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圍子”的中國史——先秦城邑7000年大勢掃描(之四)

(二)龍山時代后期(2300-1700BC)

龍山時代后期,北方地區的老虎山文化持續發展,出現了陜北神木石峁那樣的超大型石城。長江中游地區的石家河文化在持續興盛一段時間后走向衰亡,城壕聚落也退出歷史舞臺,或與中原地區文化的沖擊有關。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黃河中游中原左近及海岱地區,垣壕城邑蓬勃發展。長江上游成都平原也集中出現城邑群(圖一)。

1.河套左近與晉陜高原

前已述及,大體在阿善文化的晚期,內蒙古中南部的岱海、黃旗海到河套地區興起了 “老虎山文化”,年代相當于廟底溝二期文化晚段到龍山時代后期之初①,絕對年代或可上溯至公元前2500年。其后,老虎山文化擴展到了包括陜北、晉中北和冀西北在內的北方地區的大部②。一般將此區的龍山時代文化又分為前后兩段。總體上看,這類文化遺存的重心有逐漸南移的趨勢。

圖一 龍山時代后期城邑分布

就包含有石城址的文化遺存而言,活躍于阿善文化時期的內蒙古中南部包頭東部大青山南麓聚落群此期已衰亡,鄂爾多斯東部黃河兩岸的聚落群持續存在,而東邊岱海地區的老虎山文化聚落群在龍山時代后期前段興盛起來。

內陸湖岱海周圍地區已發現老虎山文化遺址10余處,遺址規模多在數萬至10萬平方米左右,遺址間距一般在3-5千米或更近。其中涼城老虎山、西白玉、板城和大廟坡4處發現有石砌城垣③。這些石城址均位于蠻汗山南麓的東南向陽坡地上,面向岱海及其周圍的開闊地(圖二)。石垣沿坡地兩面或三面斷續分布,多呈簸箕形。城址內都有成排或成片分布的房屋群。各聚落間看不出明顯的地位高低和主從關系④。

圖二 岱海附近石城與其他聚落分布

至龍山時代后期晚段,岱海地區的定居農耕文化聚落群消失,農業文化進一步南退至鄂爾多斯及陜北地區,隨之修建了更多的防御性石城⑤。

鄂爾多斯東部黃河兩岸,龍山時代前期阿善文化階段的石城聚落應還持續使用,同時,還發現了可能新建于此期的石城,如準格爾旗寨子上⑥、清水河縣后城嘴遺址⑦等。

與內蒙古中南部的老虎山文化聚落群減少甚至消失的情況形成對比的是,進入龍山時代后期晚段,偏南的陜北榆林地區遺址的數量反而有明顯的增多。據統計,在總面積約4.3萬平方千米的榆林地區共調查確認了820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中仰韶時代遺址125處,龍山時代遺址則達695處,是仰韶時代遺址的6倍⑧。這種此消彼長的變化,很可能與公元前2000年前后氣候趨于干冷導致局部環境惡化、人群大規模遷徙有關⑨。

進入龍山時代后期晚段,此區聚落形態上最令人矚目的是陜西神木石峁大型城址⑩(圖三)的出現。由外城、內城和其內的“皇城臺”臺城組成的大型壘石城址,總面積逾400萬平方米。內城和外城的城內面積分別為210余萬平方米和190余萬平方米。城墻范圍內發現有多處集中分布的居住區、陶窯和墓葬區,遺物幾乎全屬龍山時代晚期和二里頭文化時期。從城墻的層位關系和出土遺物可確認城址始建于龍山時代中期或略晚,毀棄于二里頭文化時期。這是一處超大型的中心聚落,在北方文化圈中應占有核心地位。

圖三 神木石峁

值得注意的是,如此規模的內、外城圈圍區域內,溝壑縱橫、地勢崎嶇,有些區域顯然并不適于居住生活,其具體功能用途究竟為何,是否用于畜牧或其他活動,均有待進一步探究。

與神木石峁大體同時的大中型石城,還見于黃河東岸的山西興縣碧村?。在黃河西岸,屬于此期的石城聚落,多集中于陜西榆林地區的黃河一級支流流域,如前述榆林橫山金山寨等遺址位于無定河流域、寨山遺址位于石馬川流域,佳縣石摞摞山遺址位于佳蘆河流域,桃柳溝、薛家會遺址位于禿尾河流域,神木寨峁遺址位于窟野河流域。中型石城聚落多具有兩重或三重結構?。又據披露,黃河東岸呂梁山以西已發現石城址達11處?。

2.黃淮流域

黃淮流域的城邑,在龍山時代后期明顯可分為中原左近和海岱地區兩個組群,以下分別敘述之。

(1)中原左近

指黃河中游及淮河的最大支流潁河上游區域。進入龍山時代后期,這一地區集中出現了一系列城址。

地處晉南的陶寺遺址?總面積可達430萬平方米?,而圈圍面積達280萬平方米的大城興建于陶寺文化中期?。目前可以確認的陶寺文化早期的圈圍設施,就是面積近13萬平方米的環壕,以及其近旁零星的夯土墻遺存。在它們的南方,還發現了面積達4萬平方米的大型墓地,使用時間與居址相始終?。到了陶寺文化中期,環壕西北可能新挖建了排水渠,圈圍起環壕和大型墓地等遺存的大城得以興建。城的南部還發現了圈圍起同時期大墓等遺存的小城(圖四)。陶寺遺址成為黃河中游一帶最大的中心城邑,一般認為具有都邑的地位。

考古調查表明,陶寺文化聚落的分布,主要限于陶寺都邑所在的臨汾盆地。盆地位于汾河下游,迄今已發現百處以上同時期的遺址。從面積和內涵上看,遺址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級,形成以陶寺都邑為中心的多層次的聚落群。距陶寺都邑直線距離不過20千米、中隔塔兒山的方城—南石遺址,面積逾200萬平方米,左近的開化遺址面積100余萬平方米,可能是陶寺古國的另兩處重要的中心聚落?。在近年的區域系統調查中,又在陶寺以北的古湖沼區附近,發現了以縣底遺址(面積約110萬平方米)為中心的聚落群?。

圖四 襄汾陶寺

新近發現的絳縣周家莊大型環壕聚落?,其龍山文化時期遺存分布總面積達450萬平方米,壕內面積約300余萬平方米。這一發現修正了既往陶寺文化的分布限于臨汾盆地的認識。

在太行山東南麓的黃河兩岸至潁河上游一帶,迄今已發現了10余處城址。屬于豫西、豫中地區王灣三期文化的城邑最多。其中,屬于該文化王灣類型的垣壕聚落,有博愛西金城

、溫縣徐堡
;屬于該文化煤山類型的垣壕聚落則有登封王城崗?、新密古城寨?、新鄭人和寨?、漯河郾城郝家臺?、平頂山蒲城店?,在新密新砦?、禹州瓦店?等地還發現環壕跡象。

圖五 豫中地區龍山時代聚落群

在王灣三期文化的東北和東方,還分布著屬于豫北冀南地區后岡二期文化的城址如河南安陽后岡?、輝縣孟莊?、濮陽戚城?,屬豫東魯西地區造律臺文化的城址如河南淮陽平糧臺?等。

可以以發現城址較多的煤山類型遺址分布為例,大致管窺這些城址在聚落群中的地位。嵩山東南的豫中地區,共發現300余處龍山文化遺址。其中錯落分布著20余處大中型聚落,應是各小區域的中心聚落。這些中心聚落中又有6處是垣壕聚落或環壕聚落。每個聚落群都由一、二級中心聚落(面積在10萬和20萬平方米以上)和若干小型聚落(面積在數千至數萬平方米)組成。所有中心聚落都位于河流附近,它們的距離在25-63千米之間,平均距離40千米,平均控制區域面積1200多平方千米。聚落群之間往往有遺址分布稀疏的地帶,表明這些共存的政治實體似乎有一定的疆域限制。大致等距分布的中心聚落和防御性設施的存在,顯示這些政治實體具有分散性和競爭性(圖五)

據分析,這些城址除個別遺址如漯河郾城郝家臺的始建年代稍早外,大部分城址的興廢時間相近,延續時間不長,但“凡有城址的遺址,文化遺存均相當深厚,這些遺址無一處在城址棄用后即聚落搬遷、文化中斷。”盡管無法對絕對年代做細致的把握,但可以估定這些城址的主要存在時間集中在公元前2100年-前2000年前后。而從空間分布上看,城址集中分布于王灣三期文化王灣類型的東北部邊緣和偏東南的煤山類型,以及介于中原與海岱兩大文化區之間的后岡二期文化和造律臺文化范圍內?。

考慮到考古學對遺存“共時性”把握的相對性,以及上述聚落群文化面貌上較強的地域性,尤其是這一時期在整個中原地區并沒有發現超大規模的、具有跨區域影響力的中心聚落,沒有顯著的區域整合的跡象,因而,一般認為城址產生的主要原因應是聚落群之間的緊張關系,也即,“危險首先出現在規模和城址相當乃至更大,且內部結構大致相同、卻無城垣建筑的附近村落之間的可能性甚大,而未必從一開始就來自距離更遠的集團。只是隨著在一系列沖突中某個聚落,譬如平糧臺或古城寨最終取得了在整個聚落群中的支配地位后,越來越多的緊張關系才逐漸轉移到更大的群體之間來了。這似乎是目前資料所見有關中原早期國家形成的方式”?。

總體上看,中原及其鄰近地區的這些城址均為夯土城垣,一般坐落于平原地區的近河臺地上,地勢都較周圍略高。平面形狀雖不盡相同,但基本上都近(長)方形。城垣的構筑一般采用堆筑法,平地起建或挖有基槽,個別城址已使用版筑法。城內都存在有較豐厚的同時期文化堆積。城址面積從3萬多平方米到30余萬平方米不等。各城址所在遺址的龍山文化遺存延續時間較長,但作為擁有城垣的城址,其存在時間只是龍山時代中極為有限的一段。考古學文化譜系的研究表明,這些聚落群分別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傳統,而大量的殺殉現象、武器的增多和一系列城址的發現又表明它們之間存在著緊張的關系,沖突頻繁地發生。

在上述城址相繼廢棄后的龍山時代末期,約當公元前1900年前后,嵩山周圍地區的“新砦類遺存”中出現了新密新砦?、鞏義花地嘴?、汝州煤山?等幾處環壕聚落;僅在這類遺存的邊緣地帶發現了小型垣壕聚落,如面積僅2.2萬平方米的鄭州東趙?。

據報道,新密新砦大型聚落南以雙洎河為自然屏障,中心區約6萬平方米的區域由環壕(內壕)圈圍起來,其內分布有大型淺穴式建筑基址等重要遺存,發現了包括銅容器殘片在內的重要遺物。70萬平方米的設防聚落規模,在龍山時代末期的中原腹地首屈一指。大概到了“新砦期”,三面臨河的、半島狀的聚落北緣又有人工開挖的壕溝連通河流和自然沖溝,形成面積達100萬平方米的封閉空間。總體上看,當新砦大邑走向興盛時,其他龍山城邑已經衰落甚至廢棄;至其全盛時,后者已全部退出歷史舞臺。

與前述龍山時代后期的城邑相比,新砦大邑拋卻了方正的城垣規制,而以并不規則的壕溝連通自然河道、沖溝形成防御體系,這構成了其較為鮮明的聚落形態上的特色。中心城邑的龐大化和以環壕取代圍垣,成為處于龍山時代和二里頭時代之間的 “新砦類遺存”的重要特質之一。可以說,新砦大型設防聚落的出現,給數百年來中原腹地城邑林立的爭斗史畫上了一個句號,表明較大范圍內社會集團間的整合歷程已拉開序幕?。

(2)海岱地區

海岱龍山文化分布于黃河和淮河下游的山東省及鄰境地區,總面積超過20萬平方千米。目前已正式公布的遺址數量超過2000處,這不僅超過了此前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也遠多于其后的岳石文化和商代文化,直到1000多年后的東周時期才被超越。所以,龍山時代后期是海岱地區歷史上第一個人口高峰期,且持續了數百年之久?。

繼大汶口文化晚期該區偏南地域出現環壕和垣壕聚落后,進入龍山文化時期,城址在較廣大的范圍內都有發現(圖六)?。

大汶口文化晚期已出現垣壕聚落的魯東南地區日照堯王城、五蓮丹土城址延續使用至此期。據分析,以堯王城為中心的魯東南沿海地區的南區,聚落形態呈典型的金字塔狀結構,即大型中心聚落只有1處,二級聚落為8處,而三級小型聚落多達172處?。而以丹土和兩城鎮為中心的魯東南沿海的兩城地區,也存在著三個等級的聚落遺址,這種聚落結構在遺址的數量上呈現金字塔狀分布。三個等級的聚落遺址,在空間分布上較為均衡,兩城鎮位于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中部位置,而二級聚落多數也在河流附近,只是周圍的活動區域略小而已。這一聚落形態顯示了龍山文化時期的社會,已經進入“都、邑、聚”三級控制體系的早期國家階段?。

圖六 海岱地區龍山文化城邑分布

魯北山前地帶至魯西北平原南緣,此期出現了濟南章丘城子崖?、淄博臨淄桐林?、鄒平丁公?、陽谷景陽崗?等數處垣壕聚落。屬于淮河流域的海岱地區南部則發現有山東費縣防城?、滕州莊里西

和江蘇連云港藤花落
等垣壕聚落。

使用時間較長的海岱龍山文化城址,多有雙重或多重圍垣或環壕。據分析,情況比較明確的幾處城址的不同城圈基本上為先后關系,即內圈的時代較早,外圈的時代較晚。也即,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多數城址在使用過程中除了有規模不等的修葺和增補之外,還進行過較大規模的擴建。

此外,在山東壽光邊線王

等遺址還發現了環壕遺存。

總體上看,海岱地區的城址形狀多數不甚規整,均為平地起建,垣壕相連,由于筑城技術以堆筑為主,城垣一般并不高大,要靠垣壕結合才能起到防御作用。大多數城址存在二至三層圈圍設施,基本上應為先后關系,反映了城址持續擴大的事實。這些城址大都有圍繞自身的聚落群,均屬于聚落群內的中心。泰沂山脈北側發現的幾處集中分布在魯北平原的山前平原上、東西約120千米的范圍內,彼此間的直線距離僅40-50千米左右。這些呈線性分布的城址,正處于 “經濟走廊的通道”上,向西甚至可以將其與豫北的龍山時代后期城址聯系起來,觀察彼此交流與互動的情況。臨近中原的城址如山東陽谷景陽崗、滕州莊里西,江蘇連云港藤花落等存在方塊版筑城垣的技術,應該就是與中原地區交流的結果。而與中原相比,城址延續使用時間較長。海岱地區“包括龍山城址在內的整個社會的成長得益于持續的比較穩定的社會環境”,“因而山東龍山城主要是基于經濟條件下的聚落現象,起碼一開始并不主要是政治軍事對抗的據點。”

這構成了海岱地區龍山文化城址的一個重要特色。

圖七 成都平原先秦時期重要遺址分布

3.長江流域

(1)成都平原

地處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由許多河流的沖積扇和平原兩側的山前階地組成。相當于龍山時代后期的寶墩文化 (絕對年代被推定在公元前2500-前3700年)

聚落,在最初多分布于平原北部、西部至西南靠近平原邊緣地勢相對稍高的區域
,已發現8座城址
。其中新津寶墩,大邑高山古城、鹽店,都江堰芒城,崇州紫竹即屬于寶墩文化早期 (同屬崇州的雙河則屬寶墩文化晚期);而位于平原腹心地區的遺址多屬晚期,如成都郫都(原郫縣)古城和成都溫江魚鳧村。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區未發現寶墩文化早期的聚落 (圖七)

絕大部分寶墩文化的遺址面積不足1萬平方米。與這些遺址相比,上述城址的規模都較大,一般在10-30萬平方米左右,最大的寶墩城址面積達60萬平方米,在城圈外又發現了圈圍面積達276萬平方米的 “外城”(圖八)。但有學者認為,所謂的寶墩城“外城墻”很有可能不是城墻,而只是南方多水地帶的一種擋水和居住遺跡

圖八 新津寶墩

城址均位于遠離岷江干流的區域,建于臺地上,方向大體與附近的河流平行,平面形狀不甚規則。城垣一般為平地起建,坡狀堆筑而成,夯筑的方法為拍打。用土未經嚴格選擇,夯層不規整,夯筑質量較差。多見城垣上下鋪砌卵石的現象。雙重城垣應更突出了防洪的功能。挖壕筑城、水稻種植技術的出現,應是受來自東邊的長江中游屈家嶺—石家河文化的影響

大部分城址內未發現異于一般聚落的重要遺存。近年在新津寶墩遺址發現了多組大型建筑基址,單體面積均在 200平方米以上,當為寶墩文化的大型公共禮儀性建筑。類似的大型建筑,也見于同屬寶墩文化的成都郫都古城、廣漢三星堆遺址(第一期遺存)等處。

據分析,“這種大型聚落有可能是若干小型聚落組成的聚落群。這些大型聚落是否修筑夯土圍墻或其他設施,完全取決于聚落所在的環境地貌,從目前情況看,寶墩文化時期的夯土圍墻可能是起防洪作用。”總體上看,“寶墩文化時期是一個多中心并存的局面,聚落明顯兩級分化,是一個比較松散而簡單的社會。 ”

(2)長江中下游

如前所述,長江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大多始建于屈家嶺文化晚期。湖北武漢黃陂張西灣

、大悟土城
,是迄今所知僅有的2處始建于石家河文化時期的城址,興建年代偏晚,使用時間最短。

到了以往所謂的 “石家河文化晚期”,也即公元前2100年前后,此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受到中原地區王灣三期文化的強烈影響,文化面貌發生突變,一般認為應已不屬于石家河文化系統

,或稱之為“后石家河文化”
、“肖家屋脊文化”
等。進入這一時期,屈家嶺—石家河文化的城址即告廢棄。

長江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后期的城址,僅見有安徽懷寧孫家城

一處。該城址地處皖西南地區,屬張四墩類型。文化面貌除上承當地的薛家崗文化,還具有若干長江中游石家河文化以及淮河流域的大汶口—龍山文化的因素。


注釋:

①田廣金:《內蒙古中南部龍山時代文化遺存研究》,《內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

②a.韓建業:《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第 127-128頁,文物出版社,2003年。 b.戴向明:《北方地區龍山時代的聚落與社會》,《考古與文物》2016年第4期。

③a.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 (一)——老虎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集》,科學出版社,2000年。 b.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岱海地區考察隊:《岱海考古(二)——中日岱海地區考察研究報告集》,科學出版社,2001年。

④魏峻:《內蒙古中南部史前石城的初步分析》,《古代文明》(第 2卷),文物出版社,2003年。

⑤張宏彥:《河套地區“前長城地帶”形成的環境考古學觀察》,《西部考古》第8輯,科學出版社,2015年。

⑥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準格爾旗寨子上遺址發掘簡報》,《內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年。

⑦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清水河后城嘴遺址》,《內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

⑧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陜西分冊》,西安地圖出版社,1998年。

⑨戴向明:《北方地區龍山時代的聚落與社會》,《考古與文物》2016年第4期。

⑩a.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陜西神木縣石峁遺址》,《考古》2013年第7期。 b.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發現石峁古城》,文物出版社,2016年。 c.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陜西神木縣石峁城址皇城臺地點》,《考古》2017年第 7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2015年山西興縣碧村遺址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16年第4期。

?邵晶:《試論石峁城址的年代及修建過程》,《考古與文物》2016年第4期。

?王曉毅等:《興縣碧村龍山時代遺存初探》,《考古與文物》2016年第4期。

?a.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襄汾陶寺——1978-1985年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15年。 b.解希恭主編:《襄汾陶寺遺址研究》,科學出版社,2007年。 c.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等:《2013-2014年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發掘收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2015年第28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襄汾陶寺——1978-1985年發掘報告》,第11頁,文物出版社,2015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等:《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發掘報告》,《考古學報》2005年第3期。

?高煒:《晉西南與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汾河灣——丁村文化與晉文化考古學術研討會文集》,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6年。

?何駑:《2010年陶寺遺址群聚落形態考古實踐與理論收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2011年第21期。

?a.中國國家博物館田野考古研究中心等:《山西絳縣周家莊遺址第一次發掘報告》,《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2年第12期。 b.中國國家博物館田野考古研究中心等:《山西絳縣周家莊遺址2007-2012年勘查與發掘簡報》,《考古》2015年第5期。

?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調文物保護辦公室等:《河南博愛縣西金城龍山文化城址發掘簡報》,《考古》2010年第6期。

?毋建莊等:《河南焦作徐堡發現龍山文化城址》,《中國文物報》2007年2月2日。

?a.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登封王城崗與陽城》,文物出版社,1992年。 b.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登封王城崗考古發現與研究 (2002-2005)》,大象出版社,2007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龍山文化城址發掘簡報》,《華夏考古》2002年第2期。

?河南省文物局編:《河南文化遺產(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出版社,2015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郾城郝家臺》,大象出版社,2012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平頂山蒲城店遺址發掘簡報》,《文物》2008年第5期。

??a.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等:《新密新砦——1999-2000年田野考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8年。 b.趙春青等主編:《新砦遺址與新砦文化研究》,科學出版社,2016年。

?a.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禹州瓦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4年。 b.方燕明:《河南禹州瓦店龍山文化遺址2007-2010年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獲》,《中國文物報》2011年1月21日。

?a.胡厚宣:《殷墟發掘》,學習生活出版社,1955年。 b.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79年安陽后岡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85年第1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輝縣孟莊》,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河南濮陽戚城發現龍山時代城址》,《中國文物報》2015年3月27日。

?a.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南淮陽平糧臺龍山文化城址試掘簡報》,《文物》1983年第3期。 b.曹艷朋等:《河南淮陽平糧臺遺址考古發掘成果顯著發現早晚期陶排水管和龍山時期墓地》,《中國文物報》2016年1月15日。

?劉莉著,陳星燦等譯:《中國新石器時代:邁向早期國家之路》,第166-170頁,文物出版社,2007年。

?魏興濤:《中原龍山城址的年代與興廢原因探討》,《華夏考古》2010年第1期。

?趙輝等:《中國新石器時代城址的發現與研究》,《古代文明》第1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鞏義市花地嘴遺址“新砦期”遺存》,《考古》2005年第6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臨汝煤山遺址1987-1988年發掘報告》,《華夏考古》1991年第3期。

?顧萬發等:《夏商周考古的又一重大收獲 河南鄭州東趙遺址發現大中小三座城址、二里頭祭祀坑和商代大型建筑遺址》,《中國文物報》2015年2月27日。

?許宏:《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第211-214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

?欒豐實:《試析海岱龍山文化東、西部遺址分布的區域差異》,《海岱考古》(第九輯),科學出版社,2016年。

?孫波:《山東龍山文化城址略論》,《中國聚落考古的理論與實踐(第一輯)——紀念新砦遺址發掘3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10年。

?欒豐實:《魯東南沿海地區龍山文化時期的聚落結構和人口》,《“城市與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中美聯合考古隊、欒豐實等:《兩城鎮——1998-2001年發掘報告》,第1618-1619頁,文物出版社,2016年。

?a.傅斯年等:《城子崖:山東歷城縣龍山鎮之黑陶文化遺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4年。 b.佟佩華:《中國考古學史上的里程碑——城子崖龍山與岳石文化城址》,《中國十年百大考古新發現(1990—1999)》,文物出版社,2002 年。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臨淄桐林遺址聚落形態研究考古報告》,《海岱考古》第五輯,科學出版社,2012年。

?欒豐實:《啟動龍山文化城址考古新認識——鄒平丁公龍山文化城址》,《中國十年百大考古新發現》,文物出版社,2002年。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東陽谷縣景陽崗龍山文化城址調查與試掘》,《考古》1997年第5期。

?防城考古工作隊:《山東費縣防故城遺址的試掘》,《考古》2005年第 10期。

燕生東:《莊里西龍山文化古城》,《山東古城古國考略》,文物出版社,2016年。

南京博物院等:《藤花落:連云港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14年。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壽光邊線王龍山文化城址的考古發掘》,《海岱考古》第八輯,科學出版社,2015年。

孫波:《山東龍山文化城址略論》,《中國聚落考古的理論與實踐(第一輯)——紀念新砦遺址發掘3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10年。

江章華等:《成都平原早期城址及其考古學文化初論》,《蘇秉琦與當代中國考古學》,科學出版社,2001年。

江章華:《成都平原先秦聚落變遷分析》,《考古》2015年第4期。

陳劍等:《成都平原史前城址考古:回顧與展望》,《中國文化遺產》2015年第6期。具體材料見各遺址考古報告、簡報,不另注明。

江章華:《成都平原先秦聚落變遷分析》,《考古》2015年第4期。

冉宏林等:《淺析成都平原先秦時期城址特征的變遷》,《四川文物》2014年第3期。

何琨宇等:《試論成都平原龍山時代的城址》,《“城市與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江章華:《成都平原先秦聚落變遷分析》,《考古》2015年第4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武漢市黃陂區張西灣新石器時代城址發掘簡報》,《考古》2012年第8期。

劉輝:《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城址聚落的新發現與新思考》,《中國聚落考古的理論與實踐 (第一輯)——紀念新砦遺址發掘3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10年。

a.北京大學考古系等石家河考古隊:《石家河遺址群調查報告》,《南方民族考古》(第5輯),第275頁,1992年。 b.韓建業等:《王灣三期文化研究》,《考古學報》1997年第2期。

王勁:《后石家河文化定名的思考》,《江漢考古》2007年第1期。孟華平:《長江中游史前文化結構》,第134頁,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

何駑:《試論肖家屋脊文化及其相關問題》,《三代考古》(二),科學出版社,2006年。

a.朔知等:《安徽懷寧孫家城遺址發現新石器時代城址》,《中國文物報》2008年2月15日。 b.朔知等:《安徽懷寧孫家城遺址第二次發掘主要收獲遺址延續4000多年為皖西南地區代表性遺址》,《中國文物報》2009年4月17日。


*本文的寫作得到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的學術支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嚴文明:略論中國文明的起源
聚落·城址·部落·古國
從龍山時代突圍:從考古學角度看二里頭廣域王權文化的構建過程
雜志精選| 考古圣地之章丘
“濮陽與華夏文明”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
炎黃文化定位及其黃帝故都問題商榷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萍乡市| 宁化县| 剑阁县| 时尚| 临桂县| 彰化县| 长顺县| 桂平市| 虞城县| 沈阳市| 丹凤县| 深泽县| 基隆市| 连山| 遂溪县| 河北省| 沁阳市| 麻阳| 四子王旗| 广汉市| 股票| 昌平区| 苏尼特右旗| 师宗县| 迭部县| 博客| 太和县| 阳信县| 浦北县| 浦东新区| 老河口市| 广汉市| 进贤县| 临江市| 扶余县| 井研县| 防城港市| 台江县| 徐闻县| 慈溪市| 昌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