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始做篆刻培訓的相關內容,漢印臨摹理所當然成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印友里有這樣的朋友,他臨摹量驚人,從他發的臨摹作品里,既可以看到各種臨作:趙之謙、黃牧甫、吳昌碩一類清代名家的印作,文彭、何震、汪關這些明代名家的印作,當然,也有一部分漢印和古璽印作,如果僅從勤奮程度,甚至從見聞之博來說,顯然是相當優秀的。但如果細細看他的臨摹作品,就會發現明顯的問題,比如刀功,比如字法的理解等。
(同一個印友的臨摹)
針對這位印友的問題,值得說的很多,但針對于學篆刻入門來說,覺得比較迫切需要說的,是這三方面的問題:
一、確定自己的篆刻臨摹順序:
二、確定漢印臨摹順序;
三、各類印稿應當用什么描摹方式
一、臨摹順序,漢印、古璽、明清印順序很重要
已經認識到臨摹的重要性,但是臨摹沒有順序,沒有規劃。關于古璽、秦漢印、明清印、我們認為最合適的入手方法是先漢印,再古璽,最終臨摹明清名家印,理由很簡單,先學會走,再學跑,然后是跑出“花兒”來,臨漢印,得其“正”,臨古璽,得其“奇”,再臨明清名家印,得其“趣”。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順序反過來,事倍功半,何苦呢。更不用說沒有計劃的亂臨了。以前的文章里寫過,漢印至少應當在300-500方的臨摹量,然后再動手去臨古璽,最終再接觸明清各印家的印,現在,我們仍然堅持這樣的看法。
二、漢印的臨摹也應當有順序
1、工穩、平實一路。
其中,白文印以鑄印為主,特征是筆畫勻稱,線條粗細約中等或稍粗(不像東漢時的粗壯,也不像晉時的細)。臨摹的順序可以先刻2字印、3字印再刻4字印、5字6字印,初學者可暫不臨摹6字以上印。主要練習對漢錢基本筆畫和線條的掌握,多體會漢印文字的書寫感,用刀體驗“穩”,比如:
(漢印:武陵尉印)
朱文印則選擇端正、平實類的如:
(漢印:孫敏印信)
2、粗獷、雄渾一路
這一部分多臨東漢官印,以刻、鑿為主,筆畫因此多方起方收。線條粗壯居多,偶有細筆,也古拙質樸,富有筆意。學習者此階段多鍛煉用刀的“膽”,體味刀情石趣,用刀體驗“狠”,如:
(漢印:遂久令印)
3、勁挺、溫雅一路
此類則以玉印為主,也有一部分精美的銅印,這一類印制作精美,線條安排勻整,此類印章臨摹還可包括一部分鳥蟲篆印,以鍛練學習者精準的刀工,練習的重點在于用刀的“準”,比如:
4、灑脫、率真一路
此類以鑿印為主,此階段的樣本,西漢早期、東漢末期的印章較多,這個階段,學習者已具備相當熟練的刀工,就多體味這些印章率真、灑脫的意味,看似不經意的線條,實際渾然天成的趣味,此階段用刀注重“活”。如:
(漢印:虎威將軍章)
三、各類印稿應當用什么描摹方式
初學者需要描摹印稿,然后選擇自己適用的方式渡稿上石(上石的方法,已經有專文討論過,分別是水印上石、風油精上石,復寫紙上石,反寫上石),初學者適合水印上石和風油精上石。但無論如何上石,印稿的來源最好是經過學習者認真的書寫,描摹。在啟功先生的《論書叢稿.題跋卷》里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啟功先生見到齊白石先生以墨筆描摹的趙之謙的《二金蝶堂印譜》,初見時,眼光精準的啟功先生也誤認為這些印稿就是原石用黑色印泥鈐蓋出來的,直到白石老人點破方才知曉是描摹稿。
摹稿的方法有:
1、雙勾法,此方法適合筆畫粗壯的白文印,用筆鋒尖細的硬毫小楷筆,墨就用濃一點(一定要濃)的油煙墨,用拷貝紙勾畫出來印稿的細節, 比如:
(雙勾出來的“軍司馬印”)
2、雙勾填墨法,這種方法與雙勾法基本沒有差異,只是視覺效果的差異,是在精準雙勾的基礎上填墨,重點在于雙勾精準,那是保證印稿精準的基礎,然后才是精準填墨。
(雙勾填墨出來的“軍司馬印”)
3、直接描摹法,這種方法適合印文相對較細的印章,這一類印章因為印文較細,雙勾很易失真,因此直接用筆書寫筆畫。比如:
(直接描摹的“立義從事”)
初學漢印,極重要的是寫印稿,印稿認真完成之后,還要認真觀察印面,確認印稿寫得滿意了再上石,上石滿意了再動刀,不要急著動刀,甚至可以多寫而不刻。
(【老李刻堂】之242,部分圖片來自印友的臨摹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