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思想,以學生為主體,不僅把學生看成教學的主體,也是教學的資源、也是動力的資源。在課堂上學生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教師應該僅僅依靠學生的內驅力,發展學生的天性,釋放學生的個體潛能,達成自主學習的目標,實現學生的自我發展。在這兒我們提到的學生的主體作用可能有三個互動:
第一是師生互動,這是我們普遍關注的。師生都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課堂教學的目標和任務是師生共同完成的。老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然后推動師生互動,共同探究。這體現現代教育的民主思想。師生之間的互動,在日本我們看到他倡導老師矮下來,老師按學生的思維方式提出問題、來講問題,而不是老師居高臨下的跟學生互動。
第二是學生之間的互動,這是目前研究課比較倡導的,合作學習比較倡導的,同學之間的互動。傳統的互動觀強調師生互動,我們現在強調學生之間的互動。
第三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的互動,這三者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互動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
所以還是要改變教師享有話語霸權、學生在課堂失語這種現象,引導學生靜心地聽、認真地想、放開地講,教師要善于挖掘對話出現的新意,來創造生成性教學。現在的老師生成性教學是比較少的,我教了三十年書才出來的,我認為教學過程當中的生成性教學是最重要的,現在的研究課往往事先的教學設計是非常完整的,一個環節扣一個環節,再加上信息技術的使用也是你事先編排好的,所以一節課老師變成了信息技術使用奴隸,因為一個環節沒走通,下一個環節就用不了,必須得往下走,所以生成性的東西就非常少。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說,“只有在真誠理解的師生人際關系當中學生才敢于和勇于發表見解,自由想象和創造,從而吸取知識,成長人格”。這種理解的課堂氛圍才能夠使學生敢于勇于發表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