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學者在消化疾病領域頂級期刊《胃腸病學》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國大陸藥物性肝損傷發生率及病因學》的研究論文。研究首次公布,中國大陸藥物性肝損傷(簡稱DILI)在普通人群中每年發生率至少為23.80/10萬人,高于西方國家報道。同時,在我國引起肝損傷的最主要藥物為:各類保健品和傳統中藥(占26.81%)、抗結核藥(占21.99%)、抗腫瘤藥或免疫調整劑(占8.34%)。
這一研究結果引起了學界廣泛關注,尤其是“各類保健品”一項居肝損傷元兇之首,更是再次敲響警鐘:保健品不僅可能無效,甚至傷害健康!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就此問題再次連線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之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茅益民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暉,解答大眾關心的問題。
部分藥物性肝損成分并不能預測
茅益民首先解釋,由于國際上將草藥與膳食補充劑歸為一大類,因此該研究中列出“各類保健品和傳統中藥”一項,但藥物性肝損70%的原因還是由于西藥導致,大眾應對傳統中醫藥保持理性態度。“更重要的是,比起疾病治療中的用藥,保健品是百姓可以預防、減少甚至消除的肝損來源。”
他介紹,藥物性肝損傷的產生主要來自于兩種情況,“第一,藥物及其中間代謝產物對肝臟有直接毒性作用,比較常見的成分有對乙酰氨基酚,許多感冒藥中都有,因此肝功能不全者、嬰幼兒、孕婦等特殊人群慎用或禁用,且尤其不能在服藥期間喝酒,乙醇進入患者體內會大量消耗谷胱甘肽,導致對乙酰氨基酚生成的代謝物無法與谷胱甘肽結合,造成肝腎細胞損傷,嚴重者可導致肝壞死。這一大類的DILI大多可預測且與用藥劑量相關;第二,人體對藥物有特異質反應,通俗而言就是個體因代謝問題或過敏反應,造成某種藥物成分誘導肝細胞被破壞或死亡。但這一類DILI僅發生在個別或少數人身上,對大多數人是安全的,因此不可預測,在實驗動物模型上也難以復制。”
保健品不是靈丹妙藥
本次研究中,茅益民發現許多由保健品導致的DILI都屬第二種情況,也正因如此,雖然經常有“某保健品吃壞消費者”的報道見諸報端,但仍有不少大眾以“我吃了沒問題”等作為依據繼續消費。他向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透露,此次發表的研究論文共納入了中國大陸地區308家醫院的25927例藥物性肝損傷患者樣本,涉及到的保健品種類五花八門,“魚肝油、減肥茶、藥酒、蜂膏、膠原蛋白口服液、蛋白粉、DHA膠囊、葡萄籽膠囊……”他快速報出的保健品種類,幾乎也占去了目前保健品市場上的半壁江山。
“大部分國人購買保健品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免疫功能、維持健康狀態,但保健品不是靈丹妙藥,可能并不能滿足消費者的心愿。”茅益民直言,正常健康人群在日常飲食外,無需額外補充維生素或微量元素,“如出現一些符合缺乏某種營養成分的身體癥狀,首先應選擇就醫,聽從專業指導后以藥物形式進行治療。”
王暉說,臨床上不時接診到病因不明的肝功能異常患者,“醫護人員首先會懷疑是否為甲乙丙丁戊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或酒精性肝病,但一套檢測下來,結果全部呈陰性。這時我們往往就會詢問,患者是否服用過保健品。她還記得,去年一名患者收治入院后,始終病因不明,循循善誘反復引導了幾天,他才恍然大悟地想起來,“我就吃了點核桃粉加何首烏”。“我們發現,如果患者有其他基礎病史,他們會主動告知用藥情況;但至于三頓飯之外還吃了什么,大家都不太當回事。”
保健品濫用或已成全球問題
其實,保健品也稱功能性食品,仍屬于食品而非藥品,去年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再次明確規定:保健品企業不得宣傳其產品具有疾病預防或治療功能。“相較于經過了完善臨床試驗的藥品,保健品最大的風險在于消費者將其視作維持或恢復健康的產品,但企業本身并沒有對針對安全性、有效性的大樣本研究,哪怕說明書上沒有標注不適用人群或不良反應,也并非人人可用。”王暉說,這項研究也向大眾傳遞了一個重要信息:應理性看待保健品,若已出現肝損癥狀,需考慮相關性并及時告知醫護人員,以便及時診療。
當然,關于保健品的討論并非我國獨有。2月11日,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發布申明,對每年有400億美元規模的膳食補充劑市場揮出監管重拳,向涉嫌健康詐騙的17家公司發出警告或咨詢函,要求在15天內做出回應,否則將查封產品。統計顯示,75%的美國消費者會定期服用膳食補充劑,在老年人群中該比例超過80%以上,在兒童中也達到33%,《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曾發表研究結果,尤其是為減肥而設計的保健品,每年將2.3萬人送入了急診室,在2000年到2012年間,膳食補充劑的負面反應年增長率為166%。
“保健品濫用或已成為全球問題,我國也應盡快將其作為重要監管對象之一。”茅益民介紹,2004年,歐盟明確要求所有非處方草藥和補充膳食劑產品生產商,要向歐洲藥品評估機構注冊并獲產品許可,需對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進行上市前評估。同時,公司需進行上市后監督,并報告嚴重的不良事件。“更關鍵的是,若非處方草藥應用于通常無需臨床處理的小病癥時,需要進行功效研究,且提供醫學文獻中關于相關病癥安全性和療效合理性的文獻。可以說,歐盟將其用類似藥品的標準來監管。”
除了行業監管,大眾也應首先“從我做起”,對保健品持理性態度。“若市民出現明顯乏力、尿液發黃、胃口變差等癥狀,可能提示為肝損傷,應盡快前往醫療機構進行肝功能檢測。”茅益民提醒,“除此之外,可吃可不吃的藥盡量不吃,若單一藥物可控制原發疾病,就不要用多種藥物,并不是吃的藥多病就能好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