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迎來冬至節氣。冬至是我國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春秋時期,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定出的一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三禮義宗》是這樣解釋“冬至”的,(冬至)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
《呂氏春秋》說“冬至”是“日行遠道”,就是太陽離我們最遠的意思。根據現代天文學的測定,此時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出現一年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因此又稱“日短至”。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據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然生長,但陰氣仍強,土中的蚯蚓仍蜷縮著身體;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后生長,所以為陰,而冬至陽生,麋感陰氣漸消而角解;由于陽氣初長,此時山泉水能夠流動且漸漸溫熱。
冬至的“吃”文化
冬至過節的習俗源于漢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漢朝以冬至為“冬節”,這天官府要舉行名為“賀冬”的祝賀儀式并例行放假,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
伴著俗語“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冬至過后,全國各地都進入最寒冷的時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數九”。雖然天寒,冬至卻是一個讓人溫暖的節日,大人們教著孩子唱數九歌,全家一起包餃子溫馨度過。
全國各地都流傳著從冬至起算的數九歌,在洛陽這么唱,一冬的天氣、農事,都在簡單的數九歌中唱出了。
人們都說,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是為了紀念醫圣張仲景。張仲景是南陽人,有一年,入冬后天寒地凍,他看著白河兩岸的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其中不少人的耳朵都生了凍瘡。張仲景便讓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施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還有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祛寒嬌耳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便學著“嬌耳”的樣子,在冬至包餃子吃。
如今,冬至的“吃”文化依舊盛行。在北京,有吃“九九火鍋”“九九酒肉”等九九消寒飲食民俗。凡是數九的頭一天,如一九、二九,一直到九九,都要吃火鍋,每次吃不同的東西,第一次以涮羊肉開頭。銀川則有冬至日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的習俗,老百姓還為冬至日的羊肉粉湯起名為“頭腦”。南方不少地方在冬至則要吃湯圓,取圓形象征天與陽,寓意年終團聚。
除了豐富的吃文化、祭祀活動,舊時的冬至還有不少文化習俗。
學生會在冬至日向老師表達敬意。私塾里,學生們一起祭拜孔子先師;有的學生會將私塾老師請到家中做客,酒菜款待,送束脩(老師的工資);也有的家長帶孩子到私塾,給老師獻上酒肴,付束脩。到了民國時期,學校則會在冬至給學生們放假,叫作“學生過年”。
富戶豪門家中,流行著描畫“消寒圖”的習俗。史料記載,“圖以一紙繪九格,格繪九圈,凡八十一圈,自冬至日起,日涂一圈。其法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圈涂盡,則九九閉”。
風雅之士和大家閨秀,則以繪畫梅花代替,以八十一枚花瓣代表“九九”八十一天。不禁讓人聯想到這樣一幅畫面,纖纖素手握著長鋒,蘸上色彩淡雅的顏料,輕輕地點染紙上梅花,日染一瓣,待到把八十一瓣都染盡了,也就過完了“九九”,可以迎接溫暖的天氣了。
隋唐的冬至
唐代官方對冬至極為重視,冬至節儀被稱之為“國之大典”,有很多的官方慶祝活動。在這一天中,皇帝會至南郊祭天,朝會群臣與各國使節,政府放假以及大赦天下等。一般來說,祭天的地點在長安城南郊的圜丘,但也總有幾個不走尋常路的,比如著名的一代女皇武則天。史載天授二年(691年)“正月乙酉,日南至,親祀明堂,合祭天地”,不僅把祭祀的地點搬到了洛陽的明堂(洛陽城紫微宮正殿),而且還要合祭天地。按古人的陰陽觀念,天為陽地為陰,男為陽女為陰,武則天以女子臨大寶,祭祀都要天地合祭,或許也有陰陽合一的意思吧。劉百靈說,古時在洛陽,冬至這一天,私塾要拜祭孔子先師,所以冬至又稱“拜冬節”。
冬至源于在中土洛陽的“土圭測影” 。《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于洛師”,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陽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同時也成了影響后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文章出自洛陽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