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各位的到來,一起回憶詩詞中的點滴往事。
清明時節,花開正艷,最適合外出踏青賞花。柔和的風,清新的楊柳,杏花春雨,給人無盡的美。還有天真快樂的兒童趁著東風放紙鳶,歡樂嬉戲,不過清明對于古代讀書人來說,無法賞花飲酒,踏青春游,盡顯清貧與寂寞。
北宋詩人王禹偁的《清明》,同是清明節,不同的人不一樣的過法。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詩文大意:在無花可賞識,無酒可喝的時刻過這個清明節。這樣寂寞清苦的生活,感覺自己就像一個荒山野廟的和尚。昨天從鄰家借來新的火種,清明節的一大早就在窗前點燈,認真地讀書。
清明節本是春意融融的時刻,盛開的花,飄落的花,沁人心脾,景色不知多撩人,文人士大夫們賞花游春,喝酒賦詩,但本詩的主人公卻無花無酒寂寞地過清明。
唐代詩人杜牧寫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雨中的清明,讓行人更加添了份銷魂與落寞,令人想要飲酒排解。韓翃也有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清明在文人筆下是詩意玲瓏的。
“昨日鄰家乞新火”,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清明的前后三天不生火吃冷食,古時候打火很不方便,平時灶膛保存隱火,做飯燒水時要用易燃的柴葉升起來,保存隱火也需要消耗木材和人工,詩中主人公連這個都沒有,還要去鄰家借,可見其生活有多困苦。
詩中的主人公,因為家貧無法賞花飲酒。飲酒賞花是古時文人的生活樂趣,文人之樂樂趣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基礎。
“興味蕭然”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心情,感覺自己就是個被遺忘的人,孤寂與凄苦油然而生。而且又說自己是野僧,僧人講究“四大皆空”。雖然詩中的主人公清貧,但能耐得住寂寞,清早起來潛心在燈下苦讀。宋代重科舉,許多寒門學子通過讀書考試才有機會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很多人花費十年甚至更多的更多時間,頭懸梁錐刺股。科舉制面前人人平等,鼓勵了一大批出身寒微的士子。
有一幅對聯說:“無情歲月增中減,有味詩書苦后甜。”還有一句俗語說道:“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反應了當時的社會現象,寒門學子努力讀書,力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王禹偁的這首詩間接地表現了當時讀書人的心態。
窮苦的讀書人在春光燦爛的清明節,無花無酒,孤獨凄苦,幸好有新乞的火種點燃了讀書燈。主人公發奮讀書,將心中的苦悶轉化為力量,蕭索的興味,陪伴他苦讀的這盞燈也成為其前進的動力,化凄苦為動力,伴其在無花無酒的清明,專心致志地讀書。
這首詩寥寥數語寫了古代寒士窮苦的生活,有著孤寂寂寥之感,又有寒門子弟不甘寂寞發奮向上的士氣,時至今日,依舊有著積極的意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