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當年,李白在目送孟浩然乘帆東去,剛剛的把酒言歡,已隨著滾滾而去的長江水慢慢消逝。只是,朋友的遠行,倒給了李白一個念想。若干年后,他也來到揚州。
就如同很多人所到一處,經常會俗氣地留字,“到此一游”。知情的人走在蜀岡之上一條林蔭遮蔽的鄉間道路時,會不自覺地脫口說出,“這可是當年李白走過的路”。
說到這樣的話,精神立刻抖擻起來,仿佛借到了李白的仙氣。這種感覺也貫穿在我們尋訪蜀岡的歷程中。
這里是玉溝亭,風聲中還能聽到宮女的嗚咽……
這里是唐代子城的西華門,孟浩然當年是否就從此門進入揚州城……
這里是當年南北主要道路的交岔路口,十里長街市井連,夜市千燈照碧蓮……
依崖傍水,構筑邗城
據“勤走天涯”介紹,蜀岡有大小之分。
小概念的蜀岡,據《揚州畫舫錄》記載,蜀岡之上,三峰凸起,西峰有五烈墓、司徒廟、胡、范二祠;中峰有萬松嶺、平山堂、大明寺諸勝;東峰有觀音山、功德山等景點。范圍相對較小,卻正是古代揚州城發源之地。
左傳記載,“魯哀公九年,吳城邗,溝通江、淮。”時年為公元前486年,這也是最早的有關揚州城的記載。當時,周室勢微,群雄爭霸,吳王夫差為北上伐齊,在長江北岸入海口的蜀岡上筑起了邗城,在蜀岡下開通了邗溝,這是為了“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
為何要選此處設邗城?讓我們先看看這座城的樣子吧。據史料記載,它西起觀音山、東達小茅山,北到古雷陂,南鄰蜀岡南沿的長江古岸。城沒有南門,因為臨江的蜀岡南沿斷崖,就是天然的南城墻,城外一片汪洋,沒有陸路;也沒有北門,只有水關,這是因為城外不遠便是雷陂,可引水入城;東西兩面有城門,人們出入城門可沿著蜀岡通行。顯然,這樣的地理位置是精心選擇的——這里靠山接水,進可攻,退可守,邗溝的挖掘更連通了蘇州吳地,方便軍需補給,更為城市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接山銜海,橫跨江淮
廣義的蜀岡,西起六合、儀征交界處,東至今維揚城北與廣陵灣頭交界處,綿延四十余里,自遠古至清代,岡上岡下出現的文物古跡多達100余處,可謂星羅棋布。然而,如今僅存大明寺平山堂、觀音山,其余皆毀于兵火。
如此眾多的景觀,大致可分為皇家園林、寺觀園林和山光園林。其中,海內外聞名的,有禪智寺、大云寺、山光
位于黃金壩的竹西亭
蜀岡古陸是一片丘陵,西去一直伸入到安徽,連向大別山;東行至泰州、泰縣、海安逐漸消失……
新人介紹
本期揚州地理,網名叫“勤走天涯”的老張加入到我們的尋訪中。聽說本期將要尋訪蜀岡,網友老張自告奮勇,為我們當向導。54歲的老張現已退休在家,熱愛揚州文化,一有空便要到各處走走,對揚州蜀岡,更是充滿了感情。
寺、香阜寺、邗溝大王廟、建隆寺、鐵佛寺、木蘭院、司徒廟、華佗廟、隋江都宮、隋苑、隋堤、漢江都王墓、張公城、徽宗行宮、鎮南王宮、陳公塘、伍子胥祠、盤古寺、來濟故居、堡城城隍廟、倉頡廟等不下20個。
據我市文史專家黃繼林介紹,從地理學上來說,蜀岡是一片丘陵,多數學者把這片丘陵歸入江淮丘陵,蜀岡即是江淮丘陵的余脈。《嘉慶·重修揚州府志》說“蜀岡諸山,西接廬滁。”這片丘陵,西去一直伸入到安徽,連向大別山;向北至龍河、李云一線,再向東北到七里、司徒廟至平山堂、觀音山、黃金壩;東行從儀征的方山、青山開始,經沿山河至胥浦、曹山、新城,至泰州、泰縣、海安逐漸消失。這就是大概念的蜀岡,它橫跨江淮流域,習慣上稱為“蜀岡古陸”。
從地圖上看,蜀岡的東北面有一大片綠色,那是江淮平原,靠近揚州的一塊叫里下河平原。江淮平原在地殼的運動中形成一個坳陷帶,這個坳陷帶長期處于沉降過程中,在大約5000年前最后一次沉降時,被海水浸沒,成為淺水海灣。而在坳陷帶的西部,受西側丘陵緩緩隆升的影響,逐漸露出海面,成為陸地,東部繼續和緩沉降,仍是淺水海灣。
我們可以想象,當時蜀岡東邊,是廣袤無垠的大海,而蜀岡之南,則是浩浩湯湯的萬里長江。5000年前,正值地球氣候最適宜期,植被廣袤。
隋煬駐蹕,浴火重生
與多數古老城郭一樣,自從夫差筑邗城后,這里戰火頻仍,城市幾遭興廢。公元前473年,吳國被越國所滅;公元前334年,楚國吞越,此時邗城已是一片廢墟瓦礫;公元前319年,楚國在舊址重新修筑,因當地“廣被丘陵”,史稱“廣陵”。
及至漢代,吳王劉濞建吳國,定都廣陵,后吳國被廢,又相繼作為江都國、廣陵國的都城。到了三國時期,這里地處魏、吳邊境,戰事頻繁,城郭毀壞,人丁逃亡。市文史專家湯杰先生更是形象地說,“曾經富甲東南的廣陵,成了三不管的地方。”
以至于人們耳熟能詳的三國故事中,甚至很難找到幾個與揚州有關的人物或故事。
之后,揚州又經歷了兩晉、南北朝直至隋初,這段時間正是中國歷史上分裂割據的時期,雖幾經修筑重建,揚州城仍不免毀于戰火,以至于被稱作“蕪城(荒蕪之城)”。
然而,揚州終究如不死鳥一般,在毀壞之后又重新繁榮起來。據記載,隋代的揚州,在平陳之后已相當繁盛。敢作敢為的隋煬帝更是一繼位就開鑿大運河,重修揚州城,在城中偏北處新建了宮城,還按照蜀岡的地形造了歸雁、回流等十處宮殿,又在城西新辟上林苑,為游獵之所。
因為這位皇帝的駐蹕,揚州在廢墟之上迅速再度成為當時最為繁華的城市。
然而,隋煬帝開運河,修宮殿,遠征高麗,在極短的時間內耗盡民力,以至于天怒人怨,被自己的部下縊殺,后被葬于蜀岡之上的雷塘。
歷唐至元,揚州下山
自隋開始,揚州才開始進入真正的繁盛時代。隋開皇九年(589年),開始稱“揚州”,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揚州大都督府由丹陽(今南京)遷到今揚州蜀岡。揚州成了這里的專稱,直到中唐時期,揚州城的城址依然在蜀岡之后,它的主要功能還是政治、軍事城堡。
就像夫差開邗溝一樣,隋煬帝開運河,對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使得處于水運中心的揚州發揮出日益重要的作用。從唐代開始,揚州城開始自山上向山下擴展。唐代揚州在蜀岡之下筑起了南北十五里、東西七里,四周皆有護城河環繞的“羅城”。這也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古代揚州城遺址,它包含了現代揚州古城全部,其城外南達長江,東抵運河,這樣就把蜀岡下面沿古運河的東南一大片居民區和工商業者居住地包進城內,形成了繁華的市井相連的“十里長街”。
而此時,蜀岡之上的“子城(牙城)”依然是城市的中心,官府、衙門的集中之地。及至唐末五代,重又戰爭不斷,揚州常遭兵災,城市屢遭毀壞。直到北宋,商業再次繁榮,城市內可臨街設店,山岡之上顯然不能適應這種需要,蜀岡之上的揚州城逐漸廢棄,而在山下筑了宋大城,即包括現在的城區,再加上北邊長春橋以東鳳凰橋一帶;到了南宋,為抵御金兵侵擾,又在蜀岡唐城舊址筑城,稱“堡寨城”,它與宋大城相隔二里,于是又筑“夾城”以通往來。
今天,我們宋夾城考古遺址公園可以看到,夾城北門直通蜀岡唐城遺址,與“堡寨城”南門相接,其北門則與宋大城西北門接,后又在蜀岡上重修建造“堡佑城”、“平山堂城”,以防元兵占據蜀岡高點,向揚州城內放箭。
直到元代至正十七年(1357年),在宋大城基礎上改筑后來的“舊城”,至此揚州城才徹底離開了蜀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