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京城第一叨客
職場導師
---------------------
說服力指說服別人的能力,是一項非常非常重要的能力。
美國著名女權領袖弗里德里克說:
如果我能說服別人,我就能轉動宇宙。
在職場中,說服力是領導者、管理者或創業者等必備的能力,擁有更強說服力的人,往往能占據主導地位,爭得更多資源,謀得更多發展機會。
但是,說服力并不是人人都有的。
很多人沒有說服別人的意愿,他們已經習慣了低身下氣被說服。
也有一些人,想要說服別人,卻使盡了渾身解數,說得口干舌燥,還是一點效果都沒有。
不過,說服力既然是一種能力,那就一定是有方法和技巧的。
怎么樣才能提高自己的說服別人的能力呢?
我想先從人氣很高的節目《奇葩說》說起。
我很喜歡看《奇葩說》,幾乎期期必看。
《奇葩說》一個以辯論為主體的節目,選題有趣,選手“奇葩”,不僅能帶來思維邏輯上的享受,還不時能看到很多驚喜的發揮。
在這一季的節目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兩個人:一個是李誕,一個是許吉如。
李誕在《奇葩說》第六季的首秀,驚艷了所有人。
他在“博物館發生大火,應該救畫還是救貓”這個辯題下的發揮,令人嘆服。
毫不夸張地說,這段辯論我前前后后看了不下十遍,以致于到后來,里邊的每一句話幾乎都能背下來。
但是,隨著對李誕的這段辯詞越來越熟悉并不斷琢磨思考,我漸漸發現,其實這段話里漏洞百出。
比如李誕說,“名畫最好的歸宿就是被燒掉”,那既然是這樣,為什么還要建那么多博物館收藏名畫呢?類似的邏輯錯誤和漏洞還有很多。
但是,最終李誕還是征服了全場,為什么呢?
我們再來看另一個選手許吉如。
許吉如,哈佛學霸、清華名人,邏輯清晰,氣場十足,并且顏值身材都不錯,被人稱作高知女神,一出場便成為了《奇葩說》現場不容忽視的存在,被無數人看好。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被所有人寄予厚望的選手,竟然成為了隊伍里第一個被淘汰的人。
許吉如被淘汰的這場比賽,她的發言無論從邏輯還是內容上都無可挑剔;而隊友許天奇的發揮可以說是公認的爛到了極點。
但到了隊伍失敗必須被淘汰一人時,觀眾居然選擇投票淘汰許吉如。
有人說,這一屆觀眾不行,用腳投票;也有人說,許吉如不適合這個舞臺。
但在我看來,最大的問題在于,許吉如的發言太過理性,雖然內容沒問題,但很多都是說教式論述,又太過咄咄逼人。
雖然贏了道理,但輸了感情,所以很難說服別人,導致觀眾不買賬。
而李誕則恰恰相反,雖然他的內容有很多漏洞,但在情感上,他通過詼諧幽默的表達,與觀眾產生了共鳴,贏得了支持,最終說服了大家。
所以,從李誕和許吉如的例子,我們可以思考,為什么我們總是說服不了別人呢?
原因在于,我們說服別人,靠的一定不是邏輯和理性,而是情感。
亞里士多德說:
“我們無法通過智力去影響別人,而情感卻能做到這一點。”
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應該用邏輯、用理性,但如果我們要去說服別人、讓別人認同,只有邏輯和理性是不夠的,還要有情感。
例如,我們在做演講的時候,如果只是冷冰冰地按照準備好的課件和文稿來宣讀,那過不了幾分鐘,聽眾一定會昏昏欲睡,更別提說服聽眾了。
所以,最好的演講家,一定懂得在演講時用飽滿的熱情感染現場觀眾,調動大家的情感,與大家產生共情。。
那到底什么是“訴諸情感”呢?
所謂“訴諸情感”,就是我們要設法在對方的腦海里構建起一個“畫面”,用這個“畫面”來調動他的情緒力量,但這種情緒力量又不是一種情感束縛,而是讓對方內心產生原動力,從而真正在情感上站在我們這一邊,認同我們的觀點。
簡單來說,就是與對方產生共情。
擅長說服別人的人,都是擅長訴諸情感、用情緒感染別人的人。
比如在親密關系中,直男最被詬病的,就是講道理。而講道理在說服力當中,是效果最差的,也是最累的,而如果用情感的話,就會很簡單。
還有當我們在職場中需要說服別人時,講道理往往是不夠的,但如果我們訴諸強烈的情感,把想說的話用強烈的情感講出來,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情緒和決心,事情可能就會容易得多。
看到這里,有人說,我天生就是個理性的人,習慣了理性思維,你讓我“訴諸情感”,寶寶真的做不到啊!
確實,作為一個理性的人,可能并不擅長調動自身情緒。
但是,我們可以換另一種方式達到“訴諸情感”說服別人的目的,那就是:講故事。
當我們給對方講故事時,故事里的鋪墊、背景、沖突、努力、結果、升華的整個過程,能強烈的勾起對方的好奇心,從而把對方的情感頻率和你調成一致,從而增加對方對你的接納和認可。
人的大腦會本能地排斥干貨和大道理,但卻對故事毫無抵抗力。
為什么人們那么喜歡聽TED演講?
有人對成功的TED演講進行過逐詞逐句的統計,發現主講人用在自我介紹上的時間在10%左右,用在理論推理和邏輯論證上的時間大約是25%,剩下65%的時間都在講故事。
講故事的效果特別好,本質上是因為它將信息放在某種情感化的情境之中,從而對大腦中的杏仁核產生強烈的沖擊。
猶太人有一個比喻:
“真理”赤露著身體來到人群中,所有人都害怕它,甚至不敢直視它;后來,有個叫“智慧”的老人把它請回家里,用“寓言”給它做了一件外衣,當它再出去的時候,所有人都開始喜歡它。
所以我們需要故事,因為只有故事,才能達到共情,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鏈接,讓對方站在我們這邊。
講故事可以讓我們產生共情,勝過一切冷冰冰的數據和邏輯。
那么如何講好一個動人的故事呢?
這里給大家分享麥肯錫公司總結的一套非常有效的模型:SCQA故事模型,幫助大家講出更有說服力的故事。
所謂SCQA故事模型,指的是一個好的故事,應該由SCQA四個部分組成:
S:設計一個所有人都知道的故事背景;
C:引導對方自己想到一個沖突或問題;
Q:與對方一起思考這些問題要如何解決;
A:向對方拋出你的解決方案。
這個模型最經典的案例,就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廣告:
S:得了灰指甲(陳述故事背景);
C:一個傳染倆(引導對方想到沖突);
Q:問我怎么辦(與對方一起思考,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A:馬上用亮甲(給對方拋出解決方案)!
同樣的,在講故事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按照這個邏輯來設計和講解故事。
這件事情的背景是什么,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了什么沖突,面對這個沖突的時候應該如何解決,最終的解決方案是什么。
按照這樣的邏輯來講故事,這個故事就會豐滿很多,也更容易打動和說服對方。
SCQA故事模型非常有效,在麥肯錫公司、TED演講中,應用非常廣泛。我們平時需要多練習,在說服別人時,刻意用這套模型來設計故事,長期積累,一定能成為一個故事高手,說服力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說服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在職場中,說服力強的人可以擁有更多資源,爭得更多發展機會。
要想說服別人,用邏輯和理性是不夠的,最好的辦法是訴諸情感,用情感感染和影響別人,獲得對方的接納和認可。
說服別人最好的方式是講故事。而要想講好故事,可以運用麥肯錫的經典模型:SCQA故事模型。
------------------
我是YouCore,持續分享干貨文章,主要解決工作三年以上的共性問題:晉升瓶頸、缺乏深度思考、知識不成體系、表達不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