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其三)
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注釋
1. 興:起床。荒穢(huì):指豆苗里的雜草。
2. 荷鋤:扛著鋤頭。荷(hè):扛著。
3. 狹(xiá):不寬闊,與“廣”相對。草木長:草木叢生。
4. 夕露:傍晚的露水。
5. 足:值得。
6. 愿無違:不違背自己的意愿。
這首詩主要描寫詩人隱居田園后勞作的情景。“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對自己勞作情況的總體交代。
陶淵明畢竟不是世代耕種的農人,而是“少學琴書”的士人出身,當然缺乏躬耕經驗,以致“草盛豆苗稀”。然而,“草盛豆苗稀”的結果,并沒使他灰心喪氣,反而更激發了他的勞作熱情:他清上早起便下地鏟除雜草,直到夜幕降臨時才披星戴月扛鋤歸去。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這兩句寫詩人辛勤耕耘的情景,也是當時千千萬萬農民勞作場面的一個縮影,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有的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句,通過對勞動中的細節描寫,進一步突出了勞作的艱苦。但在詩人心中,即使躬耕生活再艱苦,也好得過在黑暗的官場中違心地生活。所以,“夕露沾我衣”,并不足惜,能做到“但使愿無違”就夠了。這兩句表現了詩人對真善美理想的執著追求精神和與現實社會污濁官場的決裂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