等惡性心律失常密切相關,部分預激綜 合征患者發生室顫,甚至碎死的原因可能是合并的 早期復極導致心肌復極程度不均勻、電異質性增加,從而誘發惡性心律失常,但由于其被預激波所掩蓋, 有時忽略了對其的診斷。Hasegawa等[6] 報道的1例 預激綜合征患者發生室顫的原因則考慮由合并的早 期復極綜合征引起。
3 預激綜合征對心臟勸能的影響及治療原則
3.1 臨床表現
無心動過速發作史患者可無任何臨床癥狀,而有 心動過速發作史患者往往臨床表現為陣發性心悸。部分患者可表現為暈厥,其發生機制是心室率突然加 快,導致心排血量下降,引起腦供血不足而出現黑暖 或暈厥;也可能是心動過速突然停止后出現了快慢綜 合征,從而導致暈厥。極少數患者表現為碎死,可能 原因是房顫沿旁路迅速下傳心室誘發了室顫。需注 意的是,室顫也可能是其他導致惡性心律失常疾病 (如早期復極綜合征)所致,但被預激波所掩蓋[6] 。
3.2 預后情況與處理原則
通常認為預激綜合征患者預后良好,對于無 癥狀患者一般無需特殊處理。對于室上速發作 者,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時首選電復律;對于血流 動力學穩定、暫時不打算行射頻消融術者,可采 用刺激迷走神經(如壓迫頸動脈竇、刺激咽喉部、 Vasaval呼吸),必要時可給予藥物復律。對于預 激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首選 ATP,普羅帕酮、胺 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藥物亦有效。食管心房調搏 超速刺激對折返性心動過速安全有效[7] ,亦適用 于孕婦;對藥物復律無效患者通常 也 有 確 切 療 效。應注意的是,對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如房 撲、房顫),靜脈推注維拉帕米、利多卡因、洋地黃 類藥物可加快旁道的傳導,從而加 快 患 者 心 室 率,故為禁忌證,可選用普魯卡因胺、普羅帕酮或 胺碘酮。
對于心動過速反復發作者,建議首選射頻消 融旁道,原因是反復心動過速可引起心動過速性 心肌病。對無心動過速發作病史但旁道不應期 <270ms的患者,也可建議行射頻消融術,因該 類患者發生房撲、房顫時激動迅速經旁道下傳引 起室顫、甚至碎死的風險較高。另外,有少量病 例報道,心電圖有預激圖形而無心動過速病史且 無擴張性心肌病家族史的患者出現了心臟擴大、 心功能降低的情況,其中一個規律是旁道位于右 側,且這些患者在用藥物(胺碘酮)或射頻消融阻 斷旁道前傳功能后心功能迅速得到改善。由于 此類患者病例數偏少,尚無大規模 流 行 病 學 研 究。心功能下降的原因考慮與心肌除極不同步 而導致心肌收縮異常有關,因為超聲檢查發現右 側旁道患者心室間隔部出現運動不協調。部分 學者建議對于右側旁道患者應密切隨訪心臟超 聲,必要時無論有無心動過速,均可行射頻消融 術消除右側旁道,避免出現非心動 過 速 性 心 肌 病[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