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我國普通人群中每年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生率高于歐美國家,并且引起肝損傷的最主要藥物為各類保健品和傳統中藥(26.81%)。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茅益民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85醫院陳成偉教授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消化疾病領域頂級期刊《胃腸病學》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國大陸藥物性肝損傷發生率及病因學》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納入308家醫院25927例數據,結果顯示:我國普通人群中每年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生率至少為23.80/10萬人,高于歐美國家,并且引起肝損傷的最主要藥物為各類保健品和傳統中藥(26.81%),其他還有抗結核藥(占21.99%)、抗腫瘤藥或免疫調整劑(占8.34%)等。
該研究回顧性分析了2012-2014 年中國大陸地區綜合性醫院和專科醫院住院患者藥物性肝損傷診斷率,并以此為依據估算普通人群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生率。
研究結果顯示:
在中國人群中導致藥物性肝損傷的主要可疑藥物為西藥、中成藥、草藥、膳食補充劑等,并報告了臨床特征及治療現狀等方面的情況。
結果還顯示:
13%的患者為慢性藥物性肝損傷,23.38%的患者在發生藥物性肝損傷時合并有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基礎肝病,而這部分患者的肝損傷情況更為嚴重,并且,發生肝衰竭和導致死亡的風險更大。
美國藥物性肝損傷協作網絡(US-DILIN)的主席Paul B. Watkins教授、歐洲藥物性肝損傷前瞻隊列的首席專家Raul J. Andrade教授等國際著名專家對此研究結果高度重視與高度評價,認為這份來自中國的數據對全面了解全球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生情況、診療現狀并以此提出防范措施具有重大的意義。
據悉,這是國內迄今發表的最大規模的藥物性肝損傷流行病學研究成果。
于此同時這項研究成果又將中藥卷上風口浪尖,對于中藥有益還是有害,眾說紛紜。
“純天然”不等于“無毒害”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18年發布的文件《中藥藥源性肝損傷臨床評價技術指導原則》中,援引了亞太地區的數據,指出中草藥是韓國和新加坡引起藥源性肝損傷最為主要的藥物。
美國藥物性肝損傷網絡研究數據則顯示,草藥和膳食補充劑引起的肝損傷快速增加,其肝損傷構成比從2005年7% 陡升至2012年的19%,但并沒有拿這個數據與西藥直接比較。
因此,無怪乎網友會質疑這篇論文有黑中藥的嫌疑。事實上,西藥引發DILI的幾率同樣很高,在茅益民和陳成偉的研究中,排在第二的抗結核藥也是西藥。
但問題在于,抗結核藥會明確說明其肝損傷風險,這種現代藥物的不良反應事故受到嚴格的監控和評估的,病人和醫生可以先根據風險評估,再決定是否使用。
但中藥的情況就大不同了,其中藥成分相對復雜,肝毒性和安全性研究數據一直很滯后,而普通民眾服用時,并不能意識到中草藥的肝損傷風險,甚至不知道“純天然”不等于“無毒害”。
2017年,國家藥監局和北京中醫藥大學聯合收集了1618分中成藥的說明書,其中80.2%標注了不良反應“尚不明確”,這也助長了中草藥的致肝病風險。
曾任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藥專業委員會主任的周超凡接受《鳳凰周刊》采訪時說到,“中醫藥發展應該與時俱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對于一些傳統上持無毒認知的中藥新暴露出的問題,很多中醫自己也并未做到足夠的重視。”
首先,中藥“天然、無毒副作用”純屬認識誤區,而 “不良反應尚不明確”,更不等于副作用小。
這一研究結果同時也引起了學界廣泛關注,尤其是“各類保健品”一項居肝損傷元兇之首,更是再次敲響警鐘:保健品不僅可能無效,甚至傷害健康!
茅益民介紹,藥物性肝損傷的產生主要來自于兩種情況,“第一,藥物及其中間代謝產物對肝臟有直接毒性作用,比較常見的成分有對乙酰氨基酚,許多感冒藥中都有,因此肝功能不全者、嬰幼兒、孕婦等特殊人群慎用或禁用,且尤其不能在服藥期間喝酒,乙醇進入患者體內會大量消耗谷胱甘肽,導致對乙酰氨基酚生成的代謝物無法與谷胱甘肽結合,造成肝腎細胞損傷,嚴重者可導致肝壞死。這一大類的DILI大多可預測且與用藥劑量相關;第二,人體對藥物有特異質反應,通俗而言就是個體因代謝問題或過敏反應,造成某種藥物成分誘導肝細胞被破壞或死亡。但這一類DILI僅發生在個別或少數人身上,對大多數人是安全的,因此不可預測,在實驗動物模型上也難以復制。”
保健品不是靈丹妙藥
本次研究中,茅益民發現許多由保健品導致的DILI都屬第二種情況,也正因如此,雖然經常有“某保健品吃壞消費者”的報道見諸報端,但仍有不少大眾以“我吃了沒問題”等作為依據繼續消費。據他透露,此次發表的研究論文共納入了中國大陸地區308家醫院的25927例藥物性肝損傷患者樣本,涉及到的保健品種類五花八門,“魚肝油、減肥茶、藥酒、蜂膏、膠原蛋白口服液、蛋白粉、DHA膠囊、葡萄籽膠囊……”他快速報出的保健品種類,幾乎也占去了目前保健品市場上的半壁江山。
“大部分國人購買保健品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免疫功能、維持健康狀態,但保健品不是靈丹妙藥,可能并不能滿足消費者的心愿。”茅益民直言,正常健康人群在日常飲食外,無需額外補充維生素或微量元素,“如出現一些符合缺乏某種營養成分的身體癥狀,首先應選擇就醫,聽從專業指導后以藥物形式進行治療。”
最后小編提醒大家: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請不要被無良保健品騙了。
來 源 / 華醫網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