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必須懂得人情世故。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情世故呢?有的人簡單地把人情世故拆分為人情和世故兩部分,且重世故而輕人情,覺得只要城府深、有心機,知道怎么跟不同的人打交道,怎樣跟別人進行資源和利益方面的交換,就算是熟諳人情世故的高手了,甚至認為,年輕人沉不住氣,就是因為不夠世故。那么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不是。
人情在前,世故在后,說明人情味要比世故心重要得多,人情練達要比心機、城府有分量。真正雍容大度、沉得住氣的人不是因為變得圓滑世故,才有了一身靜氣和淡定從容的風度,而是因為歷經(jīng)坎坷之后,了解了人生的不易,有了同理心和悲憫心,故能容人之失,容人之過,樂于同別人一笑泯恩仇,化敵為友,不再像青澀時期那樣養(yǎng)撞沖動,能與絕大多數(shù)人和諧融洽地相處。
長期以來,人們對人情世故有著根深蒂固的誤解,認為被磨平棱角,變得油滑不講原則,就是參透了世故之道;做事全從實用主義出發(fā),只結交能幫助自己的貴人,不在泛泛之輩身上浪費資源和感情,就是聰明的處事之道;做人深藏不露,偽裝得天衣無縫,一味地裝傻充愣,揣著糊涂裝明白,就能成為凌駕于眾人之上的高手。其實不是這樣。太世故的人,通常不能得償所愿,因為他們只能暫時沉得住氣,不能長久沉住氣,有時會見利忘義,有時會露出原形,藏得再深,終有被人看透的那一天,一旦被人看破,就會為人所唾棄。
事實上,少有人真心喜歡世故的人,重情重義富有人情味的人才會廣受歡迎,通世故而不通人情者只能得意一時,不能得意一世。楊凡是一個非常懂得察言觀色的年輕人,能一看就看透別人心里想要什么需要什么,故而能投其所好,廣交朋友。他覺得一個人要想擁有輝煌的事業(yè),必須精通人情世故,因此在這上面下了不少功夫。他很快模清了朋友們的底細,弄清了什么人對自己的事業(yè)有幫助,什么人能給自己提供實質(zhì)性的支持,什么人對自己一無所用。按照不同的情況,他對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在辦公室里,他盡量表現(xiàn)得很低調(diào),從未顯露出野心,對誰都客客氣氣的,凡事盡可能忍讓,沒得罪過什么人,也沒遭受過打壓和排擠,一路走來順風順水,埋頭苦干了兩年,就被提拔為副經(jīng)理。得勢以后,楊凡眸間意出了本真面貌。從此,他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對待所有的老員工顧指氣使,當著眾人的面說上級的壞話,越來越飛揚跋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