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形調無形
以無形治有形
●
無法勝有法
法無定法
近些年來在經方家馮世綸先生身邊跟診,對《傷寒論》、《金匱要略》進行了重新學習,再一次對胡(希恕)——馮(世綸)體系有了更深理解,結合臨床,對《傷寒論》中有些條文有了新的體會,與大家分享,有不足之處肯請同道指正。
一、桂枝加黃芪湯方證
桂枝加黃芪湯方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黃芪二兩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服取微汗;若不汗,更取。
《神農本草經》 黃芪味甘,微溫。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一名戴糝。
從《神農本草經》中看,黃芪的主要作用是補中實表。主治中氣不足,表虛不固的惡風,自汗,盜汗,久虛敗瘡,肌膚麻痹等癥。黃芪與桂枝湯相配主治桂枝湯證更見惡風重,黃汗出等上述諸證者。治療表虛不固的太陽病。
桂枝加黃芪湯方證見于《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第24條,和《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16條。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第24條: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 。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胃氣不足致表虛不固而黃汗出,表虛氣沖于上而虛于下,所以兩小腿前側感覺冷(如果從經絡講,胃經循行于兩脛骨前)。而歷節(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出黃汗會發熱,這是與一般黃汗的區別,表虛黃汗不發熱,兩脛怕冷。
胃氣虛,進食后精氣不化而汗出,到晚上一躺下就出汗,這是虛勞所致。
一般來說汗出熱退,可是,汗出了還發熱,這是虛熱,是胃氣不足,發汗不足以把熱排出來,更使精氣外泄,這是正不勝邪,時間長了,氣血運行不暢,肌膚失養而甲錯。汗為精氣所化,精氣外散,熱郁于里,久傷血絡而成敗瘡。
以上這些都是胃氣虛,表虛不固,出黃汗的綜合癥狀。
如果身體重,出了汗,感覺輕松些,這是水氣,水飲病,黃汗出,水氣上沖,肉就會跳動;氣上沖胸,胸中就痛。
黃汗有三大癥狀:汗出黃色,發熱,身腫痛。
“又從腰以上必汗出······此為黃汗”這都是黃汗的正證,是對黃汗的一個總結,這些癥狀的出現都是由于胃氣虛,表不固,精氣外泄所致。表虛不固之證脈一定是浮脈弱。
出現表虛濕停,黃汗出,惡風更重者就用桂枝加黃芪湯,除表虛不固的氣虛外,不可用黃芪。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16條: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諸黃家,小便不利,多為濕熱,利小便,濕邪去,熱無依附,黃疸痊愈。如果發熱,自汗出,惡風,黃汗出,這是表虛的黃疸證,就用桂枝加黃芪湯治療。
病案舉例1:三叔于1989年春季開始,每次進食時即大汗出,平常怕風,突然感覺乏力,發熱,來家中找父親診治,家父診其脈浮而無力,望其衣領及衣服腋下都被汗染黃,診斷為黃汗病,給予桂枝加黃芪湯加人參,九劑病愈。
二、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方證
麻黃二兩(去節) 連翹根二兩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棗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一升(切) 生姜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麻黃湯去桂枝加姜,棗建中解表,加連翹,生梓白皮,赤小豆清熱除濕,主治表實惡寒,郁熱發黃的太陽陽明病。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見于《傷寒論》第262條:傷寒瘀熱在里,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治內有郁熱,又有胃氣不足,熱淤積于表,受外界刺激,出現無汗,發熱,身黃,目黃,身癢,脈浮,弦,滑,數之貌似傷寒的黃疸初起者。
病案舉例2:李某,女,42歲,河北承德人。惡寒,發熱,無汗,全身黃染,浮腫,身癢,惡心,小便短赤,大便粘膩,舌紅,胎黃膩,脈浮弦滑。西醫診斷“溶血性貧血”。辨證為:太陽陽明合病。給予麻黃連翹赤小豆加當歸芍藥散,連服十五劑,汗出,熱止,黃退,腫消,癢已,給予桃紅四物湯,膠艾四物湯,理中湯隨證加減而用,治療三個月病愈。
綜上所述,桂枝加黃芪湯的辨證要點是:桂枝湯證見表虛不固,惡風更重,出黃汗,舌質淡,胎薄白,脈浮弱者。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的辨證要點是:表實無汗,惡寒,同時又有明顯里熱之發熱,身黃,目黃,身癢,惡心,舌質紅,胎黃膩,脈浮弦滑數者。兩者各自抓住主證不難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