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是中國人養生保健的獨特傳統,長久以來受到全民的重視,并具體實踐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體質的形成受先天、年齡、性別、精神狀態、生活、飲食、地理環境、氣候、疾病、體育鍛煉、社會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以地理環境為例,不同的水土性質、氣候類型、生活條件,影響著不同地區的人的體質。一般而言,中國北方人陽虛體質和見寒象者為多,南方人病多火熱而體質多陰虛。
中醫養生的經典《黃帝內經》,已可找到體質的相關論據?!鹅`樞.壽夭剛柔》:「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本段敘述指出人體先天的素質具有剛柔、強弱、長短、陰陽等的不同,反映在性情、臟腑、形體、寒熱偏性上。《靈樞.陰陽》則根據人的形體、膚色、認識能力、情感反映、意志強弱、性格靜躁以及對季節氣候的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將體質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大類型,這是中華傳統醫學對人體體質的最早分類。
中醫的診斷分為八大類:陰、陽、表、里、虛、實、寒、熱,統稱八綱辨證。八綱并非單獨的存在,而是具有錯綜復雜的相互關系,例如:表陽熱而里卻陰寒,很容易產生誤判;同屬虛證里,又可再細分為氣虛與血虛;還要考慮是否有兼證,如肺脾氣虛和肺腎氣虛等,相互之間的關系盤根錯節,非一般熟諳中醫者所能辨識。
體質現象是客觀的存在,多樣且復雜;體質分類則是憑借著臨床經驗或統計方法,將體質劃定出大致的分類,經過中國著名老中醫、中醫體質養生創始人王琦教授30多年的研究,包括數萬例的流行病學調查、各種體質類型基因分析的分子生物學研究與代謝研究,歸納出9種體質類型:平和、氣虛、陽虛、陰虛、痰濕、濕熱、血瘀、氣郁、過敏。同時也成為2009年中華 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以《中醫體質分類判定自測表》問卷作答,以判定體質類型。
第一個體質類型是平和體質,就是正常的體質?!饵S帝內經》說:「平人者,不病也」。就是說有正常的平和體質的人,他體內的陰陽氣血精液是最好的狀態,所以這種人是健康的,而且不易生病,非常容易成為長壽的人。人的體質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不注意調節,很容易出問題,讓體質發生變化,就有可能生病。其余的八種體質都稱之為偏頗體質,是發生異常的體質。實際上人往往是多種體質的混合型,如陰虛濕熱、氣虛痰濕、氣郁血瘀等等。
氣虛體質:經絡能量的體能值偏低,代表元氣不足、臟腑功能低下。根據各臟器功能的
問題,可分為脾氣虛、肺氣虛、腎氣虛和心氣虛等。
常見原因:脾氣虛及肺氣虛。
陽虛體質:寒邪偏盛,陽氣不足,缺火、虛寒。
常見原因:腎陽虛和脾胃虛弱。
陰虛體質:熱邪偏盛,陽亢、缺水、內熱。根據五臟情況,可分為肝陰虛、心陰虛、脾
陰虛、肺陰虛和腎陰虛等。
常見原因:腎陽、腎陰和心陰不足。
痰濕體質:濕邪偏盛,火多、水多。
常見原因:脾虛、胃強及肺氣虛。
濕熱體質:暑邪、濕邪、熱邪偏盛。
常見原因:脾氣虛及肝膽郁熱。
血瘀體質:風邪、寒邪、濕邪偏盛,血液雜質多。人體血的運行,要靠氣來帶動,如果
氣郁嚴重者,就容易導致血瘀。
常見原因:腎陽虛及心氣虛。
氣郁體質:風邪偏盛,肝膽之氣被郁。
常見原因:肝血不足。
過敏體質:燥邪偏盛。
常見原因:肺氣虛、腎氣虛及肝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