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出資行為,其性質在婚姻法上到底如何界定?算贈與,還是算借貸?如果是贈與,那么是對自己一方子女的個人贈與,還是對夫妻雙方的贈與?這些問題,都是這一類為子女出資買房的父母們普遍關心和關注的。因為買房出資不是一個小數目,很可能是父母一生的積蓄,甚至有可能是向外舉債借的。他們很擔心,萬一將來子女離婚了,這筆財產到底怎么分割。
如果父母把房屋購買在自己名下,只是讓子女居住,那毫無疑問房屋產權與子女無關,不屬于我們這里所要討論的范疇。我們所說的情況,到底是贈與還是借貸,要看能否依法認定為借貸關系。如果有書面借條或口頭協議能證明是借貸關系,則可以按借貸處理。反之,不能證明為借貸的,該項出資一般被認定為贈與。
至于該項出資是對一方的贈與還是對雙方的贈與,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中有相關規定。該解釋第22條對將出資認定為贈與行為的,根據婚姻法對財產分割的基本原則,以出資時間為區分標準,作出了具體規定。婚前出資,原則上視為對自己子女的個人贈與;婚后出資,原則上視為對夫妻雙方的共同贈與。
這一規定結合了婚姻法關于夫妻財產以及一方個人財產如何認定的立法原則。根據婚姻法的規定,一般情況下,一方婚前所得的財產為個人財產,婚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為共同財產。贈與所得是取得權利的一種方式,所以也適用婚姻法的這一規定。
我國婚姻法關于夫妻財產問題雖然采取的是所得共有制,但也允許夫妻雙方自行約定。因此該解釋也規定了例外情況,即父母對該項出資是贈與一方還是雙方有選擇決定權,可以“明確表示”是贈與一方還是雙方。一般情況下,要證明是“明確表示”過的,則需要有書面贈與協議。最好經過公證,否則在將來的離婚訴訟中要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后果。(浙江浙杭律師事務所 祝雙夏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