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
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
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了然;
宣紙上走筆至此擱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縷飄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周杰倫的一首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歌曲《青花瓷》,再度讓中國古代偉大的藝術珍品青花瓷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之中。那你了解青花瓷嗎?
青花瓷是中國瓷器的一個主流品種。1990年3月佳士得拍賣公司在香港舉行拍賣會,一件明代官窯成化款青花花卉紋碗以1400萬港幣高價成交,再度使中國陶備在國際藝術市場上綻放光芒。小小一件直徑不到15公分的青花瓷,竟贏得收藏家如此青睞,可見青花瓷所蘊涵的吸引力有多么深遠!
1.青花起源于唐代至元代才有大的發展
關于青花瓷的起源與發展,據考古出土報告可上溯至唐代,在發掘楊州唐代古城遺址時發現青花瓷破片;博物館中也有收藏公認為唐代青花瓷的全器,如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唐白釉藍彩三足壇及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花卉紋碗等,這些唐代青花都具備典型的青花瓷特色-釉下彩繪鈷藍的運用,高溫燒制的說胎及透明釉的使用。
元代 鳳穿牡丹紋執壺 故宮博物院收藏
宋代并沒有承襲唐代的青花瓷。宋代青花瓷無論在數量及腦、釉和青花色澤的呈現上都遠較唐代遜色。從在北宋浙江金沙塔基的考古發掘、南宋時期紹興的環翠塔基所發掘的宋代青花瓷破片,及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宋官窯葵瓣形碟,器是用玷藍書“寶用”兩篆款,可證明宋代為青花瓷的衰退期,這段時間持續將近三、四百年,直到14世紀,青花瓷的發展,終于出現曙光。
元代(公元1270-1368年)青花瓷的制作有了飛速的進步。元代青花瓷大量外銷,并為適應各地區不同的生活習慣而制作各種不同類型的青花瓷。外銷到土耳其、伊朗等中東地區的元青花以大器為主,各式圓口、葵口大盤,口徑一般在40~50公分左右,有的可達50多公分;這可能與當地的飲食風俗中席地圍坐,以手抓食有直接關系。另外大碗、大罐、玉壺春瓶、梅瓶、扁壺等也常見于中東地區。
元代 青花海水白龍紋八方梅瓶 故宮博物院收藏
在東南亞、菲律賓、印尼一帶,外銷的元青花瓷則以水注、水滴、小罐、小碗等小件器較常見,大器較少見;紋飾也以簡筆草草的花紋為主,較之中東地區紋飾繁密,層次緊湊可多達六七層的繁縟圖案大相逕庭。
2.元青花瓷在國際市場最受歡迎
元代青花瓷最具有成熟、活潑的紋飾當首推元末時期盛行的元代戲曲故事人物題材,無論是用筆,構圖皆流暢自然,尤其畫題的選擇,有歷史、戰爭題材,更有愛情故事,描繪出最具戲劇性的一刻,使故事凝結于畫面上。另外,文人寫意式的花、草、松、竹、梅一類及蟲魚、動物、禽鳥等題材,以自由揮灑的筆觸,呈現另一種動人的韻律。而作裝飾紋飾的工整圖案花,如卷草紋、錦地、回紋、海浪紋、蕉葉紋、蓮瓣紋、折帶紋、如意紋、朵花紋及纏枝花紋等將青花瓷的畫面填滿,創造出富于變化而層次豐富的裝飾風格。
元代青花纏枝牡丹云龍紋罐 故宮博物院收藏
這一類紋飾華美繁縟的元青花瓷在市場中價格高昂,以八角形的玉壺春瓶為例,1990年3月佳士得在香港拍賣的成交價為110萬港幣;稍后,5月份蘇富比類似的八角玉壺春瓶也達132萬港幣;而1989年香港5月份拍賣英國鐵路養老基金會收藏的元件花戲曲人物罐則以308萬港幣成交。元代青花瓷以其特殊的繪畫風格及題材,代表元代工藝藝術的最高成就,在整個中國制瓷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明永、宣兩代是青花瓷的黃金時代
明代永樂和宣德兩朝是青花瓷的黃金時代,創下前所未有的高峰。從陶瓷發展史來看,元青花主要以外銷為主,而在明代永、宣以后,青花瓷的制作便成為瓷器的主流,使青花瓷成為中國陶瓷史中著名的瓷器種類之一。
明永樂 青花海水紋香爐 故宮博物院收藏
永、宣的青花瓷較元代在器形上履有創新,如大型天球瓶,單面扁壺、抱月瓶、花澆、尖底蓮子碗等都是元代沒有的新造型。紋飾方面也從元代繁縟、多層次的描圖趨向多留白、疏朗的結構,常見題材為纏枝四季花(梅、牡丹、蓮花、菊花)為主,間飾如意紋、回紋、波濤紋;宣德紋飾較有規律性,如口徑約37公分的菱口大盤,多繪纏枝蓮;在口微斜的淺弧形壁的大盤上,常見把蓮、串枝蓮、牡丹花,而扳沿大盤上則見把蓮、纏枝葡萄、瓜果、纏枝菊花等紋飾。此外,宣德時期的龍紋也較常見,龍爪為典型圈狀輪爪、神態兇猛體健,元代細長龍形已消失。
明天啟 仿成化款青花兔紋花口盤 故宮博物院收藏
永、宣之后,青花瓷的發展又見衰退,直到成化才見復興,成化時期以斗彩聞名于世,事實上,成化青花瓷同樣為瓷器珍品,斗彩淡雅纖細的風格,同樣表現在青花瓷器上。明代成化款青花瓷傳世數量不多,量少而質精,因而在市場上身價驚人。
明末官窯青花瓷制作已走下坡路,而專為外銷歐洲及日本的青花瓷卻頗為興盛,這些通過英國、荷蘭的商船來販運。從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記載看,僅1602-1682年80年內經該公司販運的瓷器就達1600萬件以上,其中以青花瓷為大宗。這些青花瓷的紋飾及造型,有依歐洲畫樣而訂燒,也有按傳統中國紋飾及造型燒造。在青花瓷的歷史里形成一段特殊的時代。
4.清三代之后青花瓷漸趨衰微
在清代康熙時期的青花瓷器制作中,官窯以發展單色釉為主,青花器則多為小型文玩及日常日用品-碗、盤一類,紋飾規矩、嚴肅,圖案多為龍鳳、纏枝蓮、云鶴、花卉、山水等題材。而康熙民窯青花瓷卻呈現出活潑多變的風貌,不僅器型豐富,而且圖案紋飾更具特色,多采取滿幅畫面的設計,大量使用民間故事題材,如西廂記、三國演義、山水人物及反映文人雅士的高士圖,歲寒三友、米芾拜石、羲之換鵝等也經常可見,與官窯瓷器嚴謹作風大異其趣。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紋蓋罐 故宮博物院收藏
雍正時期官窯青花器制作基本上沿襲康熙風格。但更趨向精致秀雅,并出現康熙時期少見的大型陳設器,如盤口弓耳瓶、如意耳瓶、貫耳瓶等。另外,由于明代永樂、宣德、成化等時期青花器盛行,而為追求明代回青多鐵斑的效果,故意加重鈷藍涂抹而成的斑點,成為清代青花的另一種特色。
清雍正 青花釉里紅松梅紋瓶 故宮博物院收藏
乾隆時期工藝的共同特色是圖案、花紋繁褥精細,青花瓷器也不例外。乾隆時期是清初三代中紋飾最工整、繁復的。乾隆之后景德鎮的制瓷工業漸趨沒落,道光、光緒兩代雖力圖振作,其間亦不乏精細之作,但在清代國勢衰敗背景及仿明代、清三代為主的風潮之下,青花瓷的燒造再也無法超越明代永、宣、成化及清三代的規模了。
清乾隆 青花纏枝蓮紋如意耳扁壺 故宮博物院收藏
5.鈷藍是青花瓷的重要原料
綜觀青花瓷發展史之后,不能不提作為青花瓷中最主要原料之一的鈷藍。鈷藍就是繪制青花的色料,由于使用了各種不同產地,不同成份的鈷藍料,青花瓷因而呈現出各種色澤深淺、濃淡、色調不一的變化。
中國青花瓷所使用的鈷藍,分為外國和中國本土所產兩種。依化學成分分析,中國所產鈷藍因含錳量較高,所繪青花呈色以灰蘭色調為主,較著名有明代成化時期使用的平等青,發色淡雅幽靜;清代康熙使用的浙料,這種東西因使青花層次變化多而贏得青花之彩的雅稱。使用外國進口的鈷料,也因產地,成份不同而各具特色。唐代青花據考證是使用了從中東地區進口的鈷藍;明代永樂、宣德時期使用蘇麻泥青創造出青花瓷的高峰,蘇麻泥青因含錳量低,含鐵量高,因之發色濃艷,具有寶石光彩,且含鐵量高,故帶有黑色鐵班,形成特殊風格,成為后代歷朝喜仿的對象。明代另一次使用進口鈷藍時期為明末正德時期,使用回青,回青呈色亦以濃烈著稱,帶有藍紫色調,無鐵班,與永、宣時期相比,有不同特色。清代基本上以使用國產鈷料為主,特別是改變原有淘洗青花色料的方法,改以鍛燒方式,因此色料發色更穩定純凈,色澤明快,只有清末光緒時期使用非洲一帶所產的大青和洋藍,呈一種艷麗帶紫的色調,成為清末青花瓷的特色。
青花瓷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陶瓷燒制公益的珍品,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發明之一。幾個世紀以來,青花瓷一直在國際藝術市場上綻放著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