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九講:天下篇
第18章——[大道廢,有仁義]
【題記】
這一章的思想,還是推崇道德、自然。人與人之間要和,提倡自然純樸的關系,這才是最好的。當呼喚孝慈、忠臣的時候,就已經很嚴重了,不是好事。
【正文】
大道廢①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②慈③
國家昏亂有忠臣
【注釋】
①廢:隱退。
②孝:對長輩孝順。
③慈:對孩子慈愛。
【直譯】
大道隱退,于是有了仁義
智慧出現,大偽相應而生
六親不和,呼喚孝順慈愛
國家昏亂,才有忠臣出現
【繹讀】
大道廢有仁義:大道隱退,于是有了仁義。
這句話的意思是,大道隱退了,才有后世儒家講的仁義禮。按照《禮記》,上古有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時期。這個時候應該是在母系社會,屬于公有制社會時期,大家同吃同住同勞動,也沒有太多的多余的物質,有啥物質都在一起按照需要分配,也就沒有什么私心。公,就是平均分配。所以從姓氏看,姓,屬于母系社會時期,女人為主,所以女生為姓;特點是女性當家做主,因為這個時候大道顯現,而女性敏感,依靠直覺,元神能力強大,能對大道有感應,所以她的能力就比較強大,可以帶領和指導大家。到了后來,大道開始隱退,逐漸地,女性無法感應或難以感應,社會就開始走向依靠男性的識神、力量來獲取生活物資。比如打獵、出遠門等等,就要依靠男性的識神能力、方向感。所以,既然無法感應大道,也就缺少德,道德形影不離嘛,那么社會就走向了靠仁義禮的約束。所以呢這就是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時代到來了,也就是父系社會的到來。女性天性比較慈愛、安靜,攻擊性不強;男性相對來說就沖動、勇猛、強悍。當然這也是陰陽屬性的不同和必然。所以社會就開始進入動蕩不安的時期。
所以大道廢有仁義,這個廢不是我們現在的語義,不是說大道廢除了,大道是獨立不改的;但是它有個隱退而不為人知的時候。既然感應不到大道了,那么自然就逐漸走向了仁義禮。反言之,當推崇仁義禮的時候,也意味著不懂道德真意了。所以,從級別上看是逐次下降,但是這也是大道演化的自然趨勢。
智慧出有大偽:智慧出現,大偽相應而生。
這個時候人的識神就開始起作用,就開始出現了智慧;但是,因為是識神,人與人的之間的那種自然純樸的關系就逐漸失去了。也因為人類社會開始發展,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期,房屋建筑、醫術、畜牧業、種植業等生產力越來越先進,所以人會越來越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就越來越復雜,各種機心技巧,各種欺詐虛偽就伴隨而生,此消彼長,水漲船高。所以說,智慧出有大偽,智慧和大偽是伴生的。
六親不和有孝慈:六親不和,呼喚孝順慈愛。
當社會推崇孝慈的時候,那么也就意味著六親不和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六親:指父子兄弟夫妻。孝:指子女對父母;慈:指父母對子女;兄弟呢?講兄友弟恭;夫妻呢?講相敬如賓。所以這里也看出來,老子還是推崇和,和諧才是自然的。那么我們也可以這么想,要是一個家庭和睦的話,是不是各種疾病和事情也就少?也就自然不需要特別講孝慈。所以我們現階段講《道德經》,在修之于家的級別上講家和萬事興;在修之于鄉的級別上,講和氣生財。有了和氣,家庭、事業、公司才能興旺。
國家昏亂有忠臣:國家昏亂,才有忠臣出現。
同樣,當忠臣出現的時候,意味著國家的昏亂已經到了一個嚴重的時候了,內外交困。板蕩識忠臣,這個不是好事。要按照老子思想,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其安易持,所以到了這個地步就不好辦了。
所以這一章的思想,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把握和,把握自然的道德,有一種自然純樸簡單的關系,這樣才是最好的。等到呼喚孝慈、有了忠臣的時候,往往是已經到了一個嚴重的時候,不是好事。
文化傳統課程鏈接▼▼數萬人因學習經典而受益
原創·品質·公益·傳承·文化·情懷·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