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虛熱方藥
元氣不足,引起陰火獨旺,陰火與元氣不兩立,元氣充,陰火自然戟?斂下降,陰火叫元氣之賊。元氣不足,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
虛熱是陰陽氣血不足,而引起的發熱,分別有陽虛,陰虛,氣虛,血虛的癥候;虛火是真陰虧損,引起的熱性病狀,傷陰癥狀明顯。現低熱,或午后潮熱,手足心熱,口干盜汗,唇舌嫩紅,或絳,脈虛數等;醫家王太仆說:“狀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醫籍名言:真陰之氣本無余,真陰之病,都是不足,陰勝于下,原非陰盛,是命門水虧也。水虧其源,陰虛之病迭出。火衰其本,則陽虛之證迭出。正如醫家王太仆說,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無水無火,皆在命門,統稱為陰虛之病。五臟為人之本,腎為五臟之本,命門為腎之本,陰精為命門之本。凡明陰陽諸病變,當責于命門。
《婦科證治。錢伯煊編》:醫家吳鶴皋說“血實則身涼,血虛則身熱。所謂脈虛,血虛是也。”肝血虛:易生內熱。致兩脅疼痛,頭暈目眩,口燥咽干,寒熱往來,神疲食少,月經不調,乳房作脹,舌質淡紅,或淡白,脈弦而虛;
1清虛熱(血虛發熱):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知母:清熱除煩,滋陰存陰,去腎火,滋腎水,清骨蒸。
⑩白微:白微:涼血清熱。熱病傷陰發熱,余熱不清,善清血分邪熱,治溫熱病發熱,陰虛發熱,產后血虛發熱,及一切不明原因的發熱。清血利小便,熱淋莖痛,治陰虛潮熱,低熱不退,尿路感染,涼血清熱。
⑾胡黃連:清溫熱,退虛熱,燥濕消疳。入肝胃大腸經。心經,清下焦濕熱較黃連為捷治陰虛血熱骨蒸勞熱。
⑿西洋參:益肺陰,清虛熱,生津止渴。
⒀鱉甲咸寒入肝脾經。直入陰分,滋陰潛陽,軟堅散結,退虛熱。
龜板:咸甘寒,入心肝腎經。滋陰潛陽,益腎強骨,固經止崩。
⒁丹皮:生用清熱涼血,酒炒活血化瘀,炒碳止血,辛寒偏涼血去瘀,偏清透,
清血分伏火退無汗骨蒸,適無汗癥。清虛熱,活血行瘀,瀉腎火心火,與赤芍同
⒂赤芍:苦微寒,入肝經,活血消腫,清熱涼血,用量6-9克,血虛無瘀滯,血
枯閉經,孕婦忌,反黎蘆。
⒂生地:地黃:滋陰涼血清熱。清熱涼血,滋腎補腎,有寒濕不用治陰虛發熱,
血熱妄行,干咳無痰,月經趕前五心煩熱,心悸耳鳴。鮮品清熱強,干品滋陰強。
旱蓮草涼血止血,補肝腎,療陰虛血熱。
黑木耳補氣益志,涼血止血。
郁金:療神志不清,驚狂癲閑,行氣解郁,涼血止血。
虛熱用補血湯,補氣生血,虛熱自除;
陰虛發熱:珍珠草5錢,旱蓮草5錢,金絲草一兩,水煎服;
氣虛發熱:黨參3錢,茯苓3錢,枳殼2錢,陳皮錢半,蘇葉2錢;
血虛發熱:首烏一兩,枸杞根5錢至一兩;
治神經性低熱:甘草3錢浮小麥一兩,大棗5枚,棗仁4錢,遠志2錢,夜交藤4錢,丹參4錢;
虛熱無汗用牡丹皮,地骨皮;
靈芝補肝氣,安精魂,使人有寬容仁恕的胸懷,治神經衰弱,失眠,增智,養筋,增強記憶力,聰耳明目之功。性淡溫,強身明目。有青芝,赤芝,黃芝,白芝,黑芝,紫芝等。研粉1-1.5克。
靈芝(石耳):一兩五錢,水煎分二次服,治虛熱不退。
治神經性低熱:甘草三錢,浮小麥一兩,大棗五枚,酸棗仁四錢,丹參四錢,水煎服。
治血虛發熱:首烏一兩,枸杞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同治陰虛發熱,火不明顯者。
治氣虛發熱:當參三錢,茯苓三錢,枳殼二錢,陳皮錢半,蘇葉二錢,水煎服。
治陰虛發熱:珍珠草五錢,旱蓮草五錢,金絲草一兩,水煎服。
地骨皮飲加減:地骨皮9克,丹皮9克,干地黃12克,當歸9克,白芍9克,白微9克,黑豆12克,遠志6克。
方解:地骨皮清虛熱,丹皮涼血化瘀。地黃,白芍養血清熱。當歸養血活血。白微涼血清熱。黑豆補腎泄熱。遠志交通心腎。
治虛熱方(當歸補血湯)當歸6克,黃芪30克,水煎服,功能;補氣生血,適勞倦內傷,血虛發熱,肌熱面赤,煩渴欲飲或頭痛,或瘡瘍潰后膿水過多,久不愈合或婦女經熱,產后血虛發熱等,脈洪大而虛等,重按無力。虛火一般為,唾液分泌減少,口干,手足心熱,潮熱舌尖紅,宜用滋陰降火藥物。治血虛發熱,切忌用散表清熱之劑。
江天成寫于中國河南信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