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一何麗,顏若芙蓉花。”“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輕羅小扇白蘭花,纖腰玉帶舞天紗。”……
提到女生,總免不了拿花作比。這首先是因為姑娘像花一樣美,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女生的日常生活也離不開花。自古以來,姑娘就沒有不喜歡花的,《詩經·鄭風·溱洧》中有:“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一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
從前秦起,談戀愛就是要送花的。
而離不開花除了定情之外,最重要的是,古代女生化妝也離不開各式各樣的花。
胭脂——紅藍花、茜草、紫柳……
古人妝容對臉部的要求大體是整體要白,而兩頰要施朱,此外還有諸多裝飾。膚色白靠敷粉,兩腮艷紅就要靠胭脂了。女生敷粉的其中一種“媚花奴”,就要用到磨夷花和茉莉花。磨夷花出自南海古頓遜國,頓遜國在今緬甸丹那沙林,《扶南傳》曰:“頓遜國有磨夷花,末之為粉,大香。”唐代宇文士及所作的《妝臺方》中有記載:用茉莉和磨夷花汁調白米英粉,就是“媚花奴”,是唐朝很重要的美白、潤膚產品。
而兩頰施朱,就要靠胭脂。《中華古今注》曰:“燕脂蓋起自紂,以紅藍花汁凝做燕脂。以燕國所生,故曰燕脂。”這則記載犯了狠嚴重的錯誤,那就是紅藍花原產西域,自中亞舶來,它傳入中國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傳入西北,時間已不可考,匈奴多用之,所謂“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胭脂之名或源于焉支山,此地或為紅花的主產地;第二階段則是自西北傳入中原,張華在《博物志》中說:“紅藍花生梁漢及西域,一名黃藍,張騫所得也。”商朝怎么會有。
紅藍花,別名紅花,其花紅色,葉頗似藍,故有藍名。紅花是胭脂的主要配料,紅花中既含紅色素,亦含黃色素,紅色素只溶于堿性溶液,古人利用此特性將其提純,獲取染料。在漢以后的漫長歲月里,紅花陪伴了萬千女性一世時光。到《齊民要術》對胭脂的制作工藝有詳細的描述。
據《齊民要術》記載,做胭脂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殺花法”:摘取即碓搗使熟,以水淘,布袋絞去黃汁,更搗,以粟飯漿清而醋者淘之,又以布袋絞汁即收取染紅勿棄也。絞訖著甕中,以布蓋上,雞鳴更搗以栗令均,于席上攤而曝干,勝作餅,作餅者,不得干,令花浥郁也。”
另一種方法就叫“作燕支法”:預燒落藜、藜、藿及蒿作灰(無者即草灰亦得),以湯淋取清汁,揉花十許遍,勢盡乃生,布袋絞取純汁著甕器中,取醋石榴兩三個,擘取子,搗破少著粟飯漿水極酸者和之,布絞取沉,以和花汁(若無醋石榴者,以好醋和飯漿亦得,若復無醋者,清飯漿極酸者亦得,空用之),下白米粉大如酸棗……痛攪,蓋冒至夜,瀉去上清汁至淳處止,傾著白練角袋子中懸之,明日干浥浥時,捻作小瓣如半麻子,陰干之則成矣。
按現代化學知識解釋:紅藍花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其中紅色素只占 0.3-0.6%,而 黃色素卻占 20—30% 。若不分離,則色不純正。紅色素不溶于酸,可溶于堿,故先用酸性溶液將紅色素沉固于花中,絞出黃色素。
做胭脂時,則先用堿性溶液(草木灰水,內含碳酸鉀)浸取,溶出紅色素(醌式紅花苷,Carthamone,C21H20O11)。再加入過量的酸性溶液(醋 石榴、烏梅、醋、酸飯湯)中和,便把紅色素單獨沉淀出來了。如此反復操作幾次,將黃色素全部除盡,得到顏色純正、極為艷麗的紅色素。做好的胭脂裝與金玉陶瓷等材料的器皿中。在魏晉南北朝,還出現有攜帶方便的紙片狀的金花胭脂和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而成的棉胭脂。
不獨漢文化,匈奴人制作胭脂的技術也是如此:先用制干酪時瀘出的乳酸汁處理紅花,分離出黃色素。然后用天然堿溶液,溶出紅色素。再加入過量的乳酸汁,中和天然堿,使紅色素沉淀出來。如此反復進行中和反應,把黃色素分離干凈。由于所用的酸和堿都比《齊民要術》所用的好,因此,匈奴胭脂很可能比漢胭脂的質量更好。不僅如此,用自然酸化的牛奶和天然堿來制作胭脂,只需兩次溶解及兩次沉淀,即可得到艷如桃花的胭脂。同時得到嫩如蛋黃的黃色素。還可以得到奶油和干酪。
中原地區,早有許多植物可做染料,例如茜草、梔子、蓼藍等。此外我國古醫書中記載可用于制作胭脂的原料,還有蜀葵花、重絳、黑豆皮、石榴、山花及蘇方木等,還有用胭脂花(東北也叫地蓮花)和玫瑰做的。此外還可用紫柳、石榴花、蘇方木、落葵籽、薔薇等提取胭脂,甚至用紫鉚——南亞紫膠蟲的分泌物做染料。但不如紅花普及。
唐人使用胭脂較多,唐宋時期中國氣溫較高,服裝多無領,不僅面上要施以白粉、胭脂,還要惠及頸肩甚至胳膊,致汗水都被染成“紅汗”,唐人喜歡在粉中摻入西域香料,稱迎蝶粉;宋人將益母草、蚌粉等調制玉女桃花粉。元代重紅花,設有“紅花局”“紅花提舉司”等。明人則以玉簪花為主料,制玉簪粉。
《御香飄渺錄》中說慈禧用的胭脂,是采集了上好的玫瑰花瓣,用干凈的石臼慢慢地把花瓣舂成厚漿后,用細紗過濾取汁,再把當年新繅就的蠶絲剪成胭脂缸口大小,放到花汁中浸泡,等完全浸透取出曬干,就成了上好的胭脂。“美人妝,面既施粉,復以燕支暈掌中,施之兩頰,濃者為酒暈妝淺者為桃花妝;薄薄施朱,以粉罩之,為飛霞妝。”
面靨——鶴子草
面靨是施于面頰酒窩處的一種妝飾,也稱妝靨。起初并不是為了妝飾,而是宮廷生活中的一種特殊標記。當某妃例假來臨,不能接受帝王御幸,即在臉上點上小點,稱為點痣,也叫點“的”,女史見了,即不用列名,后來逐漸成為一種妝飾,而專門在嘴角邊所點的,即是面靨。
后來流傳至民間,成為日常女子妝容的一部分。唐劉恂 《嶺表錄異》記載:“鶴子草,蔓生也。其花麴塵,色淺紫,蒂葉如柳而短。當夏開花,又呼為綠花綠葉。南人云是媚草,采之曝乾,以代面靨。越女收于妝奩中,養之如蠶。摘其草飼之。蟲老不食,而蛻為蝶,赤黃色。婦女收而帶之,謂之媚蝶。”
洗浴用品——奈花、梨花、紫茉莉花、玉蘭花、玫瑰花……
古代有一種萬能的洗浴用品“澡豆”,洗手、洗臉、洗頭、沐浴、洗衣服,全可以用,原是上流社會的貴族專享,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寫道:“衣香澡豆,仕人貴勝,皆是所要。”后來也日漸普及開來,且有了諸多變種。
《千金方》中介紹的澡豆配方,往往豪奢,有一例是這樣的:“丁香、沉香、青木香、桃花、鐘乳粉、真珠、玉屑、蜀水花、木瓜花各三兩,奈花、梨花、紅蓮花、李花、櫻桃花、白蜀葵花、旋覆花各四兩,麝香一銖。上一十七味,搗諸花,別搗諸香,真珠、玉屑別研作粉,合和大豆末七合,研之千遍,密貯勿泄。常用洗手面作妝,一百日其面如玉,光凈潤澤……”
到了清朝,滿族女性珍視頭發,常常不洗頭以養之,所以干洗頭發的“香發散”用量很大。《清宮醫案》記載,用玫瑰花、零陵香、檀香、公丁香、大黃、丹皮、細辛、白芷、山夷等料混在一起研成細末,用蘇合香油拌了晾干,再研成細面而成。可以殺菌,滋養頭皮,還有奇香。
清朝后宮還流行一種香粉,用米粉或英粉為底料,配上滑石粉、香料、白附子、白芷、白術、白檀等,睡前涂抹全身,據說可以使皮膚白皙細膩,面色紅潤。而珍珠粉,其主料是產在廣東的紫茉莉花籽粉,加入碎珍珠、金銀箔、麝香龍腦、朱砂等混合,再灌入玉蘭花苞里,用線封口密封起來,香味濃郁。
大概因為姑娘們用花量都很大,所以若是有男子愿意常常翻墻越戶給姑娘送花,一來二去,就可以不可描述,才有采花賊這一說吧,這只是一個腦洞,權且解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