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產業已成為重慶經濟發展支柱產業,對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提高經濟社會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金融的大力支持。圍繞金融如何支持信息產業發展,筆者先后赴兩江新區、渝北、南岸、永川、江津五個區進行實地調研,較好掌握了金融支持信息產業發展的具體情況和運作方式,并研究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一、金融支持信息產業發展的主要模式
目前,金融支持信息產業發展主要通過債權融資、股權融資、生態圈內產融互動、政策專項資金等方式實現。
(一)依托銀行債權融資。一是銀行貸款直接支持。信息產業園區建設開發主要依托平臺公司貸款支持,信息企業直接從銀行獲得貸款較少。二是搭建融資租賃支持平臺。兩江機器人融資租賃公司充分發揮融資租賃的杠桿作用,為本地企業改造升級提供超過15億元的資金支持。三是依托政府專項基金撬動銀行資金。兩江科技創新專項基金先后與銀行、擔保公司等機構合作,按照一定比例放大杠桿,為中小微科創企業提供投融資服務,累計發放貸款9億元。
(二)引入社會風險投資。互聯網大數據等輕資產企業一般采取股權融資。例如,豬八戒網先后獲得博恩科技、IDG、重慶文投、賽博樂等機構多輪投資。兩江新區與博恩集團易一天使成立互聯網產業投資基金,已投資80多家公司;與隆訊科技設立移動游戲產業投資基金,已投資4000萬元,涉及多家移動游戲企業。仙桃數據谷投資管理公司已對5家企業進行股權投資,總投入資金約1000萬元。永川軟件園創業團隊獲得7-8家風險投資,單個項目融資500萬元。
(三)打造生態圈內產融互動。產業擴張支撐金融業態發展,金融業態豐富又反哺產業提升,進而實現產業與金融的互動。豬八戒網從平臺進化到生態后,開始打造自身的金融平臺。旗下“八戒金融”在對接外部十余家數據公司的同時,在生態圈內充分利用大數據增信,為平臺上1700萬雇主和服務商提供小貸、保理、股權、基金等融資服務,如對雇主提供分期貸和首付貸、對服務商提供小額貸款(金額小、周期短、審核快,年化15-18%、按日計息)共計10億元。
(四)爭取政策專項資金扶持。一方面,爭取發改委專項資金支持,如重慶超硅公司獲得4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明股實債、期限15年、年化1.2%),豬八戒網獲得6000萬元低息補貼,云叢科技獲得3000萬元重大專項資金。另一方面,市級層面成立了專項資金,如科技創新激勵扶持基金,為中小微科創企業提供投融資服務;創業種子投資基金,以公益參股、免息信用貸款等方式支持創業創新。
二、金融支持信息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金融在支持信息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關注。一是金融支持政策有待整合。信息產業的金融支持政策涉及發改委、經信委、科委、財政局、金融辦等多個部門,亟需梳理、統籌和整合,明確牽頭部門,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和聯動。二是債權融資渠道不夠通暢。傳統金融機構經營理念與信息技術企業“輕資產、高風險”等特征不相符。高風險必然要求高回報,銀行在只尋求固定收益的情況下,參與意愿不強。目前,針對信息企業的精準化銀行產品和服務欠缺,如何針對信息產業特點加快金融服務創新亟待破題。三是股權融資渠道亟待拓寬。現有產業基金細分不夠,尚未有專門針對信息產業的引導基金。同時,國有資本對外投資缺乏容錯機制,主要以“明股實債”方式投資創業項目,市場化投資機制尚未形成。此外,主城以外區縣吸引市場化社會風險投資規模有限。四是風險分擔機制有待完善。一些銀政合作貸款產品的風險分擔比例不盡合理,銀行在無抵押擔保和風控約束條件下,參與支持的積極性不高。如果沒有建立健全增信、擔保和保險機制,僅靠銀行或單一的社會資本,難以為信息產業發展提供有效的資金支持。
三、金融大力支持信息產業發展的若干建議
信息產業內涵廣泛,有傳統和新興之分,不同產業方向、發展階段的特點和資金需求不同。同時,信息產業發展包括信息產業園區建設、重點企業發展以及初創企業成長等不同層面。因此,要細分產業、周期、融資需求,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強化分類管理,努力提供差異化金融服務。
(一)加快金融創新,全方位支持信息產業發展。一方面,要加快產品創新。通過提高利率、延長期限等方式,改進現有貸款產品,使收益與風險和成本相匹配,不斷提高金融產品的適應性。同時,研發推出知識產權、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質押、訂單質押、應收賬款供應鏈融資等信息產業專屬信貸產品,滿足不同對象的融資需求。另一方面,要創新金融服務。探索銀政企合作模式,充分發揮產業鏈帶動作用,在服務重點企業發展的同時,支持信息產業鏈上下游創業企業。加快推進投貸聯動在重慶信息產業試點,依托股權投資基金引導項目落地,信貸跟進持續支持項目發展。探索設立專門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的民營銀行,加大對科技創新型企業的支持力度。
(二)拓寬融資渠道,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引導基金。一是盡快成立信息細分產業引導基金。如設立人工智能產業引導基金、移動游戲產業引導基金等,提高產業引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二是鼓勵園區平臺發起成立產業引導基金。園區平臺在招商過程中能發揮審核把關作用,在日常運營中能對園區企業實行監督管理。依托園區平臺設立產業引導基金,能夠促進企業落地,加快推進產業發展。三是依托政府購買服務、補貼等形式,鼓勵重點信息企業設立創業基金,發掘并支持產業鏈上下游有業務關系和發展前景的創業團隊。
(三)深化銀政合作,充分發揮財政金融杠桿作用。一方面,引入政府增信機制,在市級層面或區縣層面成立信息產業擔保基金或風險補償基金。通過銀政共管方式,由園區篩選推薦客戶,銀行負責審核把關,擔保基金或風險補償基金為信息企業融資提供擔保,合理設計風險分擔比例,引導更多低成本的銀行資金流向信息產業。另一方面,搭建要素平臺,多渠道為輕資產企業增信。加快權益類科技要素交易平臺、科技產品電子商務平臺以及無形資產評估交易平臺建設,依托大數據技術為企業評級,降低擔保公司的服務成本,為輕資產信息企業增信提供更多可能。
(四)突破制度障礙,加快完善國有資本投資管理。一方面,探索建立國有資本對外投資的容錯機制。允許種子投資基金或產業引導基金,依托產業園區的信息優勢,按照市場化機制,直接投資(領投或跟投)一批有發展前景的信息產業創業項目。另一方面,積極推廣“政府引導+市場化投資”的委托代理投資模式。產業基金負責市場化投資,國有資金作為LP,不參與具體項目投資,但要求基金的一定比例投資于信息產業,同時要求固定收益保障,并在約定年限內退出,充分發揮國有資本的引導作用和社會資本的專業能力。
(五)引入科技保險,探索完善風險分擔機制。引導和扶持信息產業發展離不開政府的積極參與。信息類創業企業的財務、融資能力較弱,遇到風險容易陷入危機。要盡快啟動科技保險試點,探索推出研發責任險、小額貸款保證保險、關鍵研發人員意外險、項目投資損失險等科技保險產品,分散創業風險,提高創業主體的積極性。同時,加強銀政保合作,通過政府補貼保費、銀行貸款支持等形式,創新推出集知識產權質押、科創企業成長貸、科技保險等為一體的綜合金融服務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