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這是一個什么比例呢?這是從今年3月18日科創板開始受理材料之日起到5月6日為止的科創板受理企業與創業板受理企業的對比數據。有人會問,為什么比較科創板和創業板,而不是比較科創板與IPO整體排隊數據(上海主板、深圳中小板和深圳創業板的合計數)。筆者認為,比較科創板與IPO整體排隊數據,對科創板不公平;其次,科創板與創業板的定位比較類似,具有較好的可比性。這個數據背后有什么含義呢?筆者試著做一些解讀,供大家參考。
一、這個數據的背后是市場參與人士當前的最優選擇
從3月18日至5月6日,才48個自然日,科創板受理企業從零起步達到100家,與此相比,創業板受理企業僅6家。數據對比特別懸殊,非常扎眼,有人疾呼科創板堰塞湖來了,筆者認為這也許是市場參與人士當前的最優選擇,但反映了企業、投資機構和中介機構跑步進場(科創板)的心態,也反映各類市場參與人士的投機心態。對企業來說,科創板和創業板上市是不同的跑道,也許最終都能到達終點,所謂殊途同歸,但是企業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許完全不同。表面上是科創板實施注冊制、電子化審核、標準化審核以及市場化發行的制度,吸引著大家申報科創板。深究一下,其實應該是科創板快速輔導、快速審核、快速上市的預期激勵著企業更改跑道進入科創板(100家科創板受理企業有不少是原來準備報創業板,甚至是主板和中小板的擬上市公司)。筆者認為,在這么短時間內,有那么多企業申報科創板,投機成分占大多數,會不會最終“偷雞不成蝕把米”呢?筆者認為,這倒不至于,畢竟這是一種政策紅利,你不爭取,也許競爭對手就去爭取了。大部分企業內心是這樣想的:“反正審核速度快,大不了到時重新換跑道去其他板塊或其他市場,只是耽誤一點時間而已;萬一沖上科創板,那就可以享受市場化發行的好處,可以在稀釋同樣股權比例的基礎上融到更多的資金”。
二、這個數據的背后是上交所和深交所對上市資源的爭斗
表面上,上交所利用科創板政策在這次爭斗中占了明顯上風(100:6);但筆者認為,上交所不會在受理環節進行干預,因為企業申報科創板還是創業板是自己的權利,是企業的自主行為。上交所在審核的過程中應該會堅持科創板定位,對明顯不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會通過不斷地問詢實施拖延戰術,甚至冷淡處理,倒逼企業自己主動撤材料。隨著科創板的成功開板,再加上一些偽科創板企業紛紛破發、現出原形,上交所面對科創板形成的堰塞湖,一定會對那些偽科創板企業的保薦機構采取措施,通過暫停部分保薦機構科創板保薦資格來確保科創板的“含科量”,這樣創業板和科創板受理企業數量會改變目前這種一邊倒的局面,達到一種新的均衡。畢竟,創業板的審核速度也在加快,過會率大幅提高,再加上創業板的投資者門檻較低、退市難度更大,等大量科創板企業流動性不足或者加快退市,創業板會成為擬上市公司的次優選擇;待創業板也實施注冊制,科創板和創業板就會回到同一個跑道上。
總之,大家不要對100:6的數據太過擔憂,畢竟這是市場行為,市場行為就不要人為干預,市場會自動調節的,如果大家最終發現科創板這條道并不好走(排隊時間長、上市通過率低、發行失敗、快速退市),或者發現有一條同樣的道(比如創業板注冊制),也許就不會擠在這一條道上來,科創板堰塞湖自然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