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并非紙上之物,它就在我們身邊,每天左右無數生死, 同時也滋養著永不枯竭、充滿了美好與不幸的創作源泉。現實是如此匪夷所思,生活在其中的我們,無論詩人或乞丐、戰士或歹徒,都無需太多想象力,最大的挑戰是無法用常規之法使別人相信我們真實的生活。”
在大學里,有個朋友借給馬爾克斯一本書,讓十七歲的他第一次讀到了卡夫卡的《變形記》。他驚訝地發現:“有人可以這么寫東西!”
在外祖父家,童年的馬爾克斯浸染于外祖母講述的奇聞異事,真切而迷離。“《百年孤獨》基于我外祖母過去講故事的方式。”寫《百年孤獨》,馬爾克斯用了一年半的時間,但寫之前的構思卻花了十五六年。它發端于一次馬爾克斯開車帶家人去海灘度假,途中靈光一閃,突然想通了那個纏繞自己十幾年的故事該怎么開篇。于是,當即調頭回家,走進書房,坐在打字機前……
馬爾克斯自己認為,《百年孤獨》“根本不是一本正經的作品”。他對這部小說引起的巨大影響始料未及。
在北京朝陽公園的南湖西南角,有一座馬爾克斯雕像,它是哥倫比亞駐華使館贈送的,雕像基座上刻著馬爾克斯的一句話:我想做的只是講一個好故事罷了。
“外祖母過去講故事的方式”,給了馬爾克斯一個獨特的視角和焦距,由此,他看見了一個真實世界的翻版,并不魔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