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中有糯米很幸運,給人們增加了一類柔軟、Q彈、極富延展性的食品。那種軟軟的,黏糊糊的口感就稱糯性。
糯字也延伸用于其他帶黏性的谷物上,如糯麥、糯小米、糯高粱,還有糯糜子(大黃米)、糯玉米等。類似的還有個肉厚純甜的荔枝品種,起名為糯米糍。廣西柳州融水的香柚,因清甜化渣也叫糯米柚。糯性甚至用來形容玉石的細膩,如糯種翡翠。連吳儂軟語也形容為“糯”。
糯本義是指糯米。
糯稻加工后的精米,北方多稱江米,即黏性很強的稻米。糯米在有些食品,尤其是節令食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比如粽子、糕團(青團、打糕、粑粑等)、湯圓或元宵。南方常用于釀造黃酒或制作酒釀(甜酒),故又稱酒米。
糯稻是相對于粘稻而言的。我們日常做米飯的秈米和粳米統稱粘稻米,或叫粘米。粘米是業界的叫法,而民間某些地區所說的“粘米”卻成了糯米的俗稱。糯稻是粘稻在培育中發生了單基因突變而產生的。
糯性實質上是淀粉凝膠狀態的表現。專業上,糯性不僅僅是黏性viscosity,還體現在膠稠度Gel consistency上。
糯米的膠稠度≥90mm,優質的可達100mm;
粳米的膠稠度在80 mm上下;
秈米的膠稠度50mm左右,最好的不過70 mm。
糯米好消化嗎?
粘稻分秈稻和粳稻兩個亞種,含10~30%直鏈淀粉。直鏈淀粉的黏性小,支鏈淀粉的黏性大。秈米中直鏈淀粉較多,因而糯性差。粳米中直鏈淀粉含量較低,糯性稍大。
糯米的淀粉幾乎全是支鏈淀粉,即便有直鏈淀粉也不超過1%,所以糯性極大。糯稻也分兩種,一種是細長的秈型,俗稱小糯;一種是短圓的粳型,稱為大糯,糯性最大。我國種植糯稻占全部水稻面積的10%左右,兩種糯稻產區分布與粘米中的秈稻和粳稻一致。
糯米和其他稻米熱量值差不多。可是支鏈淀粉比直鏈淀粉消化快,因此糯米飯的升糖指數GI 為87,比GI約80的粘米飯高。這大概就是民間認為糯米養人的原因吧。過去食物匱乏的年代,充饑是第一位的,這樣說還可以。如今現代生活人們的能量攝入充足,多吃糯米反倒是容易育肥了。尤其是糖尿病病人,少吃為妙。
然而,大多數人卻認為糯米比粘米更難消化,這如何解釋?恐怕難消化的糯米食品通常是與油脂組合吃的,比如油炸、肉粽、燒麥、糯米雞等。在脂肪的包裹之下無論何種淀粉都是更難消化的。
糯米不僅有大(粳型)小(秈型)之分,還有白紫之分。紫米為糯米中的糙米,比一般白糯米消化吸收慢很多,糖尿病人可以適當吃這類。
最好的糯米
安徽、江浙和遼寧是白糯米主產地,所產品種優良,膠稠度高。
安徽蚌埠市懷遠縣主產粳糯,曾為全國糯稻種植面積最大的縣區和交易集散地,一度獨霸全國半壁江山。知名的五芳齋、三全、思念等粽子,還有米老頭、五糧液等,都是取材懷遠糯米。如今各地群雄蜂起,懷遠糯米已不再獨占鰲頭。
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有:
安徽淮南鳳臺縣的馬店糯米,糯性足。
江蘇常州金壇所產的標糯,明清時期列為貢品,曾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質獎。
湖北省孝感市的孝南區朱湖糯米和應城糯米,屬于秈糯。應城被譽為“全國秈型糯稻第一市”。
另外還有知名產品湖北云夢三崗糯,云南曲靖市師宗縣的黑爾村糯米等,都是有數百年歷史的名品或貢品。
香糯
云南普洱市的景谷大香糯、廣西百色的靖西大香糯,以及貴州黔東南從江市黎平的香禾糯,比普通糯米多了香氣,以“一家蒸飯十家香”馳名中外。廣西崇左扶綏縣板包香糯和云南楚雄州姚安縣三角村糯米,也都是優良的香糯品種。
紫糯
紫糯米是較稀少珍貴品種,又稱血糯、黑糯。
著名的有江蘇常熟鴨血糯、云南普洱市墨江紫米、貴州黔南州惠水黑糯米和大塘黑糯米、廣東增城黑糯米、云南紅河州金平縣紫糯米、廣西河池的東蘭墨米等。
糯米越吃越多
2000年以后,國內食品工業的發展和休閑食品的勃興,糯米及糯米粉的需求逐年攀升,目前產量迅速增至20年前的近十倍。
除了糯米飯、糯米酒、糯米糕團、糯米圓子,或者做各種外皮,糯米也可見洞就鉆,比如塞入雞肚子里、豬腸中、藕孔內……,連棗和辣椒也不放過。
江西九江武寧縣民間有炒糯米小吃。浙江臺州天臺的特產小吃糯米蛋糕,最近大有流行全國趨勢。
麻薯
閩南、臺灣和浙江部分地區有一種類似青團的“草餅”,就是帶餡心糯米糍,閩南人稱麻糍,也有寫作麻粢的。
這種食品很像日本的年糕。年糕在日語叫もち,發音mochi或moji,與麻糍相近,但沒有相互關聯的證據。臺灣地區寫作“麻糬”,糬字太僻,食品店里就寫成了麻薯。
也有人按日語的發音,音譯為麻吉的。
糯米紙
用紅薯、玉米或小麥淀粉制作的可食透明薄膜。為防止變發脆易碎,還添加了少量明膠和卵磷脂。盡管不是糯米做的,也叫成糯米紙,用于糖果等內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