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底以來,緬甸克欽的武裝沖突持續升溫,引起國內外輿論的密切關注。緬句官方媒體《緬甸新光報》指責克欽獨立軍攻擊運輸車,綁架婦女,破壞公路、鐵路和橋梁??藲J獨立軍則抨擊政府軍多次炮擊獨立軍總部。國際輿論普遍認為,緬甸國內民族沖突交織著歷史恩怨和現實利益分配,解決起來絕非朝夕之功。
【數十年的沖突】
矛盾由來已久
緬甸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700多萬人口中共有135個民族,其中緬族占人口總數的60%。緬甸的民族問題非常復雜,各民族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主要是緬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對緬甸采取“七邦七省”分而治之的政策,挑撥各少數民族與緬族的關系,使得緬甸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隔閡進一步加深,民族沖突長期不斷。其中,克欽等緬甸少數民族中的大部分民眾逐漸拋棄了傳統的佛教信仰,改信基督教,與英國人合作對付緬族人。
在1947年2月的彬龍會議上,緬族與國內主要少數民族簽署了《彬龍協議》,同意建立統一的緬甸聯邦,并賦予少數民族高度自治、相互平等的權利。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正式宣告獨立。然而,由于中央政府同各少數民族在對協議的解讀和少數民族自治權等問題上發生嚴重分歧,緬甸國內先后涌現出幾十股大大小小的少數民族武裝,在邊境地區與中央政府進行武裝對抗。
在眾多民族地方武裝中,成立于1961年2月5日的“克欽獨立軍”力量較為強大。緬北地區山高林密的復雜地形和漫長的緬中印邊境線,為其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土壤,他們甚至建立了獨立的“克欽政府組織”和“克欽政黨“。從吳努政府到奈溫政府,對待少數民族地方武裝問題的基本政策都是打擊清剿,但一直消滅不了這些民族地方武裝。
短暫的和平
1988年,緬甸國內發生政局動蕩,執政26年的奈溫政府下臺。緬軍隊執掌政權后,成立了“國家恢復法律與秩序委員會“,努力推動民族和解。各少數民族地方武裝與中央政府達成停火協議,并在自己的控制地區建立自治政府,實行臨時自治。截止20世紀末,共有17支民族地方武裝與緬甸軍政府簽訂了和平協議,其中12支武裝的轄區被編為'特區”。
在此期間,實力日漸削弱的克欽獨立軍也基本放棄了追求克欽邦獨立的政治和軍事路線,改為爭取克欽邦的高度自治。1994年2月24日,克欽獨立軍與緬甸中央政府達成?;饏f議,緬政府承認克欽邦第二特區(轄拉扎、邁扎央等地區),其轄區位于克欽邦東北部,與中國云南及印度阿薩姆邦接壤,面積約287平方千米,下設12個縣,人口約20萬。
停戰協議和特區模式為緬甸換來了20年的相對和平。然而,緬甸少數民族認為,緬甸軍政府推行的仍然是大緬族主義的民族政策,緬甸國內民族矛盾并未得到真正解決。因此,各少數民族地方武裝“擁兵自重”,形成了”國中之國”的地方割據,導致緬甸國內政令不通,貿易難行,毒品泛濫,使”特區”實際上成為阻礙緬甸經濟發展和影響政治穩定的重要障礙。
沖突再起
2008年5月,旨在使軍政府向民選政府過渡的憲法框架-《緬甸聯邦共和國憲法》在緬甸全民公決中獲得通過。新憲法確定所有民族自治地區政府官員必須接受中央政府的管理和任命;各少數民族地方武裝必須改編成中央統一領導的邊防軍。然而,克欽獨立軍聲稱緬甸軍政府并沒有改變大緬族主義的民族歧視政策,因此拒絕交出軍隊和接受整編。他們揚言,“只有拿著武器,才能換來和平。”
由于拒絕放棄武裝,克欽獨立組織及其政黨最終被排除在緬甸大選之外。2010年11月7日,緬甸大選選舉產生新政府,原軍政府總理吳登盛當選為總統。新政府上臺后,繼續對克欽獨立軍等地方武裝勢力施以軍事壓力和經濟封鎖。在11股民族地方武裝中,有10股先后與中央政府達成停火協議,并積極準備政治談判。但克欽獨立軍始終未能與中央政府達成新的?;饏f議。
2011年6月9日,在長期的緊張對峙局勢之下,雙方終于發生了武裝沖突。當時,緬甸政府軍以保護投資為由,要求克欽獨立軍撤出緬北邊境地區的太平江水電站區域的營地,改由政府軍接管。克欽獨立軍認為這是緬甸政府軍試圖控制自己管轄區域,并扣留了3名穿越該區域的政府軍官兵;政府軍方面則抓捕了1名克欽獨立軍聯絡員作為報復。于是,圍繞著水電站區域的控制權,雙方發生了激烈交火。
【追根溯源】
長期的民族矛盾
對于緬甸國內持續數十年的矛盾和沖突,緬甸民族研究中心主任連·沙空在《緬甸民族武裝沖突的動力根源》文章中稱,內戰是緬族強制同化政策的惡果。文章指出,作為后殖民時代的現代民族國家,緬甸是由前殖民時期獨立的民族,即欽族,克欽族、撣族,以及其他來自緬甸本部的民族建立的。這些民族原則上有權各自從英國統治下獲得獨立,并建立各自的民族國家。然而,它們依據自愿加入、政治平等、邦內事務自治等原則,于1947年簽署了《彬龍協議》,決定建立緬甸聯邦,希望在聯邦非集權的體制下實行各邦自治。結果是,緬甸并沒有成為聯邦制國家,而是成為半聯邦制的國家,具有單一制國家的內涵,由緬族控制了所有的國家權力。
連·沙空認為,緬甸政府將“民族建構”錯誤地等同為“國家建構”,甚至將“民族”與”國家”的概念相混淆,將”民族建構”的過程看作是“強迫同化”少數民族的過程,從而進一步加劇了民族矛盾。在實施“一個宗教,一種語言、一個種族”的“民族建構”過程中,由緬族人控制的緬甸聯邦歷屆政府一直試圖建立一個民族同質的單一制緬甸國家。在此國家內,緬甸語作為唯一的官方語言,佛教作為國教;“民族建構”--而非“國家建構”--通過強制同化來進行。其他少數民族要么接受強制同化,要么采取一切方式進行抵抗,包括武裝抵抗,結果導致數十年的內戰。
缺乏政治互信
自1988年緬甸軍政府上臺以來,曾先后同17個主要民族組織達成了?;饏f議。然而,這些?;饏f議實質上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暫時妥協的產物,基礎并不牢固。在不少少數民族看來,緬甸軍政府推動簽署?;饏f議的根本目的,是將邊遠地區納入中央政府管轄。談判過程中,軍政府借口自己是臨時政權,無法討論政治問題,只愿實現停戰,卻無意達成政治解決方案。一些分析人士也認為,簽訂的停火協議只是原則性協議,具體實施細節并沒有細化。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地方武裝指責政府在政治承諾上步步后退。政府沒有開展政治協商,政治路線圖也未能吸納停火組織和其他民族代表的意見。
在緬甸中央政府與各少數民族地方武裝的關系中,與克欽獨立軍的關系更為復雜。雙方一直打打和和。在1962年、1973~1974年、1980-1981年以及1994年,雙方先后幾度簽訂了停戰和平協議,但大多為形勢所迫,并非完全出于和解的目的。時至今日,克欽獨立軍已成為緬甸境內影響力最大的少數民族武裝組織,也是反對緬甸軍政府統治的領頭羊,撣邦北部軍、崩龍族解放軍等弱小的少數民族武裝也不斷向其靠攏。由于雙方戰爭時間太長,死傷人數太多,留下的積怨也太深。
經濟利益糾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