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平常心?想到了佛教南宗禪馬祖道一說的一段話:“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為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圣。經云:非凡夫行,非圣賢行,是菩薩行。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接接物盡是道。”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不偏執、不造作、不沉湎,心無掛礙,自然適意地生活,就是得道,就是解脫。不一定非得出家禮佛,不一定非得燒香念經。有人問大珠慧海禪師:“和尚修道,還用功否?”慧海禪師說:“用功。”又問:“如何用功?”慧海禪師說:“饑來吃飯,困來即眠。”問:“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慧海禪師說:“不同。”問:“何故不同?”慧海禪師說:“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日常生活就是道場,吃飯睡覺就是修煉。世上人為俗所累,失去了平常心,要追逐功名利祿,要照應各種人際關系,百種思慮,千般計較,寢食難安,吃飯不是為了吃飯,該睡覺時翻來覆去睡不著。
有人問大珠慧海禪師,怎么樣才能解脫,怎么樣修道,禪師說:“本自無縛,不用求解。”對通達的人來說,行住坐臥都是道。百丈懷海禪師說,求佛求菩薩求法,都是舍本逐末:“只如今粗食助命,補破遮塞,渴則掬水吃余外,但是一切有無等法,都無纖毫系念,此人漸有輕分明。”其弟子黃檗希運說:“直得動地雨花,何如歸堂向火。”把禪講得天花亂墜,都沒有用。餓了吃飯,渴了喝水,天冷了烤火,這才是禪。禪宗有“即心即佛”之說,佛性不要向外求,真正的佛在自己內心。有人向馬祖請教佛法,馬祖喝道:“我這里一物也無,求什么佛法?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么?”一切具足、不假外求的自家之心,與孟子所說的“萬物皆備于我”有相通之處。天地萬象都隨我心而生,如能以淡泊之心面對人間世,無執于物,無執于我,就可自由逍遙,與天地精神往來,時時處處都有佛。
禪需要參,道需要修,但禪又不是參來的,道又不是修來的,只要保持自心不受污染就行了。馬祖說:“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即同聲聞,若言不修,即同凡夫。”什么是污染?馬祖說:“道不屬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污染。”在紅塵俗世之中,要保持自心純凈又實屬不易。平常心就是不被污染之心,是無分別、無偏向之心,不執著于是非,不糾結于善惡,不即離于凈穢。平常心就像鏡子一樣,什么東西都可以照,美的丑的善的惡的凈的穢的,但鏡子本身還是那么干凈明亮。
平常心是物物而不物于物之心,不受任何外在的東西束縛。平常心不可修得,不可勉強,有意識去修去求,就是執著了。有的人為了靜心而打坐念經,這實際上又是有分別心、偏執心了。參禪的最終目的就是消滅分別心、偏執心,消滅攀援之心、追逐之心,消除妄念,解脫煩惱。有了平常心,就能安于自然平易的生活,就能從容淡定面對艱難困境甚至無常死亡。以平常心了悟佛法真意,身還是原來的身,還是凡人,但內心則發生了質變,變得前所未有的平和,有著從未體會過的充實,那種滿足那種快樂無以言表,人生格調亦為之一變,只覺得草綠花紅,水清天澄,一切都那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