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循環往復、不斷走向對立面,是道的運動規律,道的作用柔弱而微妙。
天下的萬事萬物都產生于看得見的有形之物,有形之物又產生于不可見的無形的道。
反者道之動,
反:通返,返回本根,循環往復。也可指相反、對立面。
指道的運動規律是不斷循環往復,事物發展不斷走向對立面。而一旦到達極限,則物極必反,最后回到事物的本根。
弱者道之用。
弱者:柔弱、渺小。
指道的作用非常柔弱微妙,似有或無,你看不到、聽不見、摸不著。但它的作用卻無窮無盡,萬事萬物都受到它的制約。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有:這里指道的物質存在,與第一章中“有名萬物之母”的“有”相同,是世界萬物的有形根源。
無:與第一章中的“無名天地之始”的“無”相同,也就是無形的”道“。
天下萬事萬物都來源于有形的“有”,而有形的“有”來源于無形的“無”。有和無構成了有形和無形的一切客觀世界。金木水火土,山河湖海、魚蟲鳥獸、風雨雷電等,這些客觀世界形態都產生于“有”,而“有”產生于“無”。因此“無”是“有”的基礎。
老子的“道”是一種無形的微弱力量,也是萬物之源,它能衍化出“有”,然后再衍化出一切客觀存在,包括人、物質和運動等。這里是否包括主觀意識,沒有說明,但主觀意識也是受到“道”的影響。因而“道”無所不能,是世界一切的支配力量。
本章老子提出了《道德經》里非常重要的結論:即“道”的運行規律是“反者道之動”,事物的發展運動都是朝著相反的方向,在走到另外一端時又會再回到本根,不斷循環往復。這里有兩種意思,一是返回本源,二是對立統一轉換。每一次轉換都是一次升華,而不是單純的回到最初。這與現代哲學認為事物的發展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觀點是類似的。兩千多年前的老子,早就看出事物運行的本質規律。
“弱者道之用”,也是反其道而行之。人們普遍喜歡強大,老子卻認為用弱不用強。根據“弱者道之用”觀念,用弱反而能強,用強則反而變弱。這句話還表明“道”在發揮作用的時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即順其自然,任由一切事物依照自身的規律發展變化。通過這個規律,我們認識到要從事物的柔弱出發,最后轉向剛強,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得充分尊重自然,不強加干涉。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重申了“道”與“德”的關系,這里的“無”,可理解為“道”,而“有”可理解為“德”。“道”是無形的,“德”是有形的,人們還不能真正地認識“道”,人們所能認識的,僅僅是“道”的形式'德'而已。“德”是“道”的形態和外在表現,“道”是“德”的本根與主宰。
綜上,大道的德行就是循環往復和柔弱順應。“道”孕育了萬物,卻不主宰萬物,不把它們據為已有,不使它們受制于自己的力量。如果天下的統治者能夠順應大道,效法“道”的做法,以柔弱的手段來治理天下,那么必然能夠得到民眾的擁護和愛戴,從而天下得到大治。