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這句話用來評價曹操也算是中肯之至,曹操也算是不僅在三國時代,也在整個中華文明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有著多重性格的曹操被后世諸多評價,甚至有曹操死后有句話是“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暗指天下讀書人對于曹操評議,暫不說是褒是貶,誰人又能以何見識來非議這個梟雄,即使曹操尸骨已朽,可是誰又能自比多過千年前的魏武帝曹操望向殘破不堪的戰亂年代和氣數漸盡的大漢江山眼中閃過的雄霸天下的錚錚鐵志。
唐太宗李世民同樣是一個殺伐果決,眼界天下的雄主,李世民似乎擁有做皇帝的諸多品質,禮賢下士,虛懷若谷,以史為鑒,勵精圖治,愛民如子,另一方面李世民也是親手參與了天下的爭奪,同樣養成了李世民當機立斷,胸懷大略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治國態度。就是這么一個可以在馬上打天下,下了馬可以治天下的皇帝,對曹操的的評價有這么一句話“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余,萬乘之才不足”。
這句話不用解釋,想必也都懂,一將之智有余,這句話算是承認了曹孟德戎馬一生的將帥之才。不管是官渡之戰還是之后的赤壁之戰,這兩個改變三國戰局,同樣也為曹操劃定人生界線舉足輕重的戰役,都是曹操作為不同地位,不同形勢參與的兩場戰役?!爸怯嬍饨^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边@句話是諸葛亮對曹操的評價,在諸葛亮看來,曹操向來是以自己的“謀”多過“時”,這也就是強大如曹操卻沒有做到統一天下的大業。李世民曾經為曹操寫過祭文,也很感慨惋惜曹操的大業未成,贊嘆曹操雄武之姿,只是天意莫測,時也命也。
而李世民對曹操的為人也頗有微詞,認為曹操詭計多端,不恥他的為人。也許是因為曹操“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任人唯才,而不唯賢,即使品行多么惡劣,不忠不義不孝都能舉為官,這可能是李世民深惡痛絕的一點。這里也思考一下,對于曹操來講,天下未定,他需要平定天下,亂世之爭,太顧及那些賢德淑良,可能打天下就少了一大批能人志士。換言之,我不用這些人,也有人用,有句話這么說,用人之長,天下無不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無可用之人。
而李世民如今天下已定,著重的是文治,隋末唐初社會動蕩數年,好不容易穩定下來,尚武肯定不可能,任何一個想要維持國家穩定長治久安的都不可能繼續走窮兵黷武的道路。而且李世民治國儒釋道并施,毫無疑問,與曹操學申韓法家的做法一定是有相悖的。李世民要表達的意思也是很簡單,就是說曹操的確是一位不世之才,領軍統兵天下沒有幾個人能比,但是永遠離帝王之境差一步,這一步曹操也永遠邁不出來了,也沒辦法,畢竟曹操終其生一生都沒有稱帝。
話說到這“萬乘之才不足”這句話就不用解釋了,小生這么想的,李世民這句話沒有褒沒有貶。當時李世民說這句話的時候已經是知天命的年紀了,這時候的李世民回首自己的一生,心里免不了和歷代的皇帝能人作比,李世民登帝位同樣是利用了雷霆并且殘酷的手段,但登基之后便勵精圖治,虛心納諫,常常憂國憂民,利用自己的能力開創了一個盛世紀元。
李世民很清楚,后人永遠都會拿出自己以前做過的所有事情來評價,自己終其半生都在為自己加上一個圣君賢主的標簽,他作為一個公眾人物,一言一行都影響整個社會的輿論,君權神授的思想自董仲舒以來就是象征著封建帝王統治的標志性思想。他是天子,他怎么可能說出“寧我負人,休人負我”這樣的話。
所以李世民一言一行必須要符合自己的“本性”,即使他是喜歡曹操的雄心偉略的霸氣,即使他喜歡曹操的磅礴大氣的詩詞,即使他喜歡曹操快意恩仇的血性。但是他也不能直接說出來,就比如他也曾說過“漢武驕奢,國祚幾絕”,說過隋文帝夫心暗則照有不通,至察則多疑于物,都是李世民站隊堯舜之流的帝王心術,無謂褒貶,僅此而已。
(十月原創,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