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潮州工夫茶藝)主要流布于于廣東省潮州及周邊地區。潮州地勢北高南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種植茶樹,所產單叢茶尤其受到潮州人的喜愛。自明代朱元璋頒布“廢團改散”詔令后,潮州地區逐漸流行瀹飲法散茶沖泡,至清代中期蔚然成風,沖泡方法也已形成規范,并流傳到東南亞及臺灣等地。
潮州工夫茶藝指明清時期開始流行于廣東潮州府及周邊地區所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和沖泡方法。
選擇以鳳凰單叢茶為代表的烏龍茶類,采用特定器具、潔凈的水和獨特的技法程式。單單完整的沖泡程式,就有二十一道,有“扇風催炭白”的周到,有“熱盞巧滾杯”的沖茶技巧,有“提銚速高注”的連貫動作,有“關公巡城池、韓信點兵準”的儒雅流暢,有“先聞尋其香、再啜覓其味”的品飲之雅。其中,“關公巡城池”是在斟茶過程中,注意每杯茶湯的水量和色澤,三杯輪勻,猶如“關公巡城”。而“韓信點兵準”則指在點滴茶湯時注意調節每杯茶的濃淡程度,手法要穩、準、勻,使余瀝全盡。
潮州工夫茶藝不受環境限制,三五成群共飲的習俗尤為普遍。潮州工夫茶藝作為潮州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了“和、敬、精、樂”的精神內涵,具有民俗學、潮學、社會生活史等方面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