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tu)蕃(b6),7-9世紀時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權,是一個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國,由松贊干布到達磨延續兩百多年,是西藏歷史上創立的第一個政權。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以游牧為業,也從事農耕,手工業有一定的發展,紡織和治鑄業水平較高。7世紀前期,吐蕃杰出的首領松贊干布統一各部,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政權,都城在邏些。
松贊干布629年繼位為贊普,當時年僅十三歲。他父親朗日論贊在奴隸主集團相互爭奪中被毒死,國內混亂,父王諸臣和母后諸族舉兵公開叛亂,與羊同、蘇毗諸部內外呼應。松贊干布“驍武多英略”,在叔父論科耳和宰相尚囊等幫助下,查出毒死父親的主謀,將其滿門抄斬,從而消滅了宮廷內部的敵對力量。他團結支持王朝的力量,經過二三年的準備,組織訓練了一支精銳軍隊,隨即出兵平叛,攻取了叛亂者所據地區。
平定內亂后,決定遷都邏些,因為那里形勢險要,原野秀美。布達拉山居高臨下,雄峙中原,在布達拉山修筑王宮,即碉堡式的布達拉宮。遷都后真正據有了西藏高原的心臟地區,接著又征服了強大的蘇毗、羊同等部,統一了西藏高原,建立起吐蕃王朝。松贊干布是藏族歷史上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杰出人物,他在位的時候,創制了吐蕃文字,即今天的藏文,同時還制定了官制、兵制和法律。原來寂寞無聞的中國廣大西部地區,因強有力的吐蕃奴隸制政權的出現,變得有聲有色了。
當時藏族還處在原始的氏族部落時代,就開始和漢族建立了聯系,年輕的松贊干布決心跟唐朝建立友誼。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訪問長安,唐朝使臣很快到吐蕃回訪,成為漢藏兩族友好關系的良好開端。松贊干布遣使獻貴重禮物向唐王室求婚,唐太宗未允。640年,又命大相(宰相)祿東贊為使官,以黃金五千兩及珍寶數百件作聘禮,請許婚。唐太宗允將宗室女文成公主出嫁到吐蕃。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對漢藏兩族的友誼和吐蕃社會的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直到今天,藏族民間仍流傳著許多有關公主的美好傳說;拉薩市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內還供奉著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達拉宮還保存著他倆結婚的同房遺跡;大昭寺前的唐柳,傳說是公主親手所栽。這些無不說明漢藏人民建立起親如一家的關系。
唐中宗時,吐蕃首領尺帶珠丹向唐求婚,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給了他。尺帶珠丹上書唐朝皇帝時說:吐蕃同唐朝已經“和同為一家”了。821年,唐蕃正式結盟,并建立了會盟碑。后世稱為“甥舅之盟”。這塊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薩大昭寺前,成為漢藏兩族團結友好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