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陽所著的《話說功譜》一文寫道:“武林脈系的傳承,是通過口傳心授與秘本所刊、秘而不宣的口訣相結合而傳世的……“功譜”是橫跨于口傳與不宣兩者間的真憑實據。”
功譜在修持功夫的過程中, 有著特殊的作用。這里僅只以其在指導功夫修煉方面的作用敘說一二吧(以小煉形“金鋒抖肘”為例)!
“金鋒抖肘”是小煉形第一洞天神功的第一式,作用極其重大。雖然它動作簡單,但是從我目前了解的情況來看,很多人修習起來也遇到了很多困難,比如:
1.練到一定時候,感到兩手氣感很強烈,象有一團氣包裹著,但是練著練著就沒力了;
2.兩只手很脹很緊,感覺動不了,練得很累;
3.兩只手臂一抬高就覺得肩膀累,酸脹;
4.雙手用力前插,很快覺得累;
5練完后腰腿酸痛、麻木;
……
這些感受其實是一個通病,就是太執著。因為常人的日常行為習慣,就是用力、用意過猛。很多人練的時候呢,意念就執著手部的動作。神為氣之帥,意念一注重手,氣機就集中在手上了。
但是這樣一來,真氣就不能流轉周身,而手部的經絡又沒疏通,于是手就像有一團氣包裹,聽起來好像很厲害,其實這是真氣外游,浮于表面了。隨著時間過去,這團氣開始流失,于是就沒力氣了(人的元氣消耗掉了)。
兩只手感覺很脹很緊的,也是這原因。因為執念重,氣血太過于集中,堵塞在手臂,所以感覺到脹、痛。“兩只手臂一抬高就覺得肩膀累,酸脹”也是因為執著,這多是因為聽人說,“金鋒抖肘不能把手放低, 要高與肩平,向后抖動的時候,兩手(小臂)要與地面平行”,然后自己強行按這個標準去練。
其實真正的習練金鋒抖肘,如果功夫不到一定水平,手伸出去時肯定達不到與肩齊平的(除非刻意用力),因為你氣力不足,等功夫火候到了,自然達成,前期不必執著。
至于“向后抖動的時候,兩手(小臂)要與地面平行”的問題,我聽到很多人說,也看到很多人練,一看過去,沒一個能達到這樣的。為什么?
其實這是個誤區,兩手往后抖動,收回來時,兩手要與地面平行其實是針對兩大臂與身體成一條直線時的情況,這時大臂和小臂會形成90%角。手再往后走,手大臂是有一個向地面傾斜的角度,這時小臂自然會稍微指向斜下了。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達到小臂平等于地面。如果勉強為之,就失去了自然之義。
據我反復試驗分析,向后抖動到極點的時候,兩個手臂之間的夾角是小于90%角的,近于40%角左右。如果這時刻意的要求小臂平行于地面,則兩臂之間的夾角約近于30%。作為教導新生,開始這樣慢慢練習和體會,以感受“后擊肩背前展胸”,讓膻中和夾脊穴得到充分的震動,是可以的。
但是等到了真正練習的時候,只要進入氣推形動的階段,也就是“反復抖動應神化”的時候,必然會有一點看起來微微向下的感覺。如果此時強行要求平行于地面,那么就會出現兩手僵硬,肩膀上提,這就得不償失了。
“雙手用力前插,很快覺得累”,刻意的用穿掌前插,神為氣之帥,久了真氣就會流失,人體的元氣就會消耗掉,沒氣了哪來的氣力?
練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以后,腰腿麻木,疼痛的,是正常現象,剛開始都這樣。要想改善,一個是要正確的練功,等到氣血周流全身后,就好了;另一個則是要練好其他式子的小煉形,把身體的其他部位經絡,筋骨給練到,這樣能更快地疏通全身經絡。
如果是專修金鋒抖肘的話(一個小時以上),練完它,最好是再練一會搖身掌,特別是拍打小腹和命門那個式子,多練一會,不要急于行走。專修完金鋒抖肘,再練搖身掌,效果特別好,這時你練上二十分鐘搖身掌,也許就可以達到平時練一小時的效果。而且練完,腰腿的不舒適就沒了。
其實產生的這些種種不解,很多是因為沒有好好的讀“金鋒抖肘”譜文。如果真的理解了功譜,就不會產生這些疑惑和不解。
比如功譜開頭就說得很清楚了:“天心地軸隱金風,道妙循環十二經”。你光顧著手了,足三陰三陽你不管了嗎?
天心地軸指的是頭頂百會到會陰這條人體中脈,十二經是指手、足三陰三陽。手三陰是從胸走到手,手三陽是手走到頭,交匯于手指端;足三陽是從頭走到腳,足三陰是從腳走到胸腹,交集于腳趾;而手、足三陽則是聚于頭部。
你有了這個理解,練功時還會執著于手嗎?真正的宗風武學必然是要周經循環,渾然一體的,不要執著于局部,練功時要神意自然觀照周身。
但是初學者想要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那怎么辦?多讀功譜,在讀的時候,領略它的含義,這就需要你對于經絡有個基本的認識。
傳統功夫講先知后覺,你知道了,才有機會去察覺。經常的去頌讀,去領略,去體會這句譜文。這樣你的神意就會開始慢慢地開始觀照到手、足、以及中脈,久而久之,你的神意就能粗略的照顧到全身了,練功時自然就不會產生氣機全集聚在手部,而產生的種種不適。
另外譜文里還有“反復抖動應神化,后擊肩背前展胸”之語。“反復抖動應神化”說的是元氣啟動之后,自然的推動形體來回的抖動、前插,而不是用后天的意識去想,去操作。同時要注意的是,他強調的是抖動,而不是前插。
這說明金鋒抖肘要注重抖動,意在七分抖動而三分前插。意在于往后抖則使神氣多收斂而少放縱,正合于內家之用。但是這種意念是前期之作為,等到內力啟動后,則是氣推形動,不假人為矣。
“后擊肩背前展胸”則說盡了這功夫抖動時的奧妙之處。有的人動作僵硬,伸展不開,是因為側重于震動在肘或肩,這就有失真意了。在抖肘時,要注意自然放松肩膀,要使力量震動到膻中和夾脊穴,不要震動到肩膀就停止了。
但是這種體會不要太在意過多過久,只要感到這種震動到位了,就可以回到自然觀照周身的狀態中去,這時的抖動就是處于有意無意之間了(其實就是什么都不想,自然的就會按照譜文中的領略,進入那種境界)。要不然氣機長久集中在膻中和夾脊也不好,久了胸部會脹痛,也不能繼續流轉到全身。
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膻中和夾脊初步暢通以后,這種震動就能達到丹田、命門;同時也開始能直達掌指;練的時候就會有氣機升降往復的感覺。這就是譜文中所說的“中起真脈達天地,下注海底上金頂”,“周身威然金氣爽,陰陽升降產玄通”。
譜文中所說的“順通八極運四歧”,則是行功中,先是手部三陰三陽氣脈打通,會有真氣在手與身中來回循環,久之則能連接到足三陰三陽,從而實現“道妙循環十二經”。
可以說功譜在宗風武學中的作用是相當大的,這也是正宗與散流的區別之一。
如喜歡此文,敬請關注,收藏,點贊,評論!
丹經武學第一代學子
真元修真法傳人 凌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