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門,阿拉伯半島南部,位于亞丁灣的入口處。據說薩巴王朝是由阿拉伯人在也門建立的最古老的王朝,大約建于公元前八世紀左右,當時的首都就是也門最古老和最著名歷史古跡所在地馬里卜。馬里卜因馬里卜水壩而聞名于世,馬里卜因古蘭經中有它的記載而家喻戶曉。《古蘭經》中將馬里卜稱為:“薩巴王朝人居住之地,有真主的奇跡,兩座花園分立左右。”
馬里卜水壩位于北也門東部地區,是也門最著名的古跡之一。它利用自然地勢把洪水蓄在山谷之中,形成天然大水庫。壩身高15米,寬13米,長650米,用每塊重達數噸的巨石,堆砌而成。馬里卜水壩在也門,在整個阿拉伯世界都流傳著許多關于它的故事、傳說和寓言,并充斥在各種阿拉伯古籍和經典之中。雖然有眾多關于馬里卜水壩的記載與傳說,但馬里卜水壩什么時候建成的,是由誰建造的,卻無人知道,無人知曉!
馬里卜水壩早已被毀,但那些刻制在神柱上的碑文和圖案無不顯示著它曾經的文明與輝煌。世界上曾有無數的考古專家和文字專家欲通過神柱上的碑文和圖案來破解馬里卜水壩的歷史謎團,但最終都無功而返,因為在經過多次努力之后,他們連碑文上的文字是什么文字都沒有搞清楚,更不要說什么破解不破解的事了。
我本人在網上搜集到的馬里卜水壩文字一共有四塊,三塊上文字稍多,一塊刻有女王圖案的文字較少,所以我們今天就先從文字較少的女王頭像的這一塊開始破解,如若這四塊馬里卜文字最終都能得到完美的破解,那么將為我們今后破解古埃及文字的構成鋪平道路。
從我第一次見到也門薩巴王朝的馬里卜文字那一秒起,我就毫無疑問的認定這是中國漢字,而不是什么特殊符號,更不是阿拉伯文字!因為其每一個文字符號都可以在我們的甲骨文構成中找到。大約將近大半年前吧,我曾試圖通過甲骨文的構字原理和字形結構分析的方法來破解該銘文,但是沒有成功,幾經周折之后最后還是選擇了放棄。今年十一國慶假期在整理資料的時候,該女王頭像的碑文再次映入了我的眼簾,又一次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但是這一次的我并沒有將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對他的破解之中,因為我不但要每天寫文章,我還要破解三星堆石柱銘文,我還要查看許多相關的資料和圖片,所以我只是在休息或吃飯的時候才偶爾看他兩眼。
夜已深,在準備好第二天要寫的內容和資料之后,我再次打開了女王頭像的文字圖片,仔細的端詳和分析起來。不知道是靈光一閃,還是神來之筆,我突然發現該銘文的文字構成不是我以往認為的甲骨文構成,而是金文構成!我迅速的拿起筆立即寫下了第一個金文漢字詞匯:祖法!僅僅只過了五分鐘后,我又寫出了第二個金文漢字:佑!該女王碑文的意思就是:祖宗保佑!下面是詳細的破解過程。
通過字形對比,兩者完全相同。“今”字不是我們今天意義上的今字,而是今字的造字本意,就是開卯口的意思。
利簋銘文中和三星堆石柱銘文中的“祖”字就是也門薩巴王朝女王頭像文字的第一個字!
那么,金文的“又”字和金文的卯口的“口”字組合在一起是什么漢字呢?這個組合之后的漢字就是金文的“佑”字。
至此,薩巴王朝女王碑文上的五個文字符號全部破解解讀完畢,其意思就是:祖法保佑或祖法庇佑的意思,當然也可以是祖法護佑的意思。祖法就是祖宗規定的方法,佑可以是保佑、庇佑、護佑等意思,為簡單直接表示意思起見,我認為“祖宗保佑”四個字或許更能體現碑文中文字所要表達的意思。
薩巴王朝女王碑文的文字是:祖宗保佑。金文。
薩巴王朝女王頭像碑文出現在也門最著名的古跡馬里卜水壩遺址的神柱上,該神柱的建筑方式與中國陶寺的觀象臺建筑基本一致,也是用來觀測天文的。
馬里卜水壩神柱
中國陶寺觀象臺
金文的漢字,天文歷法意義的觀象臺,說明了什么?說明不知是什么年代建造的也門馬里卜水壩是由我們中國人建造的!說明早在三四千年之前我們中國人就已經攜帶著先進的金文漢字和高超的天文觀測技術來到了阿拉伯半島,來到了亞丁灣門戶的也門。同時也說明了四五千年前中國人因大洪水出走海外的歷史事實!而作為一名中華古文字的研究者和愛好者的我來說,我更關注和感到欣慰的是,金文所出現的年代與我們的研究結果完全一致,那就是早在四五千年之前的中國,或是蘇美爾、或是古埃及、或是古迦南所使用和應用的文字都是金文的漢字!但為什么中國的金文漢字在走出國門之后沒有按照金文字形來體現文字的意義,而是用金文文字的各個組成部分來表示文字的意義呢?我本人認為其中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1、有意將文字拆開了寫,或許這樣更容易表達自己的意思。
2、有意將文字拆開了寫,是為了讓其他的人更容易看懂。
3、因文化水平的限制,只懂得文字的構成原理,而不明白各個元素之間的合理搭配。
4、當時中國的金文文字就是這樣原始的表示方式,所以如此。
5、當時中國的金文漢字被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只懂得文字的構成原理的人,一部分是即懂得構成原理又懂得如何合理搭配的人,這樣的解釋似乎很奇怪哦!
6、中國金文漢字到了海外之后的衰退表現。
從以上所能夠想到的六條原因來看,似乎沒有一條能夠合理或科學的解釋這種文字的拆分現象,尤其是這種以文字的組成元素來書寫文字的方式并不單單出現在也門的馬里卜,而是在蘇美爾、古埃及、古迦南等等古文明當中均是如此,這是為什么?經過仔細的考慮和對人類文明發展的研究后,我認為我們現在看到的馬里卜文字、古埃及文字、古迦南文字、蘇美爾文字等并不是第一代到達阿拉伯半島的中國人遺留下來的文字,而應該是這些中國人的后代在經過幾代人的財富積累后遺留下來的文字。
當攜帶著先進文明和文字的中國人漂洋過海來到遠隔千山萬水的阿拉伯半島時,一片荒蕪,原始愚昧,所有的一切都要重頭開始,在這種極度原始的環境下要想創造積累出巨量的財富,沒有幾代人上百年的努力是不可能實現的。而在這幾代人努力的過程中,生活的艱苦和困難是可想而知的。由于生產生活范圍的固定,由于文字使用程度的降低,由于不安穩的環境和繁重的體力勞動,人們對于文字的學習能力也必然降低,經過兩三代人之后,大多數中國人的后代或許已經不會書寫正規的漢字了,但漢字的構成原理和主要的構成元素還是被傳承了下來。在經過五六代人的努力之后,阿拉伯半島的中國人憑借著勤勞與智慧,憑借著一代又一代的財富積累,終于在登陸半島大約兩百年后成為了阿拉伯半島的主人!這個兩百年的時間判斷來自于蘇美爾文明的歷史,蘇美爾人最早出現在阿拉伯半島是距今5700年,蘇美爾文明產生或開始的年代是距今5500年,中間相差的這兩百年就是五六代中國人在新的土地上白手起家創造財富積累的兩百年!
同樣的環境,固定的范圍,大大降低了文字的重要性。兩百年后的中國人雖然已經富甲天下,立地為王,但此時的他們或許只知道文字的構字原理和文字表達的某些元素,卻已經失去了金文文字本身所具有的超強表現能力,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馬里卜金文文字只是文字的結構構成,而不是文字完整的表現形式!
為什么蘇美爾、古埃及、古迦南、也門等文字的表現形式都差不多呢?因為他們都是前后差不多相同的時間來到的阿拉伯半島,也都同時經歷了將近兩百年的發展過程,雖然分處各個不同的地域,但所處的原始環境和基本的生產生活方式是一樣的,所以文字的衰落程度和文字后來的表現形式也是基本相同的。為什么古埃及的文字千年不變?這是因為文字是祖宗留下來的遺產,這是因為文字發展的空間受到了巨大的制約,這是因為文字得不到外來的補充和交流,所以文字始終停留在一個固定的水平上而得不到發展。其實在古埃及長達幾千年文明發展的過程中,能保持文字不變和存留下來就已經是件非常不易之事了,如若不是后代們謹遵先祖們的囑托和遺訓,恐怕那些刻制在雕像和壁畫上的文字早就不存在了!
今天,我們破解和解讀了馬里卜女王碑文上面的兩個金文文字,另外還有三塊我們將在下文中進行集中的解讀。馬里卜石刻文字的破解,將為我們今后解讀古埃及文字和蘇美爾文字打下良好的基礎,并將以文字為基礎真正的揭開古埃及文明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