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續賓故居(網絡供圖)
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史,也是一部華夏戰爭史,誕生了無數的英雄人物。在漣源市荷塘鎮古樓村,晚清時期,同樣走出了一位湘軍名將李續賓,提三尺寶劍,救世匡時,以兵衛民,其赫赫功績如一縷不滅的火焰穿透歲月的風塵閃耀在歷史的天空。
李續賓,字迪庵,1818年生,自小喜愛練武,善騎射,因家境貧寒,一度販煤養活家人并供胞弟李續宜讀書。理學家羅澤南欣賞他的“孝友”,見他是可造之材,把他兄弟二人一齊收為弟子,精心培育,從而使他們兄弟倆樹立起了治國平天下的鴻鵠之志。
1852年(咸豐二年),太平軍從廣西打入湖南,也就在這一年,李續賓于蒿萊之中拔劍而起,協助恩師羅澤南辦團練,開始了軍旅生涯。在眾多的湘軍將領中,李續賓顯然是一位儒將,治軍帶兵深受師風影響,常以宋明理學之義教導士兵,他常道:“處之亂世,欲救世匡時,治國平天下,須力行‘心誠’、‘計決’,反之則無補于大局!”要求士兵們提高自身修養,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與品行,做一個忠誠仁義勇敢之人,并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深得士兵愛戴。每當戰后,戰友們在慷慨陳詞和爭功論能時,他則沉默不語,靜坐一旁,推功讓名,有東漢開國大將馮異之風范。更令人感動的一事,則是他將歷年節省贏余及廉俸銀數萬兩金銀,不是寄回家中,而是留到軍中補貼軍用,量力救人,“不忍心他軍饑而己軍獨飽”。湘軍統帥曾國藩贊揚李續賓“至于臨陣,專以救敗為務。遇賊則讓人御其弱者,自當其悍者。分兵則以強者予人,而攜弱者自隨”。正因如此,李續賓所率的湘軍上下同心同德,成為所有湘軍中戰斗力最強的勁旅。也就是李續賓所帶的這支軍隊,短短幾年間,隨李續賓克復四十余城,大小六百余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李續賓也被稱為“湘軍第一悍將,威望冠諸軍”。
李續賓達到人生顛峰取得最大勝利的一戰,是咸豐八年的九江之戰,李續賓花費了一年多時間,斗智斗勇,終于攻克堅城九江,因為九江為天京(南京)的重要屏障,因此,攻克九江,為湘軍戰勝太平軍奠定了決定性的基礎,他也加封巡撫銜,賜黃馬褂,成了封疆大吏。然而在破城之后,他下令殺了太平軍守將林啟容以及1.7萬守軍,開了湘軍屠城的先例,破壞了湘軍以理學治兵的形象。時至今天,我也極不贊同李續賓的屠城之舉,“殺降不祥”,更何況有多少無辜平民百姓裹挾其中,這也為他三河戰役失敗注下了伏筆。因為,這種濫殺使太平天國再難有投降者,所以盡管太平天國政治污濁、朝綱紊亂,大多數太平軍士兵還是與湘軍戰斗到了最后一刻,使湘軍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還”。九江一戰后,也就在咸豐八年11月,李續賓挾勝利之師,率部6000人與陳玉成、李秀成十萬大軍對抗于廬州三河鎮。因當時李續賓名滿天下,自信能以少勝多,決意孤軍深入,沒料到被陳玉成、李秀成合軍包圍,并斷掉后路。湘軍腹背受敵,時有人勸李續賓“退而守之,不難再振!”而此時的李續賓終于為名所累,不愿退軍。我想,他一定抱定一種“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慷慨激昂之情,且感退兵則無面目見朝廷和江東父老,于是他對子弟兵說道:“某經數百戰,每出隊即不望生還,今日固必死此,有不愿從死者,請各為計!”在此情形下,同生共死的將士們,何忍見李續賓獨死,皆跪泣曰:“某等愿從公,以死報國,不愿去”。李續賓“整好衣冠,面北而拜,二更鼓響,怒馬而出,直赴刀槍林立的太平軍,奮勇殺敵,慷慨捐軀”,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華亦犧牲于陣前,湘軍六千精銳,無不英勇戰斗,血染征袍!這一戰,湘軍敢于以少戰多,雖敗猶榮,彰顯出湘軍的“打硬戰”和“打落牙齒拌血吞”的堅強意志和英雄氣魄。消息傳出后,胡林翼痛心道:“三河敗潰之后,元氣盡喪。”曾國藩則“哀慟填膺,減食數日。”咸豐帝聞之“流涕,手敕曰:惜我良將,不克令終。尚冀忠靈不昧,他年生申甫以佐予也!”并命照總督陣亡例賜恤,賜謚“忠武”。
“戰士盡管有缺點,終歸還是戰士。”今天,戰爭的硝煙雖已散去,但站在破舊的李續賓故居“錫三堂”門前,除了感嘆李續賓因自負而導致失敗之外,更多的是想到他對國家的忠誠,對“道義”的捍衛,以及舍生取義的英雄品質,這無不給我們深深的啟迪。恍惚間,我仿若看到湘軍在戰場上奮勇殺敵,那旌旗在飛,長纓向天、戰馬嘶鳴的場景使我們滋生一縷雄風,一派榮光,一種使命和責任!
站在田壟上,我凝望著天邊夕陽的余輝,那一縷縷陽光如一柄柄閃耀著火焰的寶劍輝映著大地的山山水水……(譚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