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堰市脫貧攻堅指揮部印發《十堰市精準脫貧社會保障兜底專項行動方案(2018-2020年)》,要求通過開展為期三年的社會保障兜底專項行動,落實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落實農村特困供養政策,落實貧困人口養老保險代繳政策,落實殘疾人“兩項補貼”政策,落實臨時救助政策,確保到2020年建檔立卡貧困對象中部分或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脫貧的家庭實行政策性保障兜底。
推進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
每年3月底前市人民政府調整和公布各縣(市、區)的低保標準,確保農村低保標準不低于當年國家扶貧標準。每年從4月1日開始,貫徹和落實新低保標準。
對符合農村低保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按規定程序納入農村低保范圍。對部分或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脫貧的家庭實行低保兜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的建檔立卡低保家庭:家庭成員全部是老年人、未成年人的特殊貧困家庭;家庭主要成員為一、二級殘疾人,或三、四級精神智力殘疾人且無穩定收入來源,或一戶多殘,或老殘同戶的特殊貧困家庭;家庭主要成員因重病完全喪失勞動能力且無穩定收入來源的特殊貧困家庭;因災害或突發事件等其他原因致貧返貧,且符合上述條件之一的低保家庭,也應實行低保兜底。
對于生活困難、靠家庭供養且無法單獨立戶的成年無業重度殘疾人,經個人申請,可按照單人戶納入低保范圍。對未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靠家庭供養且無法單獨立戶的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等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和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不含整戶納入低保范圍的貧困人口),經個人申請,可參照單人戶納入農村低保范圍。對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殘疾人和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難對象按不低于當地月低保標準20%的比例增發補助金。對家庭員全部是沒有收入來源的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殘疾人的低保家庭可以給予全額補助。
對參與扶貧項目的農村低保對象,在核算其家庭收入時扣減必要的工作成本,并給予一定期限的“漸退期”,實現穩定脫貧后再退出低保范圍。其中,本人或家庭成員辦理了工商登記但無實體店面,是以加入農村合作社等形式存在的,據實核算分紅等經營收入;有實體店面但收入較小的,核算家庭收入時扣減必要成本。對于自主創業后,家庭人均收入未超過當地低保標準1.5倍的,可延長保障1年。對于建檔立卡范圍內有勞動能力但未就業的低保對象,無正當理由連續3次拒不參加扶貧項目的,可減發或停發其本人的低保金。
落實農村特困對象救助供養政策
市人民政府每年3月底前調整、公布所轄縣(市、區)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明確基本生活費標準和照料護理費標準。每年從4月1日開始,落實和兌現新供養標準。
精準認定特困供養人員,將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對象全部及時納入農村特困人員供養范圍。開展特困人員生活自理能力評估?!短乩藛T集中供養服務協議》、《特困人員分散供養服務協議》和《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委托照料服務協議》等三項協議簽訂率要達到100%。
推進農村福利院“平安工程”建設,從2018年至2020年,縣級財政統籌安排資金,支持開展農村福利院消防設施、無障礙設施、特護設施改造和基礎設施維修。逐步提高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2018年各縣市區的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達到45%,2019年達到48%,2020年達到50%。推進農村福利院管理體制和服務模式改革,倡導農村福利院依法實行服務外包,不斷提升服務質量。鼓勵有條件的農村福利院,在滿足特困人員集中供養需求的前提下,逐步為農村低保、低收入家庭和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中的老年人、殘疾人,提供集中托養服務。
落實貧困人口養老保險代繳政策
按照國家統一規定,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按時足額發放到位。督導各地對建檔立卡未標注脫貧的貧困人員,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由縣級財政為其代繳全部最低標準養老保險費。推進保費征繳方式改革和待遇領取資格認定工作。
建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繳費檔次及補貼標準、待遇確定、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實現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基金保值增值。推進“互聯網+人社”行動,打造方便快捷的基層經辦平臺。
落實殘疾人“兩項補貼”和臨時救助政策
做到農村重度殘疾人辦證全覆蓋。將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的重度殘疾人和納入農村低保的殘疾人納入“兩項補貼”(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范圍,做到應補盡補。
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及農村低保對象、特困供養對象、孤兒享受政策后生活仍然困難的,或其他因病因意外傷害等原因導致生活困難家庭,給予臨時救助。細化臨時救助對象范圍和類別,簡化優化審核審批程序,科學合理制定救助標準,完善臨時救助政策措施,提升臨時救助實效和救助水平。依托鄉鎮(街辦)人民政府公共服務平臺,健全完善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工作機制,全面開展“救急難”工作,推進提質增效,助力精準脫貧。
(湖北省民政廳、十堰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