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濮陽與華夏文明”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

河濟與華夏 ——“濮陽與華夏文明”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

發布時間:2014-11-03    文章出處:    作者:    點擊率:689

  上世紀80年代河南濮陽西水坡新石器時代墓地的發現,為研究中原地區的文明起源提供了考古實證;近年來,濮陽戚城、高城等龍山時代城址及大型遺址的發現,顯示了該區在研究中華文明形成、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為探索包括濮陽在內的河濟地區文明的起源、形成與發展,2014年10月28~29日在河南濮陽舉行了“濮陽與華夏文明”學術研討會。本次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河南省文物局、濮陽市人民政府主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都師范大學考古系、濮陽市文廣新局承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國家博物館、中國科技大學、上海博物館、山東大學、首都師范大學、河北大學、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及濮陽市文化工作者等近百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北京大學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孫英民,河南省濮陽市委副書記申延平出席了開幕式。開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秘書長朱乃誠主持,申延平副書記、王巍所長、孫英民副局長先后致詞。申延平副書記對學者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期待學者們的研討能促進該區域考古學研究的發展;王巍所長在講話中提到,該地區在研究中原文明起源、形成與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孫英民副局長提出要加強該區域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為探討其在華夏文明中的地位做出貢獻。

 
主席臺

會議現場
 

  為期兩天的會議,學者們對河濟地區與文明起源與形成有關的遺存及研究問題進行了充分地探討,對西水坡遺存及周邊文化面貌、聚落的發展與文明的形成、文化演進的過程與動力、早期夏文化等利用考古學材料解決文獻記載的歷史問題等議題進行了充分地交流。
 

西水坡遺存及周邊文化

 
  濮陽市文物管理所所長南海森在濮陽市開展考古發掘工作已有20多年,上世紀80年代直接參與西水坡遺址的發掘,并于近期主持了西水坡報告的整理、編纂工作。他討論了西水坡文化的源流,認為來源應是河北北福地甲類遺存,由于黃河泛濫以及廟底溝文化的東移而衰亡。西水坡遺址延續近千年,出土遺物豐富,但彩陶較少,有獨特的文化特征,他提議將西水坡遺存命名為西水坡文化。


南海森所長演講

 
  西水坡墓地的葬俗一直備受關注,河北大學耿超副教授針對該問題進行了討論。西水坡新石器時代墓地中甕棺葬的比例不低,有的甕棺葬中沒有發現骨架或僅殘存幾件殘骨,如頭骨、腿骨、肢骨的一部分,她推測西水坡文化中的甕棺可能并不是埋葬幼兒,用于成人二次葬的可能性更大;整個墓地從第一期到第五期,隨葬品都非常少,與同時期周圍地區墓葬隨葬品豐富的狀況形成了鮮明對比。她還注意到了一種獨特的埋葬習俗——覆面,并將之與其他地區的發現進行了對比。至于遺址的功能分區,她認為在二期、三期時可能出現了分區,墓葬相對集中地分布在整個遺址中;但是整體來看,墓葬并沒有完全集中分布,在遺址中還未形成獨立的公共墓葬區,其社會結構還有待深入探討。上海博物館陳杰研究員則從藝術史的角度來探討西水坡龍虎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耿超副教授演講
 

  中國科技大學張居中教授對西水坡遺存反映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思考。張居中教授根據炊器特征將中原及臨近地區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劃分為三大系統:嵩山地區以裴李崗文化為代表的考古學文化以鼎(有的還有罐)為主要炊器,太行山東麓地區以磁山文化為代表的考古學文化盛行盂與支架的組合,但沒有鼎;南部如上山、順山集等文化則是以釜為主。西水坡遺存中發現不少鼎,在后崗時期太行山東麓突然出現鼎文化,張教授認為這是受嵩山地區北來的文化影響。在仰韶文化早期,嵩山周圍的文化強勢北進,對東麓文化影響甚大,有取代太行山東麓文化的趨勢,但到仰韶文化中期及以后影響逐漸減弱。這其中原因目前還不甚明晰,一是該地區的氣候可能不再適宜人類居住;二是當地的考古學文化遺存還都被掩蓋在淤泥之下,未被發現。 

 
張居中教授演講
 

  安陽地區龍山文化分布廣泛,遺址范圍大,內涵豐富。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孔德銘所長著重介紹了安陽地區新近發現的龍山文化遺址及相關問題。安陽柴庫北地龍山文化遺址出土遺物豐富,在大量陶器殘片中,發現一種俗稱鬼臉飾的陶鼎殘片,這在同時期山東龍山文化的遺址中多見,而在豫北地區則少見;還發現一處房基,里面放有鵝卵石擺放的虎形圖,可能與當時人們的圖騰崇拜有關。另一處遺址,安陽縣安豐鄉吉莊村龍山文化遺址,面積大,保存較好,是漳河南岸發現的又一處重要的龍山文化時期大型聚落。通過梳理材料,孔德銘所長認為龍山文化時期,安陽境內的聚落遺址、城址較之前的仰韶文化時期有了較大的發展與擴張,尤其是以洹河流域為中心的龍山文化的全面發展,為安陽地區商文化的興起奠定了物質基礎。


孔德銘所長演講

 

聚落與文明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等多家文物考古單位對戚城遺址進行了多次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一丕介紹了戚城龍山時代城址近年來的發掘與研究成果。戚城龍山時代城址東西寬420米,南北長400米,面積將近17萬平方米。建造程序是先建主墻體,然后在內側加筑,主要使用版筑法,與該區域其他城址的城墻建造方法具有相當的一致性。戚城龍山城址時代屬于后崗二期,是河南發現的第12座新石器時代城址,是第4座用版筑法筑城的城址,為研究中原地區史前城址的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料。

 
李一丕先生演講
 

  首都師范大學袁廣闊教授重點介紹了濮陽地區新發現的大型遺址及其對河濟地區龍山文化的認識。首都師范大學近年來在濮陽地區連續開展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新近發現一座龍山時期大型遺址——高城遺址。該遺址城墻殘高6~7米,保守估計100萬平方米,是河南同時期最大的遺址。這處大型遺址的發現為探討河濟地區龍山文化的面貌提供了重要資料。同時,袁廣闊教授從多年的研究工作出發,介紹了他對河濟地區龍山文化的認識。從文化因素來看,龍山時期該地區的陶器分為兩群,分別屬于河南、山東龍山文化,即除了本地文化因素外,山東地區文化因素也比較多;從聚落層級來看,該地區存在著三個層次的聚落群,顯示了“都、邑、聚”的古國模式,而且龍山時期遺址的數量與仰韶時期相比有大幅度增加;從文化影響上來看,本地區所屬的后崗二期文化在龍山時期對鄭州地區文化以及新砦期文化的影響比較大。袁廣闊教授認為河濟地區是華夏集團和東夷集團交匯的地方,是部族矛盾多發的地方,該地區龍山時期城址中河南、山東龍山文化因素交織,文獻中也有不少以夏后氏為首的夏族在這一帶興起的記載,非常值得做深入的工作。

 
袁廣闊教授演講
 

  《漢書》記載“濮陽本顓頊之墟,故謂之帝丘”,春秋時期衛靈公外孫孔悝在此封邑,諸侯國曾七次在此會盟,在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河北師范大學沈長云教授結合歷史文獻討論濮陽地區歷史文化的重要價值。根據文獻記載,夏人有可能于此興起。為何興起于此?沈長云教授認為氣候變遷、人群遷徙與文明興起有極大的關系。他借鑒古代氣候的研究成果,認為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期間氣候有大的變動,總體趨勢是向干冷的方向發展,生態環境因此受到影響,豫西、晉南地區此時不再適宜人群居住,從考古發現上來看此時聚落的規模都變小了。而河濟地區地勢低,沼澤多,氣候變干之后反而適合人群居住,于是出現了大規模的從其他地方遷徙而來的人群,促進了該區域考古學文化的蓬勃發展。目前,史學界認為國家興起原因主要有三種,即戰爭說、貿易說、治水說,河濟之間如果是夏興起的地方,就與其他文明古國的步調保持了一致,即通過治水集中人力、物力,形成國家。沈長云教授指出,繼續討論濮陽與夏的關系,方能更好地認識濮陽地區的重要性。

 
沈長云教授演講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朱乃誠研究員從龍山文化玉器的文化傳統來看豫東濮陽地區在中國文明形成中的重要地位。朱乃誠研究員推測,山東地區龍山文化玉器中,除了普通的玉鉞、牙璧等,那些高檔次的玉器,大都不是龍山文化制作的,有的只是進行了改制。如山東地區出土的牙璋、兩城鎮出土的玉圭等,都應是由中原地區傳入的。豫東的濮陽地區則是連接中原地區與海岱地區的重要通道,傳輸路線應該與豫東有關系。朱乃誠研究員認為,這種復雜的現象可能隱含著夏文化、夏部族與東夷文化、東夷部族之間的某種重要的歷史事件。

 
朱乃誠研究員演講
 

  與學會儲糧一樣,人們對水的利用采取了“可自補、可儲存”的方式,提升了人的生存能力,也是聚落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發明,因此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吳衛紅研究員著重討論了井與聚落的問題。他從五大方面——何謂水井、形態結構、井的使用、井與非井、井與聚落展開來討論河濟及與周邊地區龍山時代的水井。總結水井具有如下特點:1.人工挖成;2.深洞;3.可長時間儲水;4.水源來自地下;5.可及時補充;6.需要利用其它工具以提取用水。以往學術界一般以井口的形狀來對井分類,吳衛紅研究員以井身橫剖面來劃分,將井分為矩形和圓形兩類,這反映了不同的力學支撐原理。在提水方式上,除了人工直接提水外,吳衛紅研究員認為有些水井還有支撐工具或機械傳動設施。在考古發現中,不能將井狀遺跡都定位為水井,在對水井進行定性時要考慮更多的證據,同時部分圓形或方形深坑也具有井的功能。吳衛紅研究員將水井放在聚落環境中來考察,認為這一時期水井只是對水源需求的一個補充,尚未達到從被動的逐水定居轉變為主動的掘水定居階段;深井可能是辨穴識泉能力不足,或是遭遇地下水位下降,這就提出了新的值得思考的問題:深井除具有飲水功能外,是否還存在其他重要功能?

 
吳衛紅研究員演講
 

  河南省社科院所李龍副研究員梳理了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早中晚三期的聚落群形態:中原地區史前早期聚落規模小,分布相對分散,相互影響力小,尚未形成有組織分層的聚落群;史前中期聚落數量大大增加,面積規模差別大,開始出現等級化,從地理分布上形成了大量丘崗臺地型、河流階地型聚落群,形態上出現了“一”字形聚落群、圓形聚落群、雙中心聚落群;史前晚期聚落延續了中期的發展趨勢,等級差別更大,呈現明顯的金字塔等級分化,并出現輻射形聚落群。李龍副研究員在此基礎上,探討了聚落形態與社會演變的關系。他認為輻射性聚落群的聚落結構不利于內部的組織管理,而且還具有不穩定性和對抗性極強的特點,但也因此需要且容易構成同盟防御體系,逐漸形成更大的政治同盟。黃河下游多圓形聚落群,較輻射性聚落群而言,危險系數較小,容易形成“萬國”局面而不是大的同盟政治勢力。因此中原地區的同盟政治勢力最終吞并了黃河下游的“萬國”文化。

 
李龍副研究員演講
 

  河濟地區史前文化發展脈絡如何?河南大學魏繼印教授詳細梳理了該區域的史前文化,并與同時期周邊地區的文化相比較,認為:后崗一期是非常繁榮的時期;相當于廟底溝文化時期,該地文化面貌欠發達;相當于大司空時期,在濮陽一帶也基本不見文化遺存;相當于仰韶文化晚期和廟底溝二期時,目前有不少新的發現;龍山文化時期,此地雖然也發現了很多遺址甚至是城址,但難以與晉南和陜北一帶的規模相比。總體來看,他認為,仰韶文化晚期和廟底溝二期是河濟地區文化繁榮的時期,此時該區域是中原文明的中心,文獻中所講顓頊所都的帝丘應在此地。

 
魏繼印教授演講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魏興濤副院長討論了豫東北地區在早期中原文明中的地位。他認為,該區域洪水被治理后,它的生態環境變得適宜人類居住,它的文化傳統具有面向海洋和面向內陸的多元性,有利于文化發展。歷時性來看,裴李崗文化時期該區域目前是空白;仰韶時代,以西水坡遺址為代表的文化可與關中的半坡類型并駕齊驅,并顯示出了不同的社會分層,社會復雜化已經初見端倪;龍山時期達到另外一個高峰,戚城、高城等城址及大型遺址的發現毫不遜色于其他地區。關于該區域的文獻記載豐富,與夏文化、先商文化均有重要關系。魏興濤副院長還對該地區日后的考古工作提出中肯的建議:注意填補裴李崗文化時期的空白,發掘中要有聚落考古的意識,同時在龍山時代城址的研究中注意多學科結合,并且要重視該區域下七垣文化的探索。

 
魏興濤副院長演講
 

  山東大學方輝教授以考古發現為基,高度總結了河濟地區龍山時代的文化特征及所取得的文明成就。此時經濟生產已經專業化、職業化,出現了高等級禮器,并經營有遠距離貿易。而政治是上層建筑,從現有考古學材料還不易判斷。從城址的發現,如城墻中埋藏有人骨等,已經能看到戰爭方面的跡象。當時已經掌握了歷算、觀象授時等,這在農業社會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甚至成為一種制度,反映了當時人們精神文化的一方面。出現大型王陵表明存在顯著的等級差別。從發現的文字、刻畫符號來看,黃河中下游的刻畫符號系統已經非常成熟,甚至已經從國家層面來確定文字。在龍山時代還發現了1處牛的祭祀坑,而商代太牢中牛是排在首位的,這為研究祭祀制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但整體而言,推測豫北地區的社會變革落后于中原地區。


方輝教授演講

 

文化演進

 
  國家博物館助理研究員郭明建討論了豫北冀南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演進及動力。通過梳理該區域新石器時代早期到晚期的考古學文化,他認為本區域文化演進的特點如下:1.斷裂性明顯;2.本區域的考古學文化受到西部半坡、廟底溝、廟底溝二期文化的影響最大,其次是北部的北福地磁山文化、南部大河村文化。在此基礎上,他對文化演進的動力作了推測:1.環境因素。華北平原的河流尤其黃河經常泛濫、改道,幾次文化斷裂應該就是這種變化的影響。2.人口遷徙和文化影響。他認為,雖然屢有災害,但人口的增長和遷徙、文化的傳播和互相影響在整個新石器時代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郭明建博士演講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龐小霞博士討論二里頭文化時期中原地區和東方地區文化交流通道的問題。鄭州地區以二里頭文化遺存為主,是二里頭文化分布區,二里頭國家重要的控制區域,至二里頭文化四期后這里的文化漸趨復雜。而二里頭文化時期濮陽、新鄉東部一帶的遺址并不多,考古學文化面貌不清晰。龐小霞博士在梳理考古學材料的基礎上,提出中原和東方地區的文化交流通道。她認為,伊洛核心區至鄭州地區,二里頭文化二期經虎牢關東出洛陽盆地向東北最先到達鄭州西北的滎陽一帶,后在此建立的大師姑城址是進一步向東、東北地區擴張的基地。此線路中的古濟水和古黃河應是東北向發展的主要通道。核心區二里頭文化到達鄭州地區后向東、東南發展,重要基地是新鄭望京樓,發展出了鄭州-開封-商丘這一陸路通道,此外南支濟水、荷水等是重要的水路。


龐小霞女士演講

 
  關于先商文化的探討,豫北冀南地區始終是研究的重點。目前學界對于先商文化主要有幾種不同的認識:1.以豫北冀南地區的下七垣文化為核心;2.以岳石文化為核心;3.二里頭文化早期是商代早期或先商時期文化。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常懷穎博士從考古學文化面貌上來討論夏末商初豫北冀南地區的文化演進歷程,他總結了豫北地區與冀南地區的考古學文化格局,并指出演進方向有所差異:豫北地區在二里頭三、四期之間發生了轉折,由與二里頭文化接近轉向為與下七垣文化接近;冀南地區從二里頭二期到二里崗下層階段,文化面貌較為穩定。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更多的思考:1.岳石文化在二里頭遺址宮城內、偃師商城的城內沒有顯現,即岳石文化因素在二里頭遺址“不進宮”、偃師商城“不進城”,而且同處伊洛地區的二里頭遺址比偃師商城遺址有更多的文化因素,這是為什么?2.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鄭州商城遺址三者同為二里崗下層最早階段,而前兩者二里崗下層文化偏早階段的遺存都不是特別豐富,后者很豐富,原因何在?3.其他文化在向鄭洛地區擴張時,與豫北地區的考古學文化格局有什么關系?

 
常懷穎博士演講
 

  豫西北地區在三代時期是王朝的“畿內”地帶,如何演變而來,過程如何?王青教授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梳理本地區的聚落演進歷程,并以龍山時期西金城遺址為例進行資源域分析,旨在搞清該遺址當時開發周圍自然資源的范圍以及在這一過程中與其他聚落發生了怎樣的聯系。通過資源域分析發現,西金城遺址附近有三四個小的聚落群向其貢納糧食、肉類、石材和木材等自然資源,而西金城則通過石鉞等權力象征物控制前者,表明以西金城為中心的區域應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經濟和政治控制網絡,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聚落小區或社會小區。在此基礎上,分析豫西北地區龍山聚落的控制網絡與模式,王青教授將其劃分出14個以一級聚落為中心的聚落小區,每個小區控制了數個聚落群,而這些小區則可再合并為至少3個更大的聚落區域,且是相互獨立的政治實體。聚落控制模式則有結構較為穩定的扇形模式與結構穩定性較差的梯形模式。


王青教授演講

 
  山東大學欒豐實教授從宏觀上講述他十多年來對早期社會演進過程的思考:夷夏東西——從多元到一統的重要階段。上世紀80年代后期,學界提出中國古代文化“多元一體”的發展模式,這一理論概括逐漸成為中國考古學界的共識。如何解讀中國古代文化“多元一體”的演進模式?欒豐實教授認為它經歷了“多元”到“一統”的發展過程,并將這個多元到一統的長時段的過程,分為四個大的階段:多元演進、夷夏東西二元對立,商周時期的過渡和秦漢大一統帝國的形成。欒豐實教授還將新石器時代多元的考古學文化劃分為5+2+X,這一階段齊頭并進,并沒有中心,區域文化之間的聯系從無到有、由少漸多,相互作用進而推動了區域文化的發展;到二里崗上層階段形成中心,經商周時期長時間的發展,最終建立秦漢帝國。


欒豐實教授演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方燕明研究員長期在嵩山地區做考古工作,他主要以瓦店、王城崗遺址為例介紹了嵩山地區多年來的發掘和研究收獲。嵩山地區的考古工作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都成果顯著,出版了多部報告,積累了幾百萬字的資料,對夏文化的研究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還有學者對登封告城進行了天文學的研究,認為禹都陽城的位置應該在登封告城。同時對王城崗遺址進行的實驗考古證明當時可能已經掌握了治水技術、具備治水能力。以瓦店、王城崗遺址為代表的聚落在經濟技術上,已經形成了專業化的生產,具有專業鏈的形態;而且建立了生產管理制度,社會層級復雜。對瓦店遺址進行的鍶同位素分析表明遺址中有較高比例的外來人口,反映了當時的文化遷徙與交流。在此基礎上,方燕明研究員對濮陽地區的考古工作提出了幾點建議:一是注意點面工作結合。以戚城、高城等遺址為切入點,做系統的區域調查,展開持續、長期的工作。二是工作中應該具有明晰的課題意識,在課題的引領下,去討論、解決問題。


方燕明研究員演講

 
  國家博物館戴向明研究員山介紹了山西絳縣周家莊龍山聚落的發現與認識。國家博物館考古部長期在此做工作,發現壕溝、房址、墓地、祭祀坑等遺跡,并清理出大量遺物。根據環壕可以推測該聚落面積達300多萬平方米,規模較大。聚落布局顯示出明顯的規劃意識,聚落內的房址、陶窯、墓地都成組分布,表現出小家族分布聚組的特點。墓地中也能看出以小家族為單位的分組現象,小家族墓區中心多是陶片甕棺葬。墓葬中還發現了夫妻成對下葬的現象和骨骼散疊在一起的非正常埋葬現象。墓葬中能看到棺木痕跡,但是大墓中的隨葬品并不豐富,這與河南西坡墓地較為相像。發現的陶器表現出了與陶寺文化高度相近的文化面貌。整體來看,該聚落面積大、規格高,但是社會內部的分層不甚明顯。


戴向明研究員演講

 

考古與歷史

 
  文獻中有“殷人屢遷”、“遷閼伯于商丘”記載,先商的“商丘”在何地?學界有不同認識,主要有兩種觀點,即“睢陽說”和“濮陽說”。前者認為此“商丘”位于今河南商丘市的睢陽區,后者認為在今河南濮陽市境內。張國碩教授對這兩種觀點進行了深入辨析。河南商丘這一地名沿用至今,另外西周宋國是殷人后裔微子啟的封國,其都即位于今商丘一帶,因此“睢陽說”有一定的依據,然而它沒有考古學材料的有效支撐,即商丘一帶不見屬于先商文化的下七垣文化的遺存。相比較而言,“濮陽說”在文獻記載的系統性和詳明性、先商部族的活動區域、考古實證、其他相關文獻旁證等方面優于“睢陽說”。張國碩教授認為二者都有一定的依據與合理性,但也都有一定的缺憾和弊端,目前材料尚不足于截然斷定孰是孰非,但相比較而言,“濮陽說”更具有說服力。


張國碩教授演講

 
  《呂氏春秋·簡選》所記成湯滅夏時曾“大戰于郕”,這一“郕”的地理位置至今仍有不同的觀點,主要是認為在成皋或洛陽附近。河南大學張立東教授早年就對夏商成之戰進行過研究,他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重新梳理有關傳世與出土文獻,更堅定自己早已提出的夏商成之戰在成皋的觀點,即“郕”位于今天河南滎陽西境,又稱汜水、虎牢,臨近黃河,扼鄭、洛之間的交通要沖,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他認為成皋不僅是戰國以后的重要關隘,而且是西周時期的成師之地,還很可能是叔武之成國的始封和得名之處。它同時對成師做了一番分析,認為黃河以南的成師可能屬于“成周軍區”,起著拱衛成周的作用,也用來作為向東、南方向用兵的前哨。


張立東教授演講

 
  禮儀文明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特質,而藉田禮是其中重要內容。令鼎是西周早期重要的有銘青銅器,因銘文記載了西周多種禮儀而受到關注。河南大學袁俊杰教授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銘文釋讀再次作了討論,并對一些關鍵字句和藉田禮的舉行時間、儀節及其與燕射禮的聯系做了新的考釋與論證。關于令鼎的年代,袁俊杰教授認同唐蘭先生將其定位昭王時期的觀點。在對銘文做出新的釋讀基礎上,對儀節提出了新的認識。袁俊杰教授認為觴既是藉禮的最后一個儀節,同時也是射禮的第一個儀節,它在藉禮與射禮之間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他對儀節程序提出了新的看法,認為由藉禮引發饗禮,再由饗禮引發射禮,返回的路上又引發競跑比賽。藉農、饗宴、比射、競跑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有機整體。袁俊杰教授認為令鼎銘文所載禮儀與文獻記載頗為吻合,但有些許草率。


袁俊杰教授演講

 
  最后北京大學李伯謙教授做會議總結,指出該區要在做好大量發掘工作的基礎上,進行小的分區研究,并且要討論不同區塊、不同時代的文化與周圍文化的關系,即“左顧右盼,前瞻后顧”,同時上升到歷史學研究。


閉幕式

 
  會議期間,與會專家學者還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戚城遺址觀摩考古發掘現場,并參觀了濮陽市博物館。
 
  此次研討會對推動研究河濟地區文化,探索其在中國文明起源、形成與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有重要意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雜志精選| 考古圣地之章丘
大汶口文化:黃河下游考古的重要收獲(文明之聲)
夏族興起于古河濟之間的考古學考察
嚴文明:略論中國文明的起源
日本考古學者眼中的夏朝:短命,喜歡吃燒烤,王朝建立并非因治水
從龍山時代突圍:從考古學角度看二里頭廣域王權文化的構建過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文县| 桐庐县| 惠水县| 疏附县| 香格里拉县| 邓州市| 微博| 儋州市| 东兰县| 精河县| 清苑县| 新民市| 调兵山市| 宝清县| 广宁县| 山东省| 鄂尔多斯市| 克什克腾旗| 河源市| 大丰市| 汾阳市| 山西省| 宝坻区| 固原市| 南雄市| 垣曲县| 华阴市| 塔河县| 广东省| 阜平县| 仙居县| 开鲁县| 响水县| 华安县| 本溪| 积石山| 金华市| 永修县| 孙吴县| 浦东新区| 乌拉特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