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喝茶的風氣極盛,自首批下南洋的中國人開始,便把『喝茶習慣』也帶到南洋。當時也只不過是一撮茶葉丟進茶壺倒熱水進去后便可喝個一整天的『大壺茶』。延至1980年代末,臺灣的茶藝風格在馬來西亞國內興起,喝茶這才登上大雅之堂。『茶藝』,成為了一種風尚潮流。
『潮州工夫茶』,自部分中華民族喬遷南洋后,廣州汕頭的先輩們多即居在馬來西亞半島的北部與南部地區,落地而生根,保留了這一貫的傳統。
工夫茶的精神,在南洋就如工夫泡一樣,找到適當的方法技巧,毋須華貴嬌美的茶葉,也能沖泡出入口后唇齒留香回韻再三的好茶;毋須舊朝稀世的古瓷玉杯,也能品味到獨特豐富的精彩。
顧名思義,只要言及工夫茶,則必會讓人想起那以手法巧勁,泡出濃度甚高,卻難能可貴終歸不苦不澀的烏龍茶湯。舉個例子,它其實就類似南派武人因體質原因而崇尚近身搏擊一樣,求的就是要揚長避短,以期能在瞬間爆發出茶葉的最強韻力,給品飲者一種剛中帶柔,有若醍醐灌頂般的味覺神思體驗。
工夫泡為何會那么注重章程手法?因為其一招一式其實皆在反應著人性上的自律,都有其無論科學或文化上的講究。得名工夫,則說明要行此茶道,必先從茶的工藝層面上去理解著手,續而沖泡技巧,再者器皿水況,最后德行精進,才可如王陽明公曾言般,得『知行合一』,當中實無半分捷徑可循。
『茶三酒四』的歷練,說出了『潮州工夫茶』的敬客精神。也就是說,不管來客有多少,一次奉茶只能三杯,輪流品飲:還有一次放置的茶葉只能沖泡三道,而且要求每一道茶的湯色都要一致而均勻,這正是『潮州工夫茶』的嚴謹精神,同時也正是考驗『工夫』的所在。
咱中華民族開門的七件事,也只有『茶』有晉升藝術門檻的機會,從粗茶牛飲的大壺荼,到工夫講究的品飲細嘗,茶,走入了習俗民生,走進了醫學考驗,登上了藝術門堂。愿:茶藝文化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
| 圖文:TEA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