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機器,和機器一樣,每個器官、部位都有最初的設計使用壽命,而膝關節的壽命大約70年,那為什么常有三四十歲的人,年紀輕輕就出現膝關節疾病呢?
人到中年,大家發現膝蓋開始出現問題了,比如:有酸痛感、彎曲時“咔咔”作響、靈活度降低等。
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膝蓋發酸,所以,一到休息日,大家都想宅在家里,能躺著絕不坐著,能坐著絕不站著。
其實,上面那些現象多半都是“上實下虛”之癥,說白了,就是氣血不通了,下不到膝蓋乃至整條腿了。
有些人可能會說:膝蓋氣血不通就不通唄,不就累點兒么,能有多大事兒呀?
別說,膝蓋氣血不通還真能讓你“攤上事兒”,而且是大事兒。
為啥呢?
膝蓋氣血不通說明經絡堵塞了,而氣血要輸送到腳部就必須經過膝蓋,經絡堵得連膝蓋的氣血都供應不上了,又何談它的下一站——腳呢?
所以,膝蓋氣血不通之所以糟糕就在于:它的影響是逐層遞進的,它會直接影響腳部氣血,而后影響全身氣血。
具體來說,按摩疏通膝蓋最主要可以帶來兩大好處:
膝蓋是最易損傷的關節之一,據統計,40歲以上的群體,膝蓋損傷的幾率高達3成!很多人甚至同時伴有膝蓋冷痛、積液、水腫、骨刺等癥狀。
那膝蓋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膝蓋歸根到底是一個關節,我們每天走路、下蹲、跳躍都要用到它,時間長了,它就跟軸承一樣會產生磨損。所以,如果膝蓋不好,還拼命鍛煉,會讓膝蓋磨損雪上加霜。
再來看骨刺,骨刺為什么疼痛?有人認為是刺戳的,其實并不是這樣,骨刺本身并不會讓人疼痛,而是骨刺旁邊的瘀血壓迫神經,引起疼痛。因此,把瘀血化解掉,能很大程度上緩解疼痛。
雙腳是距離心臟最遠的地方,心臟負責泵血,把血輸送到腳部算是“長途”。顯然,要一下子把氣血引到雙腳是不容易的。
膝蓋就好比心臟與雙腳之間的“中轉站”,因此需要疏通膝蓋經絡,將氣血引到膝蓋,膝蓋氣血充足,就能順利下行到雙腳,雙腳氣血暢通了,全身氣血才能暢通。
按摩以下5個穴位:膝陽關穴、膝眼穴、鶴頂穴、犢鼻穴、陽陵泉穴,需要注意的是,按摩時最好能講究順序。
第1步:按摩膝陽關穴,關,就是關卡的意思,按摩膝陽關穴就是為了打通膝關節的關卡,起到疏利關節的作用。
膝陽關穴在膝外側,當陽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處。(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第2步:膝眼穴,經外奇穴,包括內膝眼穴和外膝眼穴,這一步之所以要按摩膝眼穴,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活血通絡利關節,還能調理膝關節痛、下肢痿軟等問題。
膝眼穴在髕韌帶兩側凹陷處;內側的稱內膝眼,外側的稱外膝眼。左右各2穴,共4穴。
第3步:按摩鶴頂穴,鶴頂穴是氣血下行沖開犢鼻穴的必經之路,鶴頂穴按摩之后,會先被氣血沖開,幫助身體祛風除濕,消除膝蓋的部分疼痛。
鶴頂穴在髕骨上緣正中凹陷處。(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第4步:按摩犢鼻穴,目的是通經活絡、疏風散寒、理氣消腫,為身體補足氣血,還能緩解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等。
犢鼻穴在膝部,髕骨與髕韌帶外側凹陷中。(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第5步:陽陵泉穴,屬膽經,膽屬木,木主生發,故而陽陵泉穴可生發陽氣,并且,木能生火,木氣一旺,則能生火。陽陵泉穴是“筋之會”,凡筋病幾乎都可找陽陵泉穴。
陽陵泉穴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1、“上實下虛”、“上熱下寒”的人,比如腿寒、腿酸、腳力差的人;
2、心情煩躁、焦慮不安的人;
3、久坐且運動量不夠的人(容易加重膝關節瘀堵);
4、本身體質虛寒、氣血凝滯、身體乏困的人(能改善氣血、排出垃圾、提高免疫力)。
—— 感謝您的轉發,讓更多的家庭更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