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推出名為「REPLACE」(取代)的指導意見,計劃逐步在全球食品供應中停用工業生產的反式脂肪酸,以爭取到 2023 年消除這些有害化合物。
消息一出,引來很多國內消費者關注。
反式脂肪酸又名反式脂肪,是所有含有反式雙鍵的不飽和脂肪酸的總稱。它有兩大來源:
1.天然來源:如牛羊肉、脂肪、乳和乳制品。
2.加工來源:部分氫化的植物油、精煉的植物油、長時間的高油溫烹飪。
經過部分氫化的植物油,常溫下是半固體,具有耐高溫、不易變質、能增添食品酥脆口感、易于長期保存等優點,因此被大量用于加工食品中。
炸雞、薯條、爆米花、餅干、蛋糕等食品中,這種氫化植物油的使用比較普遍。配料表中沒有明確注明花生油、菜籽油、棕櫚油等的,基本就是氫化油。
此外,食品包裝成分中,“反式脂肪酸”并不意味著完全不含反式脂肪酸。
在我國,但食物中 100 g(固體)或 100 mL(液體)中反式脂肪酸小于等于 0.3 g ,即可標注“0”,但并不代表著完全沒有。
據世衛組織估計,每年有50多萬人因攝入反式脂肪而死于心血管疾病。
反式脂肪對健康的危害主要是,攝入太多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至于其他方面的影響,比如肥胖、癌癥、糖尿病、生長發育、生殖健康、阿爾茨海默病等問題,目前雖然有一些研究文獻報道,但研究結果并不一致,都還沒有充足的證據表明反式脂肪酸會導致其他方面的危害。
學界的共識是,反式脂肪不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對健康有明顯的潛在危害。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反式脂肪的供能比應低于1%,對于一個普通成年人來說,大約相當于吃2.2克反式脂肪。
一丁點也不吃反式脂肪幾乎做不到,因為牛羊制品和奶制品里就有。反式脂肪對健康的危害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只要不多吃,對健康的風險是可控的,關鍵是要控制量。
1控制植物油的使用量
調查顯示,中國人吃進去的反式脂肪大約有29%來自牛羊肉、奶制品,接近50%來自于植物油,其余來自其他加工食品。
雖然植物油的反式脂肪含量比黃油、奶油低不少,但是中國人吃奶油、黃油少,吃植物油多,因此中國人要注意控制烹調中植物油的使用量。
2學會看食品配料表
氫化油脂在標簽配料表中常見的“馬甲”包括:
· 氫化XX油
· 部分氫化XX油
· XX起酥油
·人造XX油
· 麥淇淋
· 植物黃油
· 酥皮油
在購買包裝食品時,若配料表中包括上述成分,要多留意標簽上的營養成分表,可以選擇不含反式脂肪或反式脂肪含量較低的食品。
3避免油溫過高
烹調時,應避免油溫過高和反復煎炒烹炸。
油溫應控制在150℃~180℃,鍋中放油的同時,可以把一根筷子插入油中,或放一小條蔥絲,當筷子、蔥絲四周冒出較多小氣泡時,就可以下菜了。
4點心換成粗糧餅
反式脂肪酸在甜點中很常見,如曲奇餅、牛角包、蛋撻、奶油蛋糕等。建議自制麥餅等粗糧餅替代酥皮點心,不含反式脂肪酸的同時還能補充膳食纖維。
5醬料自己做
沙拉醬、花生醬等醬料在加工制作時往往加入氫化植物油,令醬料濃稠香滑。
可以用酸奶代替沙拉醬制作果蔬沙拉,不但能避免反式脂肪酸,還有利于補充人體所需乳酸菌和鈣質。還可以自制油醋汁,一勺芝麻油或橄欖油,搭配半勺醋(白醋、紅醋均可)。
6煉乳替代咖啡伴侶
咖啡伴侶配料中的奶精(植脂末)就是以氫化植物油為主要原料的物質。建議喝咖啡時別加咖啡伴侶,用牛奶或煉乳代替最好。高血脂人群還可選用脫脂牛奶和淡煉乳。
值得提醒的是,市場上常見的“二合一”或“三合一”速溶咖啡一般是咖啡和咖啡伴侶的結合,含不少反式脂肪酸,不推薦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