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老人之寶”,清乾隆,碧玉質(zhì),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2.8厘米見方,通高15.3厘米,紐高5.4厘米。
寶四周陰刻填金乾隆帝御制《十全老人之寶說》。“十全”,指乾隆帝在位期間十次遠征邊疆的重大勝利。
可知乾隆帝制此寶,不僅是要顯揚其十全武功,而且是要時時勉勵自己盡君之全職,以實現(xiàn)其“千古全人”之夙愿??梢赃@樣說,此璽既是乾隆帝的紀功之物,也是他的自勵之璽。
“敬天勤民”璽,清乾隆,白玉質(zhì),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9.6厘米見方,通高9.2厘米,紐高4.6厘米。附系黃色綬帶。
璽四周刻乾隆帝御制《敬天勤民寶四言詩》。按:清代皇帝制作“敬天勤民”寶始于康熙帝,是一方檀香木寶,一直存放于乾清宮中,質(zhì)地雖不貴重,但卻是反映康熙帝思想的重要實物。鑒于此,雍正帝繼位后,便把一方原來刻有“萬幾余暇”四字的康熙白玉交龍紐寶上的印文磨去,將“敬天勤民”四字仿刻上去,仍存放于乾清宮中,并把康熙帝原檀香木寶妥善保存。乾隆帝繼位后,遵照雍正帝的成例,仍然把這方寶璽單獨存放于乾清宮中,并于乾隆十三年(1748)命工匠把他的《敬天勤民寶四言詩》刻在寶的四周。嘉慶二年(1797),乾清宮火災(zāi),雍正帝重刻的白玉“敬天勤民”被焚毀。于是乾隆帝又命重新制作一方,不僅印文一樣,同時也將《敬天勤民寶四言詩》原樣復(fù)制,這就是此方“敬天勤民”寶。關(guān)于一再復(fù)制“敬天勤民”寶的原由,乾隆帝曾有過解釋:“皇祖御書鈐用諸璽,皇考制箱以藏之,惟留是寶于外以鈐用御書。予小子敬遵成典,收藏皇考御寶時亦留是寶于外,常鈐用焉。是寶也,經(jīng)三世而一例寶用,且將垂之奕禩而無窮,豈以追琢其章哉?蓋取義有足重耳?!笨梢哉f,雍正帝、乾隆帝之所以一再重鐫康熙帝“敬天勤民”璽,更多的是為了繼承和發(fā)展康熙帝“敬天勤民”的寶貴思想。他們重視的并不是寶璽本身,而是“敬天勤民”四字所蘊含的意義和思想。正如乾隆帝所說:“匪貴其材,實珍其義。”
從這個意義上講,“敬天勤民”不僅是康熙帝的座右銘,也是雍正帝、乾隆帝的為政之本。寶璽本身的一再復(fù)制并不影響我們對其所蘊涵的深刻意義的理解。
“乾隆敕命之寶”,清乾隆,壽山石質(zhì),螭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3.3厘米見方,通高13.4厘米,紐高5厘米。
寶四周淺浮雕夔龍及曲線紋飾,上部雕形態(tài)各異的螭龍,其印體和邊飾的做法與雍正元年(1723)刻制的“雍正御筆之寶”如出一轍,可知乾隆帝此寶是利用宮中原存的早期成品刻制的。此寶應(yīng)專鈐于乾隆帝發(fā)布的敕書之上,其地位與“二十五寶”之中的“敕命之寶”同,為乾隆帝諸寶璽中規(guī)格較高者。
“古稀天子之寶”,清乾隆,碧玉質(zhì),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2.9厘米見方,通高10.8厘米,紐高5.2厘米。
寶四周陰刻填金乾隆帝御制《古稀說》。此璽制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是年乾隆七十萬壽?;T史籍,“自三代以下帝王年逾七十者:漢武帝、梁高祖、唐明皇、宋高宗、元世祖、明太祖凡六帝” 。但在乾隆帝看來,其中前面四君均是不足為法的,余下的元世祖忽必烈和明太祖朱元璋雖為創(chuàng)業(yè)之君,于國于身皆有建樹,但仍不乏“禮樂政刑有未遑焉”的遺憾,而把他自己看成是千古之中唯一年登古稀的英明君主。于是,便鐫刻了“古稀天子之寶”以紀念之,并作《古稀說》云:“余以今年登七袠,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寶’,其次章即繼之曰‘猶日孜孜’,蓋予宿志有年,至八旬有六即歸政而頤志于寧壽宮。其未歸政以前,不敢弛乾惕。猶日孜孜,所以答天庥而勵己躬也。”此時的乾隆帝還相當明智,雖自負但不自滿。“夫由斯不自滿,歉然若有所不足之意充之。以是為敬天之本,必益凜且明,勿敢或逾也。以是為法祖之規(guī),必思繼前烈,而慎聰聽也?!彼龅健皠钌鹘K如始之志,以竭力敬天法祖,勤政愛民”,這才把“猶日孜孜”作為“古稀天子之寶”的副章相配使用。透過這方“古稀天子之寶”及其產(chǎn)生的背景,恰好反映出乾隆帝那種壯志未泯,雄心未已,勵精圖治而且是相當自負的精神狀態(tài)。
“惟精惟一”璽,清乾隆,昌化石質(zhì),隨形雕蘇軾《赤壁賦》文意,漢文篆書。面6.9厘米見方,通高11.9厘米。貼黃簽一,上墨書“惟精惟一御寶一方”。
“惟精惟一”語出《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贝搜运詾榫蚊裰姆?。恰如孔穎達注疏所云:“居位則治民,治民必須明道,故戒之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道者,經(jīng)也,物所從之路也。因言人心,遂云道心。人心為萬慮之主,道心為眾道之本。立君所以安人,人心危則難安,安民必須明道,道心微則難明,將欲明道,必須精心,將欲安民,必須一意,故以戒精心一意,又當信執(zhí)其中,然后可得明道以安民耳?!鄙w言為人君者,應(yīng)“精”、“一”兼執(zhí),修行己身。乾隆帝以此為璽文刻制了多方寶璽,此為其中之一。此璽與“乾隆宸翰”相配,鈐諸御筆書畫之上。
“信天主人”璽,清乾隆,田黃石質(zhì),光素長方形璽,漢文篆書,璽文兩邊圍二升龍圖案。面寬2.5厘米,長3.2厘米,通高5.5厘米。
乾隆帝早年曾著《開惑論》,仿四子講德之意,設(shè)為春秋碩儒、臻成大夫二人問答,其文中有:“梟瞷文身,無不內(nèi)屬,慕義歸仁,鴻庸爰建,千古未聞。若子者所謂菽麥未辨,安足以知我信天主人哉?信天主人乃召大夫碩儒而告之曰:‘若二子者所謂楚即失之,齊亦未為得也?!逼渲小靶盘熘魅恕蹦饲∽苑Q,取“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之意。乾隆在七十五歲時又作《信天主人自箴》詩云:“開惑昔年著論曾,信天爰以主人稱。謂危反用成安屢,逮失還資為得仍。事定不堪迥回憶,途長惟益勵心兢。信天天眷古稀有,顧我何修遇此能?”表達了乾隆帝以“信天主人”為號的意旨。
“乾隆御筆”璽,清乾隆,田黃石質(zhì),子母獅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4.7厘米見方,通高6.2厘米,紐高3.5厘米。
此寶與“所寶惟賢”、“德日新”為一組配合使用,是乾隆帝寶璽中鈐用較多的一方。如著名的“三希堂”匾上就鈐有此璽。
“乾隆宸翰”璽,清乾隆,昌化石質(zhì),隨形雕荷塘小景方形璽,漢文篆書。面8.4厘米見方,通高15.2厘米。
此璽用昌化雞血石刻治,印石雞血雖然不多,只絲絲縷縷散布于頂端,但質(zhì)地卻極溫潤,近似于牛角凍。尤其是雕刻者依據(jù)材質(zhì)表面不同的色彩巧妙構(gòu)思,精心布局,使之成為一件難得的藝術(shù)佳作。如篷的荷葉密密而布,點點紅蕊或含苞,或怒放;荷叢中雙鶴漫步,悠閑自得;鴛鴦比肩而游,魚兒嬉于水底。荷葉間有蜻蜓、蜘蛛、青蛙、小蟹、鷺鷥等鳥蟲,生機勃勃,使人自然聯(lián)想起南國水鄉(xiāng)的迷人景色。整個作品設(shè)計新穎獨特,雕琢精微細膩,形象生動傳神,被人喻為“巨靈妙手,小幅丹青”,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shù)水平,是乾隆帝寶璽中雕制最為精美者之一。
該印本為文人印章。印體四周山石間有時人題記多處,書法靈動,詞句雋永,極富韻致。其中前面石上作者題款云:“蓮塘三十里,四面起清風(fēng)。鴛鴦飛不去,只在藕花中。己卯夏日過西湖,見蓮花爛漫,摹之于石,以博大雅一哂云爾?!笨芍擞≈谱饔谇《哪辏?759),取材于西湖景色。通過題記,不難想象作者對自己的作品相當滿意,并經(jīng)常和朋友同好一起品評的情狀。
這件當初抒寫文人雅興的案頭清供,是什么時間、通過何種途徑進入宮中收藏的,今天已無從了解。乾隆帝將其刻成御用璽印后,同樣愛不釋手,經(jīng)常鈐蓋于其御筆書畫之上,這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這位風(fēng)雅皇帝的文人情調(diào)。
“半榻琴書”璽,清雍正,瑪瑙質(zhì),螭紐方形璽。篆書。面1.7厘米見方,通高1.7厘米,紐高1.2厘米。
“落花滿地皆文章”璽,清雍正,白玉質(zhì),螭紐長方形璽。篆書。面寬1.7厘米,長1.9厘米,通高1.4厘米,紐高0.8厘米。
“如如”璽,清雍正,白玉質(zhì),螭紐長方形璽。篆書。面寬1.3厘米,長1.9厘米,通高1.2厘米,紐高0.5厘米。如如,佛語,指真如常住,圓滿而不凝滯之境界?!督饎偨?jīng)》:“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乾隆三十三年(1768)御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即鈐此璽。
“菑畬經(jīng)訓(xùn)”璽,清雍正,瑪瑙質(zhì),螭紐方形璽。篆書。面1.8厘米見方,通高1.6厘米,紐高0.9厘米。
“乾隆宸翰”方石印,清乾隆,長3.6厘米,寬3.6厘米。
“乾隆御賞”竹根印,清乾隆,長2.1厘米,寬2.1厘米,高1.7厘米。
銅“廣儲司印”印,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七月,印紋7.15厘米x7.15厘米。
“毓慶宮”璽,清嘉慶,青玉質(zhì),蹲龍紐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寬2.8厘米,長4.6厘米,通高7厘米,紐高3.2厘米。
毓慶宮位于內(nèi)廷東路奉先殿與齋宮之間,系清康熙十八年(1679)在明代奉慈殿基址上修建而成,乾隆五十九年(1794)和嘉慶六年(1801)分別添建、擴建,光緒年間曾加以修繕。毓慶宮是康熙年間特為皇太子允礽所建,后作為皇子居所。乾隆皇帝十二歲到十七歲間一直居于此宮。嘉慶皇帝五歲時曾與兄弟子侄等人居于此宮,后遷往擷芳殿,乾隆六十年(1795年)即位后又遷回毓慶宮。嘉慶帝親政后,規(guī)定此宮不再讓皇子居住,關(guān)于此,嘉慶帝在《毓慶宮記》中寫道:“予之不令諸皇子居此宮者,亦敬法皇考,慎簡元良,維持久遠,非敢別有創(chuàng)造為幾暇游觀之地。敬申此義,書于宮庭,觀斯記者,亦可知予承先垂后之深意矣?!钡?、光緒兩朝,此宮均作為皇帝讀書處,光緒皇帝曾在此居住。
“知不足齋”璽,清嘉慶,青玉質(zhì),蹲龍紐,漢文篆書。面圓形,徑3.9厘米,通高6.4厘米,紐高3厘米。
知不足齋位于毓慶宮后殿繼德堂東次間,為嘉慶帝的書齋名。嘉慶帝曾講:“知不足齋額,沿杭城鮑氏藏書室名?!敝她S名直接取自浙江鮑士恭藏書樓的名稱。但嘉慶帝對“知不足”則有其自己的理解。嘉慶二十年(1815)鮑氏所校刻的《知不足齋叢書》二十四集流傳禁中,嘉慶帝見之,傳諭撫臣曰:“朕近日讀鮑氏叢書,亦名知不足齋,為語鮑氏勿改。朕帝王家之知不足,鮑氏乃讀書人知不足也?!贝她S也是嘉慶帝繼位初期的重要活動場所。
“繼德堂寶”,清嘉慶,青玉質(zhì),雙螭紐,漢文篆書。面圓形,徑6.8厘米,通高5.5厘米,紐高2.1厘米。寶用檀香木八方匣盛裝。
繼德堂實際上是乾隆帝為將來的繼位者準備的居所,最早是在熱河避暑山莊內(nèi)。按照乾隆帝的意愿,他歸政后仍要繼續(xù)訓(xùn)政,在避暑山莊的居所一如其舊,不做變更。故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開始為嗣皇帝另建新居,并命名為“繼德堂”。乾隆帝對自己這樣做的解釋是:“此間煙波致爽,昔年皇祖所常居。予數(shù)十年燕適於此,山莊內(nèi)無更似此寬敞之處。歸政已近,自當豫為構(gòu)造嗣皇帝之居。前年已命所司于松鶴齋后隙地,一如煙波致爽之制。今歲來此,工已落成,因名其堂曰‘繼徳’。蓋以京師大內(nèi)而論,正殿宮闈自應(yīng)為嗣皇帝臨御之所,而予則早葺寧壽宮,以為娛老之地矣。若山莊只為避暑而來,并非正朝,又當別論?!碑斍〉坌紓魑挥陲J琰后,此處便被賜給颙琰居住。與此同時,在皇宮之內(nèi),乾隆帝亦沿此成例,將毓慶宮作為嗣皇帝居所,并將其后殿也命名為“繼德堂”,親書匾額懸于此處。繼位后的嘉慶帝一直居住在這里,直到乾隆帝去世。正因為如此,“繼德堂”在嘉慶帝繼位早期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嘉慶帝極少到避暑山莊,此璽當是存放于宮中繼德堂的御用之物。
“嘉慶御覽之寶”,清嘉慶,壽山石質(zhì),隨形雕山水小景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長4.3厘米,寬3.1厘米,通高8.5厘米。
該寶鈐用于嘉慶帝御覽鑒賞過的古今書畫作品之上,主要為《石渠寶笈》、《秘殿珠林》三編著錄過的書畫作品。據(jù)《石渠寶笈》、《秘殿珠林》三編“凡例”,凡三編所錄古今臣工書畫則用“嘉慶御覽之寶”、“嘉慶鑒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等璽。其中的“嘉慶御覽之寶”就是這方。
“嘉慶御筆之寶”,清嘉慶,壽山石質(zhì),夔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8.6厘米見方,通高8.5厘米,紐高4.1厘米。
此寶周邊滿刻淺浮雕夔龍及博古紋飾,上部雕夔龍出沒于云間,體態(tài)生動,其質(zhì)地與四邊紋飾、紐雕等都與康熙朝晚期的壽山石印章風(fēng)格一致,說明此璽是嘉慶時利用宮中收藏的舊寶改刻的。這也是帝后寶璽制作過程中的正常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